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十八大以来巡视{{@@@keyword0@@@}}改革与创新(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4篇
第一篇: 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党和政府通过了一系列相关会议、政策和文件,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性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住房等内容,具有制度更加公平、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楚、制度更加规范等特征。认真分析研究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十八大;
创新
Abstra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maintenance of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government passed a series of relevant meetings, policies and documents, greatly promot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big education, employment, medical treatment, social security, housing, etc, with a system more fair, more clear direction and goals more clearly, such as system more standard features. Serious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eighteenth big.
Keywords: the eighteenth meeting;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nnovation
目 录
摘要 I
前言 1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概述…………………………………………2
(一)社会保障概述 2
(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3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1978至十八大) 3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3
(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5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6
(一)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 6
(二)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9
四、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意义 10
(一) 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10
(二)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10
(三) 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
(四) 推动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 10
参 考 文 献 11
附录
谢辞
前 言
社会保障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良性运行的稳定器。为促使两大“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并最终促使中国梦的实现,实现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从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创新发展。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始终都把人民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要位。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民生问题,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原来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但处在新时期新阶段,国际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内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制度的建设与发展落后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到2023年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是我国的伟大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对党十八大的精神进行牢牢把控、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本文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大背景,通过对比研究党的十八大前、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现状,进一步指出在十八大召开之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明确目标、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法律的特色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障的涵义及特征
1.涵义
由于各个国家具体国情的差异,每个国家的社会保障的对象、目标、内容、保障形式、保障水平、保障原则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国内外的学者对社会保障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固定的描述。
社会保障即“对因为年老、失业、长期残废或者死亡而没有薪资收入的人,根据社会保障类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规划,为其提供社会保障;
其保障也包括向老年人和残废者提供的医疗花费。而且,对于被保险的残废者或退休老人和他们亲属及受保险人留下的遗嘱,遗嘱、老年、健康和残废保险计划都会每月向其提供现金保险。”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发布的《社会保障法》提出,而《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则规定,“生育、工伤、疾病、以及失业、年老、伤残和死亡等,都会带来无薪或者薪资大幅减少的后果,社会采取的和这一经济社会贫困现象进行斗争,并提供给成员保护的公共措施,即社会保障。提供的保障中还包括医疗以及对有儿女家庭实行的补贴。”如果把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相结合考虑,以上定义还有些不足:一是只片面强调了对于社会保障对象在经济和生过物质方面的帮助,忽略了对社会保障对象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帮助;
二是只片面的突出强调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而忽略了非政府、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越来越显著的位置。
综合不同学者的观点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史柏年对“社会保障”的定义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保障的具体发展情况。“社会保障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保障国家的民生为目标,依据立法由国家与社会出面举办,政府机关与社会团体进行组织并实施,向那些陷入社会性风险事故困境,或者遇到各类经济困难,以及追求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社会全体公民提供专业服务以及福利性物质援助的事业和制度的总称。”
2.特征
(1)社会性
社会性具体表现在:第一,保障的对象是我国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社会保障的合法权利;
第二,社会保障的目标是解决普遍存在于社会的问题;
第三,社会保障运行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设立社会化、专门化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对社会保障相关事件提供专门的服务;
第四,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都是社会成员创造的。
(2)福利性
社会保障是以国家和社会为主体向社会保障对象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为保障对象提供经济、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社会保障的相关部门和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他们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也多是无偿的。
(3)互济性
社会保障具有统筹互济与分担风险的特点。基金既可以在社会群体中同代人之间进行横向的转移支付,也可以在代际之间进行纵向的转移支付。
(4)强制性
强制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制公民参加;
二是强制性缴费。这种强制性在社会保险中最为明显,公民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社会保险。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具体分为中国大陆社会保障体系和中国台湾社会保障体系,本文描述的内容均是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方面: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其保障对象是劳动者,目标是向公民基本的生活水平提供保障。在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主要有农村养老保险、职工类养老和公务员类养老保险,以及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等多方面内容。
2.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也叫社会救济,救助的对象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体,社会救助的目标是保障社会上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水平。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包括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农村贫困地区扶贫开发项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济自然类灾害的活动等。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以满足社会群众的社会服务需要以及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目标。当前,我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已经从由国家一方向社会上弱势群体提供服务逐渐发展到由国家和社会一起面向所有公民提供服务。
