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伶》读后感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这句歌词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它频频出现在抖音、快手等一些短视频平台,这短短的一句话,是一曲衷情和悲欢,是一片赤胆和忠心,是文化的崛起与忽略。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夜,随着日军枪声响起,全国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不久,战火绵延,日本人包围住县城,并来到戏院点名要求裴宴之唱曲,以慰问所有日本士兵,并扬言若违抗便火烧整个县城,一曲《桃花扇》响遍了这个寂静的县城夜晚,戏院的灯火点亮了这个漆黑的县城夜晚。
锣鼓敲响,戏幕拉开,好戏开场。戏一折,水袖起落;扇开合,锣鼓响又默。台上人唱悲欢,唱离合,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台下人喝着酒吃着肉,放肆谈笑,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
随着鼓声急切,唱腔愈发悲愤,台下那些豺狼竟似也怔住了,就在此刻,台上“李香君”大喝一声“点火!”待敌人发觉,火势早已蔓延,想逃出去却发现门早已被堵得严严实实,整座戏楼都在他们不知不觉间被泼洒了油,台下人乱成一片,台上却歌声不断,每一位戏子始终谨记祖训——嗓一开必唱完,就这样,歌声“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唱响了整个县城,戏院火光冉冉,歌声袅袅,锣鼓喧天,情音悠悠,深入人心。楼塌了,戏却未终……
注释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杜牧曾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谁想到戏子只是“惯将喜怒哀乐都藏入粉墨”,心想“陈词唱穿又如何,白骨青灰皆我”,牢记“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不忍“乱世浮萍忍看烽火燃山河”,可一个戏子,人微言轻,纵有千般不忍、万般不愿,仅凭一人之力如何护住那烽火山河,护住那千万水深火热,情字难落墨,只有假意允之,她唱须以血来和。
《赤伶》的背后,不仅仅是戏子的衷情与忠肝;不仅仅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歌中词“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更是将戏曲人的心中所想、所叹、所哀、所愿展现的淋漓尽致。戏曲,中国几百年的文化瑰宝,可随着时代的更迭,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演变和融合,使得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个曾经的盛行与开嗓时的拍手叫好,台下的人来来往往,驻足的片刻,台上人心血澎湃,歌声不断。
所想:我们多需要你的停留和一眼啊,这才让我们觉得这台下的十年功值得!对得起百年的传承!
所叹:可是人们总是来来去去,我的锣鼓喧天,歌声不断,可你却好像闭了眼,合了耳,封了心!
所哀:奈何我泱泱大国,竟没有我戏曲的容身之地吗?这百年的传承到了我这一代这就断了吗?
所愿:惟愿这百年文化不断,代代相传,不辱我们的文化自信,不灭那欢声笑语的历史,不负恒河沙数的千古绝唱!
其实,我们也发现,随着呼吁声起,也有很多的文化创新,衍生而来。《新白娘子传》以戏曲形式将西湖美景推至人山人海,展现了不羡鸳鸯不羡仙的中式爱情,黄梅戏无疑是整部剧的最大成功,这部剧不仅仅在国内引起了一番狂风暴雨,更是在国外掀起了风雨,其中“啊啊啊啊……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千年等一回我无悔啊……”更是人人传唱,家喻户晓。戏曲文化并不是落伍了,只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传承和创新。
愿我们所有人都能是文化传承人和文化创新者。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