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一爱一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一精一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一峰,树起了一面高一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一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一导一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花了两小时把电一影《安娜.卡列尼娜》看完,整体上来说,电一影拍得不错,就是节奏快了点儿,以两小时来概括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人有点不知所措,不能够一精一妙的把握住安娜的个一性一。安娜的一生是一精一彩纷呈,大起大落,要想像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到位的话,电一影显得有点空洞苍白无力了。然而,电一影也足以把整个小说人物的特征反映出来,因为抓住了一精一华所在。
电一影以人物康斯但丁列文的角度来讲述故事,康斯但丁列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然而他仅仅是一个讲述者,真正的主人公是安娜、伏伦斯基、卡列宁——三个生存在同样社会上不同一性一格的人。
安娜给予我的感触最多,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死时还 没懂得一爱一的真谛,那就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了。”刚开始的这句话我是一直不能理解,或许是因为这话我本身并不曾体会过,然而,俯观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走过的日子,感受过她的内心想法,到后来完全懂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对一爱一的追求的一精一神,这是一股为一爱一牺牲一切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一精一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到结局我始终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而且是自一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本身是愚昧的,但是当时的社会却一逼一得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个很真诚勇敢的人,但只能从她追求一爱一情方面来衡量,正如安娜本人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和好母亲。我并不想抨击安娜的出格,但是她相一爱一的方式确实很另类,所以难以避开世俗眼光的看法。
我觉得在追求一爱一情这个问题上,一切随心是最重要的,如果呆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身边过日子,心里却在想着另外一个人,这样的日子无论如何也没办法让我接受,当然,安娜也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一个正确的一爱一情。关键是她选对了,却没有做对,她是以一个非常愚昧的做法开始她新的一爱一情,当了别人的情一妇,红杏出墙,那她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因果报应了。何况安娜本身太执着了,对一爱一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得她不但抛夫弃子,甚至怀疑自己的情一人,跟伏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便断绝了自己的出路。
总体上来说,安娜是一个可敬又可怜、勇敢有冲动的女人,她的一性一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命运。
伏伦斯基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古语说,一爱一江一山更一爱一美人,伏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一个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男人,一旦为了一个有夫之妇夜夜不能眠,这种情况确实很容易断送他的一生。然而,伏伦斯基豁了出去,为了安娜,他确实曾经放下一切。伏伦斯基本来就是很聪明的人,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样单纯,他想拥有安娜,也想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跟安娜仅仅拥有一爱一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跟安娜私奔后再次回到圣彼得堡去以法律手段来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伏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很完满,只要安娜等着离婚的消息就行了,多简单一切就柳暗花明,转机可是存在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前提是安娜不死的话。可是安娜却断掉了我的希望,也断送了伏伦斯基的一生。伏伦斯基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男人,我认为安娜真一爱一他就不应该怀疑他,真一爱一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去占有他,所谓物极必反正是安娜的做法体现。用伏伦斯基的话来说,安娜确实不可理喻。
我想,安娜是一个好女人,我却不会一爱一上这种女人,人生活在世上本应该快快乐乐的,而安娜却追求烂漫和昙花一现,甚至为此牺牲一性一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以安娜的做法面对人生,身边的人都得到了些什么,丈夫没了妻子,孩子没了母亲,情一人没有了活着意义,那岂是她一个人的事,一死了之还 真是自私。安娜常常让我惋惜,伏伦斯基却一直让我感动,做男人就得像他一样。
卡列宁这个人一看就知道是很传统的人,脚踏实地,事业有成,应该是个好男人。然而,越是深入了解我就越怀疑这个人,可能是日久见人心吧。我在想,也许是他伪装得太好的缘故,所以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人,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会不让一个想见孩子想得痛彻心扉的母亲见见自己的孩子?一个好人会让一个自己一爱一着的女人得不到自己的幸福?答案是,不会。
所以,由此至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满口经文信仰,在基督信徒的伪装面具下展开他劣质的行为,他内心本来就是一个小人。他自大,所以要占有一切,他自私,所以容不得别人幸福;他无情,所以折磨妻子,他无义,所以不理睬孩子。我一直搞不懂卡列宁到底有什么追求,看得出他并不一爱一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真为这样的人感到可悲。
看完电一影我才发觉生活中我们也有他们的影子,为人处事存在他们的痕迹,我只希望不要有人重复他们走过的路,快快乐乐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第2篇】
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也不为过!伟大在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训诫,是作者崇高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反映旧社会压抑女一性一的小说。我从头到尾,除了看到安娜因为婚外恋一步步堕一落深渊,最后一头撞在火车上外,其他女人都活的有滋有味。而且,安娜在搞婚外恋之前,看看作者怎么描述的:单纯,快乐,健康,活泼,一无所缺,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不但自己生活幸福,而且帮别的家庭调解纠纷。
而且,里面最快乐的基蒂,她是多么幸福,多么纯洁,她最终找到了幸福的生活,嫁给了单纯可一爱一而又善良的列文。列文最后信了教,找到了一精一神的归宿,他其实就是作者自己,从头到尾都在说作者自己的话,想看懂这部书,就从他身上看。
这里的信教并不是单单的跟村姑念佛一样信了,而是真正理解了,他只是一种完美一精一神的代表,并不是指真有。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一个一浪一子的介入,美名其曰:“一爱一情”。这个所谓一爱一情的到来,带走了她的一切?