4.优抚安置
优抚和安置是两项内容,是对对国家和人民有功的人员提供的保障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1978至十八大)
(一)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发展
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阶段(1978-1985)
1966-1976文化大革命这十年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停滞发展时期。1978年开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多项社会保障工作也开始展开,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解决和弥补文化大革命的遗留问题和恢复发展正常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阶段主要包括职工的退休、退职制度的恢复、企业劳动保险的管理工作的恢复和整顿以及对国营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试点工作的进行、社会救济工作得到恢复重建。
《关于整顿与加强劳动保险工作的通知》在1980年公布,这一通知意味着我国开始对中断的管理企业类职工劳动保险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恢复。直到1985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正式步入改革时期。
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1986-1999)
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处于改革发展时期时,内容主要有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的保障制度、改革城镇企业类职工养老保险的制度、对农村扶贫的开发、对城镇失业保险制度的设立以及开始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采用渐进的改革发展模式,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点工作,在取得一定的成效后才确定进行全方面的推广方案。伴随着80年代后期国企改革的开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之前的由国家和单位负责转换到由国家、企业和个人这三方主体一起承担的摸索时期。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在1986的颁布,是我国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由社会养老保险代替职工退休制度的标志;
1991年,《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职工工资、保险福利费用的规定》由国务院进行颁布;
1997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和《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截止1999年10月下旬,已经约有282万人口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1998年,《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发布了标志着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失业保险条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起来。从1990年起,《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法律法规先后由国家颁布出来。
3.全面发展和制度创新阶段(1999至十八大召开)
为了与社会生产力和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相适应,我国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发展和创新研究。社会保险制度由之前的多个行政部门进行分别管理改为现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
之前由企业负责社会保险事务慢慢转化成由社会机构负责管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由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到2005年,我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约16554万。
1999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的生活问题。据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城镇拥有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约有266万,2000年时达到402万,到2001年,这一人口为1170万,2002年时达到了2064万,2003年,这一人口已高达2200多万人。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对工伤情况和保险等具体方面都做了规定,到2003年,我国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到7000多万。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益捐赠法》颁布;
2004年,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并开始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到2008年,通过并实施了《残疾人保障法》;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2009年发布出来;
2010年《社会保险法》颁布等。这一系列条例、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行都客观的反映了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开始逐渐完善。
(二)十八大召开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社会建设方面获得了新进步。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提高了基本的公共服务水平以及人均享有程度。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的成果显著,全面建立了城乡基本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形成了新型的社会救助体制。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初步建立了城乡基本的医疗卫生体制。加快推进建设保障性住房。社会管理得到加强与创新,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得到了保持。”十八大召开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仍有进步的空间,不完善的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法律、低程度的社会保障的社会化、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存在差异、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的范围和保障对象多数是集中在城市,分布不合理,而且保险的形式过于单一、范围有限、保障能力较低。此外,因为企业参与社会保障的进程时,对政府和社会的大量职能进行了分担,企业生产作用得到了削弱,继而降低了企业本身的竞争与风险应对能力。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资金的来源不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低、各地区最低生活保障金高低不等的问题。而且,我国老年人口存在大基数、快增长的特点,加重社会负担,导致医疗费用和压力也会越来越大,这是现在十分棘手的一个难题。
本世纪,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提高等客观条件的改善,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创新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医疗费用高、养老压力大、教育难、就业难、房价物价飞涨等难题,人口总数约13.4亿,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老龄化趋势仍在加剧,国家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压力明显加重。随着今年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许多家庭都将迎来上有四老、下有两小的强压生活,据统计,有74%的80后在照顾父母时感觉力不从心。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镇劳动者就业压力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带着孩子在外地上班的人员,孩子入学也成为问题;
许多地区出现家长前一天就去学校门口排“长龙”的现象,只为孩子能上好的幼儿园。另外,国内房价居高不下,有68.5%的居民感到房价高不易接受,尤其在北上广深房租已经占到白领工资的一半,房价高必然会导致一部分人住房难。
在过去的几年,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然而,随着快速发展了社会经济,提高了公民的思想意识,在教育、医疗和生活水平等方面,人们的追求也更高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发展刻不容缓。
3、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一)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十八大的报告中规定,社会建设的加强需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得到加强,提出的任务覆盖了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保、安全和环保等多方面。“人民”一词在此次报告中共出现145次,“改革”一词86次,“创新”一词为55次,“公平”一词也有20多次,充分说明国家对民生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指出,要以现在为基础,努力持续健康地发展经济;
不断扩大人民民主;
显著增强文化的软实力;
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获得重大性进展。要总体实现基本公共类服务的均等化。明显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水平,使我国位列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之中,基本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就业更充分。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持续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大幅减少扶贫对象。使社会保障实现全民性覆盖,保证每个人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要多为民生牟利,多替民生解忧,把人民最关心,与其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难题解决好,在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方面获得持续性的新进展,竭尽全力将更好的生活带给人民。国家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加强社会建设,必须要加快进行社会体制改革,体制的改革必然会涉及创新的方面。
