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狐狸作为中国原产的动物之一,其形象时常出现于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之中,并由纯记录性的民间故事话本的主角逐渐演化成富有特别艺术表现力的中国古典小说中性格鲜明独具魅力的角色,在中国古典小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国古典小说,作为最为贴近人民的文学作品之一,反映着华夏民族方方面面的变革历史。文章将着重分析狐狸在中国古典小说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变化,并通过这些变化分析其所反映出的华夏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两性认知等方面的信仰及其主流意识形态的变迁。
关键词:中国古典小说 狐狸 狐仙 狐妖 狐狸精 华夏 民间信仰
引言
提到狐狸,人们往往会想到机灵、狡黠、妩媚等词语。而狐狸身为一种犬科动物,却常常显现出猫科动物的特性,本身极具矛盾性。一身光滑水亮的皮毛,身躯娇小玲珑,看着慵懒无害,实则是警惕狡猾的猎手;没有犬科高大威猛的体型或忠厚的性格,反倒比猫科动物更加不羁难驯。中国是狐狸的原产地之一,有包括赤狐、雪狐、蓝狐等多个品种,它们遍布各地,皮毛美丽珍贵,又是为数不多的敢于对人类家禽下手的野生动物,它们既是猎人眼中的珍贵猎物,却又因为异于其他动物的聪慧狡猾而成为最难捕获的物种。种种矛盾的结合,超乎寻常的智慧,都让它们在人类眼中具有了特别的魅力。
从上古传说到民间寓言,从女娲座下倾覆江山的九尾妖姬苏妲己,到聊斋中有情有义的辛十四娘,狐狸的形象始终在古典小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或是娇媚诱惑,可转瞬倾覆一个王朝;或是娇憨天真,期待一份美好爱情。他们明明是精怪妖神,却不肯摒弃七情六欲,明明法力非凡、长生不老,却总是被渺小的人类所吸引。他们敏感而重情,会为了恩情而来,用爱情甚至生命陪一个人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却又骄傲而不屈,当遭遇背叛,会毫不犹豫地转身离去。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狐狸的身影出现在华夏历史的每个角落,或正或邪,或人或兽,或仙或妖,多种多样,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们永远充满矛盾的性格特点,不论身份法力如何,它们始终没有其他神明瑞兽那样的端庄威严,也不会像其他妖魔鬼怪一般坏得彻底。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中,狐狸的形象由兽变人,妖神难分,善恶不辨,地位更是几经起落,从外形能力到身份地位,甚至是寓意都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外貌和性格特点始终没有特别大的转变,美過神妃,媚过仙子,灵气四溢,天性自由。它们从来不会受到身份的束缚,是仙是神的时候不会高高在上正义慈悲,反而总是充满恶趣味,并且睚眦必报;是妖是精的时候也不会阴险恶毒,坏也坏得光明正大,就算是淫兽时也是等价交换,时时刻刻恩怨分明。胆小不怯懦,狡猾不狡诈,它们始终保留着自然界中狐狸的重要特性:聪慧狡黠又狂野自由。或许正是狐狸这种从来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性,使得它们始终难以真正成神,因为它们没有神明的威严与慈悲;也使得它们不为统治阶级所喜爱,因为它们难以驯服且不够温顺。但也是这些特性,使得狐狸始终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里占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是一个极具人情味的土神仙,也是比人类更可爱更纯真的臆想对象。
无论是神是妖,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特别而神秘的动物,以其自身的特殊性,赢得了人类特别的关注和喜爱,尤其是在最为流行最直接体现大众精神世界变化的古典小说里,从它们身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史——从神话传说到寓言戏本再到最终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们贯穿于每个阶段,见证了华夏民族信仰的变迁,无比接近于甚至是直接体现着这种变迁。
一、上古传说时代的原始崇拜——中性图腾与华夏源头
早在上古传说时代,狐狸就以一种半妖半神的形象出现在华夏民族的起源历程中。上古人类以部族为单位聚居,多崇尚自然力量。兽化人形为妖,但是上古的妖是一种接近于神的存在。对于上古人民来说,尽管主要依靠狩猎生存,他们对待猛禽走兽的态度,主要还是崇拜。这是因为东方传说中,人类的始祖大多都是半人半妖的形态,比如盘古、女娲、伏羲都是人身蛇尾,他们都是妖族,但是又都是居功至伟、尊贵无比的人类“祖神”。也就是说,上古传说时代,妖基本是等同于神的,因此部族多数崇拜拥有异常力量的“妖神”,甚至他们相信自己本身就是这些“妖神”的后裔,拥有同样的半人半妖的形态,所以纷纷将这些妖兽作为部族的图腾,比如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均是使用狐狸作为图腾的部族。其中,涂山氏以九尾狐狸作为部族图腾,而九尾狐狸就属于拥有特殊力量的“妖神”。有传说九尾狐狸的九尾代表着九条命,这几乎是意味着不死了,另一说认为九尾寓意多子,无论是“不死”还是“多子”,在人均寿命很短,人口繁衍艰辛的上古时代,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天赋。所以涂山氏认为自己是九尾白狐的后裔,并引以为豪,也就不难理解了。可见在部族时代,华夏民族崇尚自然力量,崇拜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生育繁殖能力,所以此时兼具二者的狐狸,拥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形象非常积极正面。
蛮荒时代过后,人类就开始渐渐掌握主导权。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开始,人类正式脱离了完全被自然主导的时代,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华夏民族的重要变革,狐狸也有着突出贡献。后世神话中多有记载,大禹治水时,虽然兢兢业业赢得了部族尊敬,但是他无心成家,迟迟没有后代,在一次经过涂山的时候,看到一只九尾白狐,意有所动,于是就在此地娶妻生子。他的儿子启,后来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1]这种人兽婚配尽管现今看来有点匪夷所思,但是这再一次说明了华夏民族最早是坚信自己是人与兽的后裔的。虽然仅仅是一种朦胧的崇拜式的信仰,但是不难看出华夏民族在此时就认为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是有着某种关系的,并且坚信人与兽、人与自然是一种在磨合中相处、在相处中彼此影响融合的关系。即使由于最早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先秦时期[2]而认定这种信仰是后世对于传说的臆想创造,华夏民族拥有这种观念的时间,也比西方世界要早太多。
历史上的东夷(今山东半岛地区)人也十分崇拜狐狸,他们也认为狐狸是一种半妖半神的地仙。《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3]中记载:青丘国[4],黑齿国[5],十日国[6],这些大名鼎鼎的“妖精狐仙之国”,它们的国都在今日照临沂一带。而华夏民族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人民同样认为他们的祖先竖亥就曾在此居住并与这些“狐仙”有着十分友好的关系,因此殷商人民也对狐狸十分有好感。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