摘 要:印度逻辑作为世界三大逻辑起源之一,其对整个学术界的影响毋庸置疑。从足目初作《正理经》,经过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人的发展,最后到以陈那、法称为代表的新因明的产生,印度逻辑自有其严密的体系。而《正理滴论》作为法称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之于整个逻辑学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旨在梳理《正理滴论》文本源流,并分析《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以期能够使其内在义理更好地传达于世。
关键词:法称正理滴论逻辑结构
除此之外,弗劳瓦尔纳的后学——维也纳学派以及英国学者加奈利(J.Ganeri)、美国学者理查德·海耶斯(R.P.Hayes)、杜恩(J.D.Dunne)、意大利学者杜齐(Tucci)等也对因明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涉及《正理滴论》的研究就很少了。
三、《正理滴论》之逻辑结构
(一)《正理滴论》内部逻辑结构
一直以来,对《正理滴论》的研究都是按照三品划分,也即是《现量品》《自义比量品》《他义比量品》的结构划分如下:
同时,从顺序而言亦是延着现量→自义比量→他义比量而展开,因为从认识的发生过程来看,人的认识是先有“现量”的自我体验,然后才有“自义比量”的自我思维,之后才到“他义比量”的以言语开示他人。若这一顺序被打乱,将自义比量放于前,则此时的自我思维也就成了胡思乱想,而无从成为比量。而若是将他义比量至于前,则不但不能开示他人,反而有可能误导他人,因为没有现量和自义比量为基础的他义比量也就是胡言乱语了。诚然,一直以来的先贤们都确然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对量论的研究也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结构。然而,笔者认为这仅仅是由认识论而来的结构,并非《正理滴论》的逻辑结构。
仔细研读文本,我们将发现《正理滴论》在《现量品》部分就开篇点题,提出了仅有的两种正确的认识:即现量和比量。接着阐述了对现量的界定“谓离分别,复无错乱” ③。其后又将现量分为四类:五根智、意根智、自证现量、瑜祇智,并分别对四者加以解释。接着在《自义比量品》一章中先总说“比量有二。一者为自,二者为他。” ③然后再叙说自义比量的概念,并于此一部分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以及三相正因,也是创见性地首次提出了关于三种正因的论述“谓不可得比量因,自性比量因,及果比量因” ③。同时在此一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其遮诠理论,还列出了十一种不可得因的类型。接着到第三章的为他比量品一部分,开篇给出了关于为他比量的定义:“宣说三相正因,(开示他人),是名为他比量” ③。然后依论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同法”与“异法”,并同时明言同法与异法“除论式不同外,二者之间,都无少许实质差异” ③,因为“同法”是在因三相的第二相而言,“异法”是在因三相的第三相而言,二者之间实质上是逻辑等同的。此外,文章还分别阐述了依不可得因、依自性因、依果性因而成立的同法式的為他比量,以及依不可得因、依自性因、依果性因而成立的异法式的为他比量,以及同法式与异法式的关系。随后,法称论述了“宗”的定义以及宗过,接着分别分析解释了“不成”、“不定”、“相违”三种因过,“喻相”及“喻过”,最后以寥寥数语对“能破”与“似破”略加解释。概而观之,法称《正理滴论》的整个逻辑结构应如下图所示:
(二)《正理滴论》外部逻辑结构
上文已从《正理滴论》文本入手,对《正理滴论》的逻辑结构作了分析,本节将从法称的整个思想背景以及其七部量论出发,试对其《正理滴论》在法称整个体系中的逻辑结构作一分析。
法称所在的年代,目前学界尚无一个统一的定论:如吕澂先生在其《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说》一文称“大概法称就是和义净时代相近即公元第七世纪的人” ④,郑伟宏先生在其《佛家逻辑通论》一书第十章中对法称的介绍部分,将其定为约公元600-800年①143,顺真先生在其译著《佛教逻辑学之研究》(武邑尚邦著)一书的序论部分将其定为约公元600-680⑤,弗劳瓦尔纳博士则认为义净之时那烂陀寺仍在教授陈那的逻辑学,所以设想法称应是在公元600-660年⑥。总的来说,大抵只能确定法称为公元6-7世纪左右的人,并不能确定其确切的生卒年份。然而有法称所作出的成就却是学界共同认可的,有着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传说法称十分聪明,随护法出家转学佛教系统以后,他在那烂陀寺跟随陈那的弟子自在军学习陈那所作的《集量论》,在学第一遍的时候就达到与自在军同样深度的见解,学第二遍之时便能够与陈那比肩,及至第三遍之时已经能够发现陈那的不足之处,此后便开始为《集量论》作注解,这便是后世影响深远的《释量论》。然而,在当时佛教已经处于衰弱的时代,法称的大作并未找到知音,在给其他学者观览时也没有得到丝毫的赏识与善意。相传还有人将其著作付于狗尾之上,以此嘲笑法称,然而法称却说:“正如这只狗四处驱驰一样,我的著作亦将传遍全世界。” ⑥事实也证明了法称的先见之明。此后,法称著作了《定量论》,确立了其自身的理论学说,但是由于文本的缺失,学界对于《定量论》的研究确是少之又少。而在《定量論》之后的《正理滴论》不仅概述了法称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还保留有梵文原本,因此学界对《正理滴论》的研究相比而言也就宽泛的多。至此之后,法称又分别作了四部著作,即《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其中,“《因滴论》,侧重解释比量之量式因义;《观相属论》,侧重解释比量之量式各概念的关系、和合义及过类;《成他相续论》,侧重论证他人之心理以成立唯识的道理;《诤正理论》侧重解释为他比量。” ⑦可以这样说,这四部著作的内容在前三部著作中都已经有所体现。由此观之,法称的所有著作当呈现这样一种逻辑关系:
