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程卫东,博士、副教授,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多年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拥有发明专利一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现工作于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
曾参加编写: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6-2002《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国家标准GB/T .1-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1部分:系统通用要求;国家标准GB/T .2-2006《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第2部分:检测验收。
记者:多年来,您一直从事信息化系统集成方面的研究、开发及管理工作。作为这一领域内的专家,请您为我们谈谈目前国内信息化系统集成的发展现状?目前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问题?
程教授:信息化过程中的系统集成,就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
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正在向着开放性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采用开放系统规范,构成一体化集成的系统,为工程设计、工程实施、系统配置、物业管理、运营及增值服务构筑一个通用的系统平台,是建筑和居住区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放的建筑与社区数字化应用系统的基础是公开的、通用的、标准的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参照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有众多制造商支持的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制定建筑与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对指导城市和社区数字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与居住区数字化应用系统应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使用各厂商符合标准的可互操作的产品,采用符合标准的网络管理工具,进行网络设计、安装和启动,采用功能分散化的设计,为建筑及居住区设备监控和物业管理构建一体化的应用平台。
正是为了解决系统集成发展中的亟待解决的统一标准问题,《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是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应用领域的一件大事。该标准涵盖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控制网络通信协议、产品设计、系统构建、检测验收和物业管理实施等方面。是目前国内该行业内覆盖面最全的一个国家标准。
记者:社区数字化工程由数字化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网络三个系统和所属九个子系统以及四个相关技术设施等组成,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对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是如何考虑的?
程教授:《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首先给出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的明确定义,即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建筑及住宅社区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管理服务规范化,实现建筑物及住宅社区内部及外部之间的各类信息与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并是将来数字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按照内容划分,分为四个部分:系统通用要求、检测与验收、物业管理和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标准涉及的内容多,体系庞大且结构复杂。
系统通用要求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的构成及功能、技术要求,适用于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平台的设计和实施,也作为建筑及居住区选择数字化技术系统配置的依据。
检测验收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检测内容、方法和验收要求,适用于对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的功能与质量的检测。物业管理部分规定了管理服务规范化。
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部分规定了建筑及居住区控制网络系统的管理、通信协议、控制网络的安全性、控制网络的开放性、控制网络的可互操作性、控制网络设备的要求及设备对象分类描述应用。
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上,各个子系统分开编写,各自规定功能及技术要求,在基础系统集成章节、家用电子系统章节、控制网络通信协议应用要求部分有关于互通互联互操作的规定,可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使整个平台是一个协调的整体。
记者:在本次数字化国标的编制过程中,您参与了包括第二部分:“检测验收”在内的编写工作。在您看来在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的检测验收过程中有哪些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另据了解,在此之前您也参与编写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建筑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的工作。同为检测验收方面的标准,智能化与数字化标准在检测验收过程中的侧重点有哪些差异?
程教授:检测验收过程中在下列方面是值得注意的:首先,本标准编制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建设,提高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
其次,本标准是面向建筑和居住区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服务,规范建立包括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监控系统的数字化技术应用平台。
再次,信息安全是指为防止内部或外部、人为或非人为、意外事故或恶意攻击对信息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系统和信息内容的破坏而进行的安全保护。信息安全工作应贯穿于信息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本标准将信息安全作为内容列入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本标准中的消防、信息安全和安全保密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及标准规定。
两者的差异和侧重点在于:数字化国标编制组紧紧按照“标准编制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科学性,加强示范工程的结合,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等六项编制原则及其他相关管理要求,在充分利用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6-2002《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已有成果基础上,结合示范工程应用需求,在“信息网络平台与其他应用服务系统”、“家用电子系统”、“IC卡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作了重要研究与补充;同时,系统研究了相关国际标准,合理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技术要求。
记者:在目前的基础系统集成领域BACnet与Lonworks作为两个重要的开放标准,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二者在功能与特点上有何差异?用户在选择技术时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程教授:在建筑自动化系统市场上,有很多种开放系统技术,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点。在目前智能建筑领域,应用较多的开放系统技术有BACnet标准和LonWorks技术等。在建筑自动化开放系统中,它们各自发挥着各自的长处,既为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它们各自扬长避短,共同促进建筑自动化开放系统的集成技术发展;两个不同的开放系统集成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
用户在选择技术时,应该考虑以下主要技术要求:
1. 系统的开放性。
2. 互可操作性与互用性,互可操作性,是指实现互连设备间、系统间的信息传送与沟通,可实行点对点,一点对多点的数字通信。
3. 现场设备的智能化与功能自治性。它将传感测量、补偿计算、工程量处理与控制等功能分散到现场设备中完成,仅靠现场设备即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并可随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
4. 系统结构的高度分散性。由于现场设备本身已可完成自动控制的基本功能,使得现场总线已构成一种新的全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5. 对现场环境的适应性。
记者:如今网络化已经取代以处理器或服务器为中心的集成方式,从而成为系统集成新的发展方向。请您给大家谈谈网络化的系统集成在数字化国标中是如何体现的?
程教授:系统集成的技术发展变化很快,作为国家标准,没有直接规定建成什么样的具体集成系统,而是在技术合理性,技术的可扩展性,互联互通互操作上,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
集成系统工程的实施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设计方案进行,体现了系统集成“按需集成”的思想,集成系统的实施和验收应依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用户的使用需求和投资规模的实际情况进行。
记者:作为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的专家,您认为用户在选择信息化系统集成商时,如何从市场上众多的系统集成商中挑选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供应商,主要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把握?
程教授:挑选符合要求集成商,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
一是资质问题,必须取得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资质;
二是价格问题,选择适合自己项目的系统品质和合理的价格;
三是以往工程业绩,承建单位应在业界具有相当的成功业绩;
四是在同行中有良好的声誉。
总之,资质高的大公司不一定适合你,小公司不是都没有实力,根据项目情况综合衡量。
记者:最后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国内信息化系统集成领域的发展趋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程教授:通用要求GB/T标准是推进我国建设及居住区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标准,内容包括四大部分,涉及安全、物业管理、IC卡、信息网络、数字家庭通信协议、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该标准对指导各地和各有关单位规划本地区本单位在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方面的发展和应用,科学部署数字社区建设工作,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探索数字社区建设、服务及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数字社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列国家标准的相继出台,大量的宣标、贯标工作的开展,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的积极推进,必然对现阶段我国数字社区的建设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也会对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规划实施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