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介绍“青鱼深加工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项目的实施情况,包括主要内容、关键技术、主要措施、完成情况以及效益等方面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青鱼;深加工技术;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 TS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优质农产品优质奖金2次。另外,利用各种媒体宣传企业和产品。
2 青鱼深加工技术应用及产业化开发取得的成效
完成中试方案制订、试验、设备购置与安装、加工车间改造、卫生质量指标检测等中试阶段任务,开展批量生产,加工青鱼制品200 t。产品达到下列技术指标:研制的淡水鱼加工产品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质量要求;淡水鱼加工产品的过氧化值(MEQ/KG)≤180;冷冻调理产品在-18 ℃以下保质期达到8个月;执行的质量标准为嘉兴市秀洲区水产行业协会企业标准(Q/XSX01-2005)。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由表1可知,加工成制品200 t,其中烘制制品100 t,冷凍调理产品100 t,实现产值760万元,其中新增产值680万元;成本480万元,其中,原料鱼350 t,400万元,加工成本80万元(水电、人工、销售费用、折旧、利息等);获利税280万元。通过加工,附加值大大提高,鲜活鱼可新增产值9.70元/kg,养殖池塘可新增产值4.5万元/hm2以上。
3.2 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缓解了当地青鱼等淡水鱼销售过于集中的矛盾,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持续发展,王江泾镇的青鱼养殖面积稳定,放养殖量增加,产量提高。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青鱼加工工艺技术,产品有以下特点:一是加工产品食用方便。二是产品保质期长。三是加工产品安全卫生。四是产品开发成本不高。加工品的加工成本约3元/kg,产品上市价格相对较低,消费者可承受。产品在该地市场占有率逾50%,目前,产品销售已拓展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带动农户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路子,同时吸纳部分农村劳动力,对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和保障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已覆盖青鱼生产基地逾666.67 hm2,农户逾300户,带动秀洲区8家青鱼加工厂家,吸收农村劳动力逾280人,增强了“龙头”带“农户”的效应,拉长产业链,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
3.3 生态效益
该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有清洗用水和下脚料,无废气排放。对清洗后的水,采取生物处理的方法,即建成一个洗鱼池,将清洗后的水排放到另一个池塘中,培养池塘水体浮游生物,通过在池塘内放养鲢鱼等,使浮游生物成为鱼类天然饵料,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加工过程中的鱼类内脏等下脚料,直接进行速冻、冷藏,作为养殖甲鱼、鲈鱼等的饵料。
该项目采用的技术为国内首创,其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过程中,始终贯穿“安全”主题,在青鱼无公害生产、加工产品标准等方面严格控制,因此开发的淡水鱼加工产品达到了无公害产品的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无公害和环保投入力度,在养殖生产和加工生产的各环节中,继续探索环保生产措施,提高产品品质,使产品具备外销优势,争取实现国际性销售,为促进全省乃至全国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作出更大贡献。
4 参考文献
[1] 胡海彦,宋迁红,顾海涛,等.江苏无锡甘露青鱼产业化发展探索[J].中国渔业经济,2010(2):68-74.
[2] 程海波.大力推进青鱼产业化进程[J].内陆水产,2006(12):4.
[3] 曹英华.推进青鱼产业化要突出“六个重点”[J].内陆水产,2006(12):5-6.
[4] 白利霞,方婷,陈锦权.鲍鱼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12):528-531.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