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心得体会
摘要:《论语》是我国重要的典籍,其内容广泛,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标志。《论语》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历史,为此,人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去品读《论语》,体悟自然有所不同。作为师范生的我,品读《论语》主要有以下体会,一是教育方面,论语中关于教育的经验,在当今的教育事业中,论语中有关教育的经典语句都有体现;二是为学习方面,论语中记录着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现代教育过程中也体现着。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为今用。
关键词:论语 教育 学习
《论语》记载着我国著名的 教育家与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其言行对于后代的影响是深远的。《论语》中记载着关于教育学习,生活礼仪,为人处事等多个方面,下面我来说说我看《论语》后的一些总结。
一、 教育思想
首先,教育是一种仁而爱人的事业,没有爱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孔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也是“仁爱”。教育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事业,它跨越种族、贵贱与国界,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正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当今社会,在一个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社会。但是。我国教育资源却存在城乡差距。优质的教育的资源都聚集于城市中,而忽视乡镇教育,使得我国有些乡镇的教育底下,孩子们读书都是一种奢望。此外,有些学校在招收学生是时,会有一个入学考试,如果成绩达不到要求就不能在这个学校就读,这种以成绩来作为招收的标准或者以成绩来分班级,这种教育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带着歧视的色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为此,国家应该完善和整改学校制度,使得教育公平真正得以实现,让教育能真正的有利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让孔子的“有教无类”得以真正发扬。
其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哪怕是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这也说明了在教育中,教师的言行举行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如何?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觉得这句活也可以要来说明,教师在教育这个行业中,要热爱这个行业,这是最基本的。此外,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要求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最后,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专制者。因此教学过程中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论语》中有这样几句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要教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与答案要给出一定合理的解释。而不是否定学生的不同的观点,凌驾与学生之上。此外,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教师应该以委婉的方式转移,而不是在哪不懂装懂,甚至是骂学生。在当代的教育中,有些教师就是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感觉,他说的就是权威,不能有所反抗,这样的教学不仅不利于教学,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是不利于其成长的。学生是教育对象,与他们形成良师益友,听他们内心的想法与感受,不但能改进学习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和思考的能力。正如古语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 关于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学习也有这自己的讲解,而对于当代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工作的近一年里,有许多家长问我,应该怎样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提升孩子成绩,对于这个多数家长都想知道的答案,孔子有这样的讲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不光只学习知识,还有思考,两者相辅相诚,才是学习的最好的方法,死记硬背只会使学习兴趣降低,进而影响学习。因此,要想提升孩子的成绩,促使孩子爱上学习,就需要激发孩子的兴趣,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好奇心。
其次,学习知识,不仅要学习新的知识,也要复习旧的知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我们也都能看到,老师在讲授新的知识之前都会复习下旧的知识,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这不仅是为新课做铺垫,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记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只有温故知新,才是对学习有所帮助的。
再者,学习不仅要会复习,会思考,而且还要有目标。树立正确的目标,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只要确定的目标,我们才有学习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否则,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毫无目的。因此要树立自己学习的目标,并为之而不断努力拼搏。正如《论语》所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也只有付出自己的努力,最终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才真正体会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学习是一件终生的事业,它不分地域,种族,年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不管先后。活到老学到老。而论语中“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世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孔子认为,学习的好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增长见识,更是使“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学习本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要求也提出来更高的要求,如果无法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最终,我们将会被社会淘汰。如果只是秀而不实,名而不称,德薄无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但关键是要不断的学习,孜孜不倦的奋斗,努力,如果放弃学习,放弃奋斗,一切所谓的“好运”都会改观。努力学习,不断奋斗是我们求得美好人生的唯一途径。不做艰苦的工作,而幻想着得到命运的厚赐,是十分可笑的。
最后,党的十九大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面对着新的矛盾,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对于我们也有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对于教育也要了新的要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此,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也要重视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与实践能力。在学习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多方面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正所谓;“君子不器。”要承担起历史给我们的使命,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就要拥有的方面的能力。孔子的“君子不器。”在当代是要很高的社会价值的。因为,当今社会,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具备十分 过人的综合素质,领导者需要具备的不仅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领导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 表达能力,所以,在求学阶段,我们就应该主动去提高自身 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能像器皿一样只具备一种能力。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家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文化作为人的精神寄托,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每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血脉。因而,品读经典,需要我们怀有一颗敬畏的心;品读经典,需要我们在正确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品读经典,更需要我们结合当地社会的情况,取其精华,融入到当代的建设之中。《论语》有云:“是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于《论语》的学习与领悟亦是如此,品读国学经典,传播国学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得我国的优秀统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出世界,让世界领略我国优秀传统的独特魅力,坚持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坚定信念,坚定理想,不断努力,总有一天,中国将以更高的姿态,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顶峰。
参考文献
[1][2]刘彦编.《论语》[M].中华国学经典大学堂,2022:1-110.
[3]韩愈.师说
[4]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2-43.
[5]郝振鹏.《论语》读后感[J].青年文学家,2022(27).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