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互联网企业,“生态”一词是一个重点。对于像我这样身处传统行业的银来说,与极具意象色彩的“云”相比,“生态”这个词的确需要再次消化一下。传统意义上的“生态”,简单来说就是菌类、虾米、小鱼、大鱼、鲨鱼、细菌的循环。
在互联网语境里,以我浅薄的理解,大体指的是互联网企业所有围绕用户的产品和平台所形成的一个互动系统。以苹果公司为例,其生态圈的实质目前来看就是苹果的APP商店+平台开发者+用户的良性循环。
我以为,与众多云里雾里的所谓“生态”相比,苹果的“生态”更实际,更有粘性,也更靠谱。APP商店是一个平台,各种应用的开放商以此为生,而用户通过购买为开发商点赞,已然形成的一个可以自己稳定发展的系统。
目前国内各互联网企业所倡导的“生态”显然更庞大,更有野心。阿里的生态链涵盖了阿里巴巴B2B,淘宝C2C,天猫B2C,据说接下来还要打通B2B2C,再加上支付宝这一金融利器,似乎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同时进可攻、退可守;小米则以手机为切入点,陆续导入电视,盒子,路由等等入口,打造自己的生态圈。
乐视提出的生态理论,可以当做是给诸如我这类“生态初学者”做了一次科普:“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垂直整合完整生态。这可能是所有意在生态的的互联网公司的基本模式之一。
除了最重要最难得最不用多说的用户亲们之外,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要有硬件和软件。硬件我们可以理解为各种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手表,也可以是PC、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各种家用电器,当然也可以是自行车、汽车、私人飞机等交通工具。
软件则是各类平台系统,比如苹果的IOS,谷歌的andrid,小米的MIUI,LeUI,以及各类围绕平台系统产生的应用和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包括视频、文字、图片等等。
硬件即入口。“入口之战”在互联网圈已经不新鲜,而近来,围绕“入口”的战争已经从线上绵延到了线下,“得入口者得天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公司或者发出要造汽车的口号,又或者陆续跟汽车企业展开合作了。
英国有个演化经济学家名唤卡萝塔·佩蕾丝。这姐们的一个观点很值得关注:大意是指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形成两个阶段,首先新兴产业兴起,新基础设施广泛安装;接下来各行各业应用开始蓬勃发展。每个阶段大概会持续20到30年的时间。
回头看看,到2015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也刚好有21个年头左右了。6.3亿网民,近5亿的智能手机使用者,从PC端到移动端,到云技术,到智能芯片到物联网等等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都为佩蕾丝姐姐说的第二个阶段夯实了基础。
无论是“生态”、“互联网+”等等都是佩蕾丝所言的第二个阶段的继续,即技术革命的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互联网企业大多以轻资产和快速现金流为特点,而围绕汽车产生的渠道、库存、物流、维修保养等难题始终不是口号和宣传可以跨越的。
我以为,对于想争夺汽车这一终端入口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其实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与汽车企业合作,成为平台、内容系统的供应商和合作商,而不是革汽车企业的命,又或者自己成为一个汽车企业。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