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一万年前。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的狩猎野蛮状态走向文明和定居的生活。它的发展史也是人类进化的文明史,它影响整个人类科学、文化、艺术的进程。
陶艺的开初,它植根于泥土,还原于民。树桩陶艺在风格上追求崇尚自然实用,返朴归真;手法上更运用自如,活泼流畅,粗狂洒脱,自然天成。造型上概括夸张,实用互为渗透,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陶器中融合淳朴,善良,理想,吉祥积极向上的美好愿望,从着重的实用型转变到实用欣赏两相宜的器皿。
树桩型陶艺品是以陶泥土为原材料,经选料,粉碎制料,打坯,造型,成型,雕塑,修整,装饰,阴干,烧制等多道工序加工完成。品种有花盆,花瓶,文具,茶具,人物雕塑等多种造型。它的艺术特点在于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美的敏锐洞察,用巧妙的构思,配上精湛的手工技艺,简洁明了的手法集中表达枯朽木特有的残缺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树根资源极为丰富,荒山野岭,江畔溪边,沙漠高原,森林路旁,造就了千姿百态、形状各异的树根,为艺术家提供了无穷的创造素材。在自然或人为的摧残之中,形成了嶙峋、褶皱、疤眼、洞穴等等奇特的残缺树根。这些是人力难以人为的巧趣,往往蕴藏高深不可测的玄机,给专门以“树桩形”为艺术特点的陶艺家带来了灵感。艺术家在吸收上述残缺特点的同时,又进行局部重点强调,在一些地方设计出斧砍、锯割、年轮的效果,再加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使作品更加规整、完美、天人合一。
作品用树桩的伤痕残缺折射出人类在与大自然顽强抗争之中不畏艰难险阻,历尽沧桑,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充分的体现出人民的伟大。树根的陶艺品是从残缺中发现完美,每件作品又都是一种具备意蕴之美的雕塑艺术品。每一节残枝、每一块伤疤、每一处洞穴、每一轮年轮都表达一次次磨难,身后都隐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陶艺技艺的迅速发展。艺术家利用不断完善的科技手段,在造型上进行更大胆的尝试。
艺术家化腐朽为神奇的鬼斧神工较为完美的塑造出大自然残缺中的和谐统一优雅的美,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作品造型奇特却古朴大气,树桩枝丫无数纹理错综发杂却线条流畅。 这样的艺术是自然真情的表白,即使残缺也是一种美!在残缺中塑造出完美的美。一件件作品集古朴、天然、艺术之风格,具时尚、典雅、实用之魅力于一体,款款匠心独具,精雕细琢、造型各异、浑然天成、独一无二让人产生无穷的不可遏止的想象冲动, 扣动欣赏者的心扉,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正如维纳斯的断臂的美,就在于让人产生无穷无尽的想象,让人尽情感受她的整体美,说断臂的维纳斯让人想象到她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空间让审美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感受去填补空白,这恐怕就是断臂所带来的残缺之美的妙处。她散发了神秘气氛,从而孕育了生命之梦。
残缺,一种美的梦幻。弥补残缺是一种美德。发现自然美,创造艺术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