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全市灾后重建暨重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供大家参考。
在全市灾后重建暨重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各县,对全市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桥涵等设施进行全面排查,消除洪灾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按照“先重后轻、先通后畅、先干后支、远近结合”的原则,全面开展公路灾后重建工作,尽快实现公路路容路貌、通行能力等恢复到灾前水平。要重点抓好30个、总里程287公里、总投资约14.5亿元的灾毁重建干线公路项目建设,今年要重点推进S227林桐线等9个干线公路项目。要分批推进总里程650公里、总投资17.8亿的灾毁重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今年要完成50公里以上重建任务。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对全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按照轻重缓急,分类开展整治。对影响交通通行和行人安全的道路塌陷隐患,立即予以修复;对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加强巡查维护,确保整体运行平稳;对于需要资金量大的项目,积极筹措资金,制定修复方案,加快工程设计,确保9月底前完成整治;对受损的城市绿化进行全面清理、修复、补植、补栽,着力恢复原有的城市面貌。针对此次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续推进“五湖四河两渠”水系连通工程,抓好河渠清淤、疏浚、复堤等工作;加快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及早疏通排水管网,加强地下公共空间防护和低洼地带应急排涝,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
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
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深刻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对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实,从紧从严、落实落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压实“四方责任”,扎紧“四个口袋”,切实做到“四早”,坚决守住疫情防控底线。要守住安全生产底线。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全面排查交通、燃气、电力、危化、矿山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医院、学校、车站、建筑工地、水毁房屋等重点场所,重点加强对高空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的管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持续抓好防汛工作。当前仍处于“七下八上”主汛期,防汛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加强预测预报预警,强化值班值守和巡查检查,补足补齐补强人员、物资、装备,确保安全度汛。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社会面治安巡逻和防控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今年只剩5个月的时间,受自然灾害影响,加之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完成全年任务难度很大。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要按照***政治局会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提出的“全年保预期、力争更好些”的总体基调,全力抓好后5个月的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
一是要抓好经济运行。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围绕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全力冲刺,确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确保在全省位次不回落,力争对全省有更大贡献。要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加强横向与纵向、定性与定量、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分析,清醒认识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发展基础和内在潜力,对经济运行做到全局在胸。高度重视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及在全省位次大幅回落、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紧盯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建筑业总产值、商品房销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点指标,深入研究数字背后的原因、总量背后的结构、静态背后的趋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受灾严重的县(市、区)和相关行业、领域要抓紧复工复产,尽快恢复到灾前水平,力争在后5个月取得更好的发展成绩;受灾较轻的县(市、区)要站位全市大局,深入挖掘潜力,加大对企业的服务、要素保障力度,推动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加快释放产能,弥补、对冲灾情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
二要精准助企纾困。“万人助万企”活动办公室和市工信局要切实负起责任,尽快收集、梳理受灾企业反映的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三要坚持项目为王。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项目为王”和“三个一批”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城市有机更新、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大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在我市落地。
四要坚持创新驱动。力争今年更多企业进入到国家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录,实现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双倍增”。
五要保障改善民生。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调度,确保年初确定的民生实事逐项落实到位,坚决兑现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把灾后重建的过程变成弥补短板、改善民生、促进发展,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奋力夺取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