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喜犒师》读后感
01
《展喜犒师》是春秋末期鲁国太史左丘明所写的一篇文章,记述了鲁国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文章主要叙述齐孝公兴师伐鲁,鲁僖公却派大夫展喜出迎犒劳齐师。展喜援引先王之遗命,齐之先辈辅周之遗德,以道义说服齐侯,并申明鲁之所恃者乃认为齐不会"弃命废职"。展喜机敏镇定,善于言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使齐侯还师,巧妙地取得外交上的胜利。全文峰回路转,结构精巧。展喜的胆识和才智也通过其富有说服力的言辞得以充分表现。清吴楚材评:"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
02
可以看到,展喜在这篇文章中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难得的外交智慧。故事开始于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率军攻打鲁国,齐强鲁弱,又适逢鲁国发生饥荒,根本无力抵挡,形势十分危急,于是僖公便派展喜去慰劳齐军。而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便出境迎上去进见他,说:"寡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展喜先发制人占据大义,讲攻城说成拜访,称自己国家为"寡君"、"敝邑"、"下臣",尊称而对方是"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辱"在此有"枉顾"、"屈尊"意,是对对方来访的客气谦词,措辞礼数周到,神态不慌不忙,俨然胸有成竹,更让自己犒劳齐师显得合乎情理。然后在齐孝公咄咄逼人的追问下:"鲁国人害怕吗?"时展喜回答说:"小人害怕了,君子就不。"君子品行高洁,不畏生死亦有守节之志,更加重了大义的声明。然齐孝公不为所动,反而嘲讽鲁国:"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依仗先王的命令。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室,在左右协助成王。成王慰问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这个盟约藏在盟府里,由太史掌管。桓公因此联合诸侯,而解决他们之间的不和谐,弥补他们的缺失,而救援他们的灾难,这都是显扬过去的职责啊。等到君侯登上君位,诸侯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我敝邑因此不敢保城聚众,说:'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他一定不会这样的。'依仗这个才不害怕。"其实总结下来无非三条,一是天子之名,若违则是不忠,二是先辈之道,改之则为不义,三是信任之诚,背之则为不仁。短短一番话,柔中带刚,绵里藏针,轻易便将齐国攻打鲁国置于不忠不孝不仁之地,在展现鲁国风骨之时又精妙的抓住了齐侯急于重温乃父齐桓公霸业的旧梦的心理,借力打力,一字一句刚柔并济,最终使齐国退兵。
03
不得不说展喜拥有充分且优秀的外交天赋,而在外交中如果不能“知己知彼”般准确抓住对方的心理,进而将此化为己用,那么便也不会达到“百战百胜”的效果。而真正重要的是弱国无外交,一个没有实力的国家,才是得不到任何尊重的,齐国退兵也未尝没有被展喜鲁国之人不畏战争的气势震撼,所以国力强盛,才是真正强大的资本。而展喜关于外交方面的独到与准确,更值得我们反复学习与品味。正如清朝王源在《文章练要·左传评》中道:"文如奕棋,一着得势,便任我纵横,破竹而进。此文开口提出先王之命,便有壁立千仞之势,下靡然如霏屑矣。将命作文,厥道唯一。"相信每个仔细阅读的人都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且常读常新,多看多得。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