也即是说,《定量论》是对《释量论》的概括与发展,而《正理滴论》是对《定量论》的概括与发展,《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四部却是对前三者的展开细述。
(三)《正理滴论》结构划分的依据
对《正理滴论》内部的逻辑划分,概而言之只有一点较大的差别,原文本的结构将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与现量放在同一层次,而笔者将比量与现量置于同一层次,而将自义比量、他义比量与五根现量、意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置于同一层次,这一划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在法称的认识论体系中,正确的认识就只有现量和比量,故现量和比量便是属于同一层次的。而五根现量、意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四者都属于现量,是对现量的分类,与此相同,自义比量与他义比量二者都属于比量,是在比量层面上对比量进行分类而得。与此同时,先言现量再说比量,是因为就认识的发生过程而言,当是先有现量的自我体验,然后才有比量的发生。也即是说,现量是纯粹经验的,不经过任何的思维加工。而在此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就变成了自义比量,然后在与别人言说的过程中演变成了他义比量。因此,在认识论的角度而言,原文本的结构划分亦是合情合理的。加之,文本对四种现量的论述仅有寥寥几语,而对两种比量的论述却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如果在文本中将其放在同一层次论述,可能更会显得“厚此薄彼”了。诚然,作者法称在写作之时自有其考量,然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也不得不仔细分析研究。
而所谓外部逻辑结构的划分,即是就《正理滴论》在法称整个理论体系而言。前文已说,《定量论》是对《释量论》的概括与发展,而《正理滴论》是对《定量论》的概括与发展,《因滴论》《诤正理论》《观相属论》《成他相续论》四部却是对前三者的展开细述。就文本的章节来看,《释量论》分为四章,分别是“自义比量品、成量品、现量品、他义比量品”,而《定量论》分为三章,分别是“现量品、自义比量品、他义比量品”,《正理滴论》与此相同。相比较而言,《定量论》比《释量论》少了“成量品”一章,而其他三品的大部分内容却是直接来源于《释量论》,且“成量品”被认为是《释量论》中最为重要的一品,为何法称在其之后的文章中不再论述?笔者认为,法称作为一虔诚的佛教徒,且具有高深的修行,同时具备大慈大悲之心,然而他在《释量论》开篇就明确说明“故我无意谓此论,真能利益于他人,然心长乐习善说,故于此论生欢喜”。也即是说,法称所作《释量论》并非为利他人之意,是为了使自己自心对于善说长时爱乐修习。所以,《释量论》所述更像是法称自身的自义比量,只是使自己修行体悟,而其中的成量品尤为如此,其所讲述的是如何修成佛法。因此,对于不信佛法之人而言,其作用并不是那么多。但是,拥有一颗悲悯之心的法称菩萨,其所要渡的并不仅仅是诸多佛教徒,而是生长于世间的芸芸众生,故而他在《释量论》之后,又作出了《定量论》确立自身的学说。然而,《定量论》的主要内容都直接来源于《释量论》,除了“自义比量品”一章变动较大外,其余两章几乎没什么改变,且对于庸俗愚昧的大众而言,《定量论》之深广依然是难以理解的。故法称为了给他的学生讲学,才又作了《正理滴论》这一简略的文本。从实质上来说,《释量论》的写作既有法称的发挥,但更多的是对陈那《集量论》的学习,而其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是一自我修行体悟的现量境,而《定量论》的创作是为成就自身学说,也是一自义比量式的创作,《正理滴论》的出现确是为传授讲学,开示他人,而其他四部则是在开示他人之时必须注意和遵守的一些规定。从这一角度来看,法称的著作与其量论体系事实上存在着以下对应关系:
四、结语
可以看见,法称在否定前人所言声量、圣言量等之基础上,确立了量仅有现量和比量,同时确立比量是依现量而起,故比量亦称随量,即随现量而起之量。其整个学说也是按照这一体系而成。同时也不难发现,法称确是难得的奇才,亦是整个逻辑学界一座难以跨越的丰碑。其学说体系既是自身的解脱之法,同时也是于众生的普渡之道。《正理滴论》作为他整个理论体系的概括,其价值意义自不必言。虽其篇幅短小,然而确是义理精深,不可不谓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故而能在法称离世之后,在其敌论派耆那教的书库之中将其发现,从而完整地将这一瑰宝呈现于世。
注释
① 郑伟宏,著.佛家逻辑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8.
② 顺真,著.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浅疏[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6:311.
③ 法称,著.正理滴论[J].王森,译.世界宗教研究,1982(1).
④ 吕澂,著.佛家逻辑——法称的因明说[J].因明论文集,1980.
⑤ (日)武邑尚邦,著.佛教逻辑学之研究[J].顺真,何放,译.中华书局,2010,9:序言第1页.
⑥ (日)木村俊彦,著.ダルマキールティ宗教哲学の原典研究[M].木耳社昭和十六年:9,12.
⑦ 杨化群,著.《释量论》序[A]//顺真.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钱疏[M].18.
参考文献
[1] 郑伟宏,著.佛家逻辑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顺真,著.释量论自义比量品略解浅疏[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
[3] 法称,著.正理滴论[M].王森,译.世界宗教研究[J].1982(1).
[4] (日)木村俊彦,著.ダルマキールティ宗教哲学の原典研究[M].木耳社,昭和十六年.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