自十八大以来,政府强调,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开始对城乡居民进行全面覆盖,整合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缩小城乡在社会保障过程中的差距和实施中不平等的现象,解决的现实难题要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十八大报告中,第七部分关于“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内容中,特别强调,必须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重点来进行社会建设的加强,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进行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要全面覆盖城乡范围,建成过程中必须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方针和多层次为原则,重点使公平性得到增强、流动性得到适应、可持续性获得保证。对社会保障的保障水平、覆盖范围、以及基本方针和保障方式等的强调,改善了以前社会保障范围覆盖小、水平不一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乡发展的差距。为确保基金的安全并进行保值和增值,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体制建立了,筹措社会保障性基金的渠道得到了拓展,改变了之前渠道单一的情况,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医疗和养老方面,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看病难的现状,报告中提到,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的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并完善,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逐渐将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做实,使基础养老金在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得以实现,使兼顾各种群体的正常调整机制与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建立起来,对人口老龄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老龄服务的产业和事业进行大力发展”,对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和调待机制,规范了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关于百姓难住房的问题,报告中明确表示,新建立的住房制度要结合政府保障和市场配置,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进行加强,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问题获得解决,缩小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教育作为民族兴旺发达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石。当前,教育资源在城市相对较完善,所以,国家在进行教育公平的改善时,要把农村、贫困、民族和边远地区,以及特殊教育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增加对困难学生家庭的资助,努力让农村子女拥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就当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完善我国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改进我国当前就业服务制度,加强失业保险制度改善社会人口就业率”。
社会保障是保障社会稳定,对全社会所有成员尤其是低收入阶层的社会成员在基本生活权利上予以提供保障的关键性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从而保障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为了教育公平,国家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差距,加大对农村学校的经费支援和政策支持。扶贫必扶智,扶贫先治愚。《乡村教育支持计划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1、更加注重公平
十八大后国家从制度上努力为城乡居民、各地区群众创造一个机会公平、竞争公平的大环境。近几年国家一直强调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城乡统筹发展等,时时刻刻把公平放在首位,对农村也越来越重视。由于当前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相对较快,造成了我国普遍存在城乡差距、形成了经济与消费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现在国家有目的、有重点的偏向农村,在教育、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都将农村作为重点对象,提高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入取的比例;
为特殊人群提供与高校毕业生同等的就业环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更加透明化、就业更加公平;
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使城镇和农村居民可以拥有平等的权益;
2、目标更加明确
十八大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保障在民生工作中的比重。一是进一步明确的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将制度和工作的重点都有意识的倾向于农村,力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报告把以前“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为“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系”、将建设“广泛覆盖”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更改为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等,都更加明确了国家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3、制度更加规范
十八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规范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提出了关于基本医疗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措施。2016年我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建立更加规范的、城乡统筹管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制度规定要实行城乡居民统一医疗保障、统一缴费、统一管理等措施。《关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基本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相合并,进一步规范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4、法律更加健全
坚持依法治国,十八大召开后,国家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2015年《关于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法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立法,营造“人设法制”的社会环境。国家人社部出台了关于《工伤保险条例》执行方面若干问题的规定。2016年我国国务院又颁布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对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发放与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四、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根据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制定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为例解决群众的困难、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关心,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和“202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协调发展
国内贫困人口明显减少,城乡贫富差距不断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也在缩短。扶贫活动的大力开展促使贫困人口逐渐摆脱贫困,多数城乡的家庭也已经达到小康生活的水平,医疗和养老制度的完善也缓解了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看病难的压力。
(二)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人口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于完善能够减少社会低收入人口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生活困难与家庭因为丧失收入、造成经济和生存危机。在现代社会,家的功能和作用不断缩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保障的能力也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应对时代发展要求、在现代生产方式下事故频发、家庭对成员保障能力弱化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为遭遇风险事故和意外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经济帮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增强社会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功能,促进社会生产和市场持续发展下去。
(三)保障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维护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让社会在经济增长幅度出现低增长或者长时间停滞不前时,也能保持基本的稳定。
(四)推动教育公平,提高国民素质
坚持教育发展,完善教育制度,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我国农村及偏远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实现教育公平的教育发展根本原则,全面提升不同收入水平与地区人口的国民素质。
参 考 文 献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17(5):96-100.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