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攀登者》有一种什么感觉呢?
着急。
这个山,除了片头爬上去一次后,直到最后,才再次爬上去。
而谁又想得到,因为没留下资料,那第一次登顶,也不被世人所承认。
这“世人”里,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人。
01、“你知道我有多想被承认?”
“老师,你们当年真的登上珠穆朗玛峰了吗?”
话音刚落,在方五洲手里的那块从珠峰封顶带下来的化石,也应声落地。一摔两半。
方五洲有多不甘心呢?在国家解散登山队后,他去到锅炉房铲煤,但他自己仍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训练。
训练结果是,15年后,当那些20郎当岁的大小伙子面对曲松林提出的“2分钟”要求都叫苦不迭时,方五洲却超额完成。
一个人,要有多不甘心,可以为一件原本没有指望没有盼头的事,一直坚持下去?
因为从没被承认,所以一直不甘心。但那时候急于被认可的,不是方五洲,而是中国。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我们的强大,需要别人认可吗?答案是,需要的。
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笑话:有人问米国,为什么要打Y郎?米国回答,因为Y郎可能有核武器。那人又问了,为什么不打E罗斯?米国说,不用打,E罗斯根本就有核武器。
这就是“你可能有实力”和“你一定有实力”之间的区别。
说回攀登珠峰这件事,彼时的珠峰所有权在国际上一直争执不休,我国选择在自己国境内的北峰登顶,拍下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响证据,测量珠峰的实际数据。
这一切,都是迫在眉睫的。
60年的时候,我们刚建国不久,别说外交实力,就是这份政权,有些国家也是不认可的。
那些将眼光从吃饱穿暖的问题上投向星空的人,不是为了什么理想未来那些虚的飘的,而是在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向全世界发出声音:
我要你们看见中国,我要你们承认中国。
02、“除了自己,还能指望谁呢?”
除了时间紧,任务重,那些一往无前的前辈们需要面对的更现实的问题是:
这一切,就只能靠我们自己。
无论是刚成立时的四面楚歌,还是现在的一呼百应,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要想去到无人之巅,只能靠我们自己。
这也是电影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句台词。
方五洲在教学员登山的时候,语气凝重而严肃地说:“攀登珠峰,海拔8000米以后,你不能指望任何人。”
这句台词,放在整部电影里,不是很出彩。但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波动。
想起攀登珠峰前,本来说好给我国提供物资和帮助的某国,却转头和印度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那些准备充分的相关人员,只能重新制定登山计划。
历经千辛万苦之后,我们终于把五星红旗插进了珠峰封顶,也终于让世界看见了我们!
那一刻,站起来的,是所有中国人!
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句老话“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意思就是,不管指望谁,其实都存在变数。
只有将全部的精力和希望都放在自己身上,一门心思向前冲,才会一往无前,到达自己的珠穆朗玛峰。
03、很多时候,不要给自己留一手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人们常常很羡慕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也会去歌颂他们孤注一掷的精神。
可鲜少有人去探究,他为什么孤注一掷?是真的没有退路吗?是真的没有指望吗?
其实不是的。
马尔克斯曾在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这样写道:“我曾反复问自己,不写我会不会死?答案是,会。”“如果不写不会死,那就不要写了。”
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毋宁死”的精神,他才会在多次修改,反复推翻之后,写出文学经典《百年孤独》,也凭借父母“随口说说”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陈年往事后,写出《霍乱时期的爱情》。
其实凭借马尔克斯当时在文学界的地位,他可以活得很好。
但为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的故事,他选择不去讨好任何人,也不去随波逐流,更不会只考虑自己的衣食住行。
退路,他不是没有,只是不要。
回到《攀登者》这部电影,也回到那个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年代。
面对国际上的众说纷纭,当时的国家固然可以自顾自地发展,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毕竟,先解决经济基础,再考虑上层建筑,无可厚非,国情所致。
但如果没有那些仰望星空的人,也许到了今天,珠峰依然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去到这个地方的任何角落,都会相当于出国。
这不是危言耸听。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了我们:
有时候,不要给自己留一手。
因为有退路,就意味着不会拼尽全力,而不使出全部力气,往往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
04、写在最后:
将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不是一种理想状态,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珠峰的海拔8000米,像极了人生的正轨开始,也应了那句“行百里者半九十”。
前面很轻松,后面就会掉以轻心;前面很辛苦,后面就会精疲力尽。无论那种情况,往往都是最后关头最要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越到后面你会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成全自己。国家如此,个人亦如此。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