列夫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这里,矛盾出现了,是要所谓的婚外一爱一情,还 是要家庭乃至生命。而这个一爱一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会说漂亮话,而自己家丈夫又是个热衷事业的人。是在生活枯燥的情况下所寻找到的一点刺激,就像我们现在年轻人喜欢吸毒嫖一娼一样。这种一爱一情可取吗?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有恶因必结恶果,所以安娜最后撞车自一杀,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怨不任何人,更怨不了社会制度。
作者不是主观的,他是让笔下的人活起来,让他们按生活的轨迹自动运行,也就是说,真正的作者是严格遵循生命轨迹的,而安娜的生命轨迹,最后也只有灭亡!这是天意。天不能容忍她!
如果非要说她是被旧制度害的,那么旧制度为啥不去害基蒂?她也是主人公啊!她为什么过的那么幸福,偏偏有意做给安娜看似的。事实上,她确实要作给安娜看的,同时也是给读者拿来对比安娜看的,这是伟大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明白作者的苦心。
安娜追求一爱一情,一步步走向灭亡,毁了家庭,毁了丈夫,也毁了情一人。所以有些人说她为一爱一情而牺牲是多么的崇高时,是一爱一情完美一女一性一的象征时,我只能无语摇头。如果那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就仅仅是一部支持婚外恋的言情小说,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与琼瑶的小说一样价值,那么托尔斯泰也仅仅是个男琼瑶而已,或者张艺谋。可明显后面两人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一比,就是什么东西。我们应当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一精一神重量。
他是真正在小说中思索探讨人生的价值:人应该怎么活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中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两种活法。
第一种: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一浪一子一个,最喜欢调一情,泡妞,遇到有夫之妇安娜,因为她太美了,不论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明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还 是比不了自己的情一欲,非要把她泡到手不可。所以这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一人时,是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人脑子有一毛一病。当然,渥伦斯基后面的醒悟,让我们悲哀,因为安娜的自一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走上战场,可能一去再不回了,因为他是决意去死的,并不是散心。与安娜一样,其实也是自一杀,只是一个更男人,一个更女人而已。但他们两人是自作自受。如果他们真能怨随便一个东西,他们也不会自一杀。因为他们怨不了任何人,直接是被自己的良心一逼一到了死路。
安娜,由一个幸福安宁的少一妇,被渥伦斯基吸引,最后抛弃丈夫,抛弃儿子,与情一人生活在一起。应该说,他们最后如愿以偿了,生活在一起应该也是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多大压力,最后安娜的死是因为神经质!她总是怀疑渥伦不忠,一会怀疑这,一会怀疑那,最后为了“报复”渥伦去自一杀了!但实际上渥伦一直在对她好。
这种神经质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种轨迹:基蒂和列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因为她嫁给了列文那样的好丈夫,而是因为她被渥伦斯基甩了!她因为少女的单纯无知,喜欢上了体面潇洒的帅哥-渥伦,而拒绝了乡下财主列文的求婚。而她父亲,一眼看出渥伦是什么人,疼心不已,但幸好,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上了,甩了快要到手的少女基蒂。基蒂在痛苦之余,也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寻求和探索生命的意义,而与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人,就是列文,还 有一个就是作者自己。列文是一天到晚都在想许多深奥的话题,整天想怎样生活才最美好,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最喜欢想象自己有个多么美好的家庭,妻贤子孝,结果终于如愿了。因为他忠诚可靠,老实善良,所以最后他如愿了,与社会制度没有任何关系。他娶到了可一爱一到极点的基蒂小一姐。
有人说这部小说是悲剧,可是看到基蒂和列文这样美好的结局,明明就是个一爱一情喜剧,仲夏夜之梦,看看小说最后的描述,多么一温一馨,多么富有哲理。小说没有以安娜撞车结尾,而是以一个快乐的家庭结尾,体现了作者人类本一性一的美好的展望。人类一定不会像安娜一样,自取灭亡,而是会像列文和基蒂一样,在错误中不断自我反省,自我改造,最后完成一精一神上,道德上的升华,最后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当一面在搞轰轰烈烈的婚外恋,在闹离婚时,一边在敲锣打鼓,忙着庆贺新人,多么戏剧的场面啊!将这两幅情景一交一织在一起,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教会人们,怎样才能活得快乐一温一馨。
婚姻的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 ,喜新厌旧,找其它的女人(或者男人),搞婚外恋,是很普遍的现象,现在我们国家就是如此.只有自己克制,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才不会出问题.而安娜和卡列宁就没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家庭,对丈夫孩子不负责.我也很生气. 对卡列宁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