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在众多的合唱作品中,改编自民歌的优秀合唱作品也层出不穷。黎族民歌优美,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多彩。本文对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语言、曲调、训练方法、表演等进行理论分析,同时结合黎族合唱作品进行研究。
[关键词]黎族民歌;合唱;研究;艺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中部BW)
整首作品节奏轻快活泼,特别是二、三声部发声要求短促跳跃有力量感。歌唱的技术方面需要强大的丹田支撑,集中的声音,而不是过白的音色。由于母语发音的关系,演唱时会容易出现白声,所以声音训练上需要特别注意气息、声音位置、音色等问题。严格来讲,每一个民族的民歌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音腔。如果想掌握作品的演唱风格,一定要注意调整发声器官的功能。否则,不能真正显示作品的独特风格。在正常的训练,有必要重复真假音转换的训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塑造黎族民歌的独特风格。当然,在合唱排练不仅必须使用正确的合唱训练方法,也要用黎族人的发声方法来训练。根据研究,黎族人民在生活中练习和演唱的方法与我国艺术院校传统的声音练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黎族人通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然的声音来唱歌,没有特别的练习曲,他们在唱歌之前不会练习发声。在选择歌曲时,常见的音域范围并不宽,但对呼吸的要求非常严格。句尾喜欢拉长,基本上要求一句一换,这样在唱歌中参与呼吸的肌群就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在练习时,我使用黎语或者海南方言做发声练习,注意方言发音和腔体位置。在声音训练中,笔者始终坚持“强不炸、弱不虚”“每个声音的发出必须有支点”和“找到发声的通道”的科学训练原则。正如教授金铁霖所说:“科学性,并不是单纯指某一种唱法,而是演唱方法、状态的科学。”3这也适用于民歌合唱的训练。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强调了各种声音效果的概念和聆听作用,强调在日常训练中对声音有正确的认识。关于呼吸训练,胸部和腹部呼吸组合通常被用来确保膜片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吸收更多的空气,使声音具有弹性,气息持久和光滑。在许多著名的民歌独唱演员身上我们发现,在民族演唱中声色、语言、表演、风格和情感的结合,都来自歌曲内容,达到通过声音传递情感的效果。歌手的表演传达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黎族民歌有着历史沉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合唱团成员的训练中,结合中国和西方的发声训练,以及对声音的音色的追求,引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这样必将开辟民歌的新视野,提高民族唱法的适应能力和舞台表现力,把民歌合唱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音乐领域。
四、《舂米谣》之舞台艺术实践
为了更好地开展黎族民间合唱作品《舂米谣》的舞台艺术实践,笔者进行了更广泛的语言、社会、文化历史和海南黎族风俗调查,对黎族的音乐文化收集整理以及初步研究做了充分的准备。笔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一直提倡:“艺术作品创作要从生活到文化再到艺术的整体角度来解读。”
艺术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仪式、信仰、宗教、习俗、艺术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和文化。例如,服饰、舞蹈等相关艺术。以《舂米谣》的服饰来说,笔者希望服饰和舞蹈美的设计不仅符合海南黎族的传统,还不完全受传统的约束。为此,我特地访问并咨询了一些黎族文化专家,对整个作品的歌唱语言和服装、舞美设计进行了更加科学、严谨的调查。借鉴海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蓝韵合唱团,根据舞台艺术的需要,对服饰的材质、配饰和色彩添加黎族民族元素。从舞美的角度强化了音乐的节奏。例如,使用黎族舞蹈动作搭配完成整部作品的舞美搭配。黎族舞动作的特点是舞者需要在身体动作上突显三道弯(头、颈、手),三道弯曲有前、后、旁三弯曲。《舂米谣》表达了黎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舞蹈运动模仿真实的劳作动作及场面,加上黎族女性喜欢配戴银质的头、颈、手、耳等饰品,这些饰品经过身体动作带动碰撞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就组合形成了一个美丽动感的音乐画面。
中国合唱走的是一条多元化的道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作品备受关注。作曲家刘晓耕老师提出“民族的、本土的、国际的,这是未来音乐创作的方向”。黎族合唱作品不仅是传承黎族民歌方式,还发扬黎族民歌使得黎族民歌走向国际的方式。笔者通过黎族合唱作品《舂米谣》研究实践有了一定成果,但艺术研究之路是漫长的,笔者将在往后的研究实践中继续更新改进。
注释:
1(#毋海明,毋茜.海南黎族民歌旋律基本形态及音乐特点浅议J.当代音乐,2016(04):46—50.
2蓝金戈.黎族民歌发音方法与韵律初探J.音乐时空,2015(17):78.
3蓝金戈.黎族民歌的曲调与演唱技巧初探J.音乐时空,2015(09):56.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