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着重从声调和色调两方面分析《再别康桥》的意象并将此诗与其他直接抒发作者别离时的忧伤感情的诗歌、故作洒脱实质上忧伤的诗歌以及以乐景衬哀情的诗歌和徐志摩本人其他作品的比较,证实《再别康桥》离别情绪的洒脱与豪放,此文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主调 别绪
一、关于诗歌的意象,本文着重从词语尾声调与色调的角度来分析,并且由此论证出本诗的主调并非忧伤
1.从声调看意象
参考普通话调值五度标记图,依次分析所写到的意象。
“云彩”的“彩”与“金柳”的“柳”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艷影”的“影”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1]
“青荇”的“荇”由5度降到1度,“水草”的“草”由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清泉”的“泉”与“虹”由3度升到5度。
“长篙”“星辉”“笙箫”尾字都是高平调,均为55度、“夏虫”“康桥”尾字由3度升到5度、“衣袖”全降调,“云彩”降升调。
由此可见,声调从降升调到全降调不等变化,可以表明诗人内心从悲伤到喜悦,由喜悦到最后淡淡的洒脱。但从整体看来,高平调和中声调是主调。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忧伤不是本诗的主调。[2]
2.从色调看意象
《再别康桥》中的大部分意象“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水草”“清泉”“虹”及其“长篙”“星辉”“夏虫”色彩是比较鲜明的。对于此,我们一来可以参考《再别康桥》的朗诵版,听其声音,观其画面,确实如诗如画。二来可以想象,先由“夏虫”可以得知是夏天,再由“星辉”可以看出是晴天,晴天的云给人明亮的感觉,金柳是茂盛的,青荇、水草在清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葱郁,天上的虹五颜六色,所有这些,营造出一种繁华的意境。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些都更加证明忧伤不是本诗的主调。
二、现结合其他以乐景衬哀情的离别作品对比分析《再别康桥》的别绪之别:
1.直接抒发作者别离时的忧伤感情
先来谈谈中国古代的诗歌,《诗经·采薇》描写的是西周的时候一位服役的士兵在战场上所经历的艰辛的生活,尤以其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名,这句诗表达出他对国家和家庭的浓厚感情,其中不乏伤感情调。
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被千古传诵,诗人把那种深沉的情感融入到平淡的语言之中,感人至深,抒发了朋友间离别时的惆怅和伤感。如今,在离别的场景中,尤其在友人分别时,这句诗派得上用场,应该来说符合大众离别时的心理状态。
柳永著名的词《雨霖铃》上片写出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绪,所写到的景象为下片的“冷落清秋节”埋下伏笔,下片紧接着写离别之后的孤寂与伤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开始从自己的离别之苦进而延伸至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并且上升到古今,词人把个人悲苦的离情置之于广阔的历史时空中,感伤与沉重感情的分量就愈来愈多了。“执手相看泪眼”两句,写出离别时想说而说不出来的千言万语,把真挚深沉的情感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所以,这首词一直流传至今。
2.故作洒脱实质上忧伤的诗歌
唐代诗人高适著名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又各奔他方。而且,两个人当时都处在困境之中, 自然而然有深沉的感慨。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直接写出目前景物,尤其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别离时的心绪,看起来好像是胸襟之阔,实则悲壮。因此说他的这首诗是故作洒脱。[3]
3.以乐景衬哀情的诗歌
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是借景抒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壮丽动人的景象,如此画面,自然而然地勾起了不尽的思念。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达游子孤身在外的凄凉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晚唐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也是一首送别诗。第一句“劳歌一曲解行舟”写友人乘舟离去,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远”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满天风雨下西楼”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写景。借景寓情,显得更加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有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4]
三、徐志摩本人的性格也决定《再别康桥》的主调并非忧伤而是洒脱
他的其他作品《雪花的快乐》三次写到雪花的状态——飞扬。 体现其执著——坚定、欢快、轻松自由,这里多次的复沓现象及感叹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洒脱。另一篇《去吧》与《雪花的快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去吧》这首诗,是诗人情感失落时所作,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感伤情绪,因此希望在大自然中求得精神的超脱。虽然诗人是以消极悲观的态度来反抗现实世界的,但他仍以浪漫主义的激情表达了精神品格的昂奋和张扬,所以,这首诗还是带有洒脱的成分。因此说,徐志摩骨子里是洒脱的。[5]
四、综合以上对徐志摩《再别康桥》意象和主题的的分析
加之诗人本身极具创造才能的天性,本文以为《再别康桥》的告别主调不在抒发悲情,而是向读者展示乐观、积极向上的一面。第一节“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有告别的成分,中间有淡淡的忧伤。而“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中的“不带走”三个字很明显表现诗人的洒脱甚至说是豪放。
总而言之,《再别康桥》不是一首简单的带有悲情色彩的告别诗,仔细品味,方可发现其中更多的是乐观、豁达的成分。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不带走一片云彩”,极其干脆、洒脱。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正因其在意象和告别主题抒发感情上的与众不同而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李洪先:《新批评的层面结构细读法与〈再别康桥〉的解读》,《电影评介》2009年第11期。
[2] 潘丽娜、谢灵:《美不胜收的离别之歌——论〈再别康桥〉的艺术之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3] 黄伯荣、廖旭东 :《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曹万生:《爱与自由的离情——再读〈再别康桥〉》,《名作欣赏》2008年第3期。
[5] 贾忠良:《徐志摩〈再别康桥〉主题论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