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落没,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当年明月
我喜欢历史,历史有时可以用来回忆,有时可以用来探讨,有时可以用来调侃,最重要的是我能从历史的人物和事件中获得一些启迪。我利用了暑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看完了,总共有玖部。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功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写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被称为“迄今为止唯一全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
作者当年明月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风趣,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拉进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进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体会到古人的情境和内心。书中还有图,表,参考信息,使读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历史事件的背景,情境,使故事更加有趣,精彩,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
这本书记叙了明朝的辉煌历史,从建国,到兴盛,再到衰败,最后被清朝爱新觉罗氏取而代之。这期间,涌现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奸臣”王振,严嵩,魏忠贤,张献忠,李自成……;“民族英雄”俞大猷,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忠良”于谦,王守仁,徐阶,张居正……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他们的精彩。有的被人唾骂,令人作呕,他们为了权势,地位,财富不惜一切代价伤害他人,甚至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伴。有的人却为了正义,希望,真理,忠诚,气节,或许只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默默的承受着孤独,残暴与邪恶,他们正是我们敬佩与学习的楷模,那是时代的进步!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王阳明,没错,也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是大明第一牛人。他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创立阳明心学;是一名伟大的军事家——用兵神出鬼没;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明代官场的风云人物;更是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诗文造诣深厚。他从小就想成为圣贤,虽然屡次遭遇冷眼与失败,但是他永不言弃,磨难使他的意志更加坚强,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圣贤。
他的学术令我十分敬仰,学术里着重阐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论,正是他告诉了我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让我在困境中不失意志,坚定不移的朝自己的梦想前进,不违背自己的良知走更多正确的路。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瑰宝,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王守仁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他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暴力和贪欲,坚信正义和良知。他是我的榜样,是真正的圣贤。
读史使人明智。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使自己的心智也开拓了不少。我们不能超越历史,但我们希望做到以史为鉴。历史与未来并不冲突,未来也将会变为历史,我们只有抓住今天,把握明天,让自己的未来成为一段传奇吧。
【第2篇】
我对历史的印象一直是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痛苦,对于史书更是毫无兴趣。所以当得知阅读课是要阅读《明朝那些事儿》时,内心中的小火苗被彻底浇头。嘀咕着两节课的大好时光就要以它为伴实是无聊啊。
我抱着实是看的态度翻开了它,一行......两行......一页......两页......不知不觉中仿佛走入了书中,走近每一个历史人物,倾听他们诉说的故事......
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治理,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舞台。他可以称得上是民族英雄,但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他自“蛮夷之地”而起,奋发读书,然资质平平,四次落第。以三甲侥幸登科,后赴辽东,得到孙承忠的上市,于辽东溃败之时,以独军守孤城,屹然不倒。先后击溃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护卫辽东。而后收阉党所迫离职。蒙崇祯器重再起,然而性格跋扈,调离满桂,安插亲信。用上方宝剑杀毛文龙,奉调守京,不顾大局,擅自驻防于城下,致京郊怨声四起,后不惜性命,与皇太极苦战苦战,大破敌军,不顾生死,身先士卒。
他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经过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才最终站上历史的舞台。他并不完美,不收规章,不讲原则,私心很重,但他绝对不是叛徒。他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人家遇不上的事,他大都遇到了。但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得意,失意,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或许到人生的最后一刻,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他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或明或暗的规则,必须适应,必须放弃原则,背离良知,和光同尘。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包袱,多么光辉的理想,终将被湮灭。那天,袁崇焕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沿途民众围观,骂声不绝。他最后一次看着这个他曾为之献出一切的国家,以及那些他用生命护卫,却谩骂指责他的平民。他倾尽心力,呕心沥血,只换来了这个结果。
那时候的袁崇焕,到底在想什么?他应该很绝望,很失落。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冤屈才能被洗刷,他的抱负才能被了解。或许永远也没有那一天,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许只是遗臭万年的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江东。
这是一个被误解,被冤枉,且即将被千刀万剐的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留下的诗句。所以我知道了:在那一刻,他没有绝望,没有失落,没有委屈,在他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坚持。
蛮荒之地的苦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死去的死囚。
无论得意,失意,起或是落,始终坚持。或许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并不是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或许所作所为并无意义,但他依然坚定地毫无退缩地坚持下来。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也没有放弃。
读《明朝那些事儿》我感受到历史的精彩,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动荡的社会氛围,“乐在其中矣”大概就是这样吧。
【第3篇】
话说历史,本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由许许多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连缀在一起。之所以史书不够畅销,不是因为其文笔有所欠缺,而是因为史书中夹杂了太多的长篇大论,褒扬贬低,几乎剥夺了读者的思考余地。于是,《明朝那些事儿》闯入了我们的视野,教我们如何劳逸结合的读史,品史。
《明朝那些事儿》第六部主要讲述了由“三大案”引发的一系列内忧外患。从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再到万历三十年不上明;从东林党的明争暗斗,扶持新帝再到援朝抗日,打蒙古,灭女真以及最终的决战辽东,说不尽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策略,道不清的善与恶,优与劣,美与丑,让人欲罢不能。
其中,从争国本到“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我看到了一个无奈、无能又无力的皇帝。身为皇帝,本应高高在上,麾下千军万马任凭使唤,受万人膜拜,却在最基本的立太子上犯了难。万历欲立宠妃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但论嫡论长都轮不上朱常洵皇后又无子嗣,权衡之下,朱常洛无疑是最佳人选。可朱常洛的生母五氏不得宠且出身贫贱,万历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然而言官与内阁大臣也不是省油的灯,屡屡上奏,让皇帝马上册封,以免引起非议。皇帝充耳不闻,再加上郑贵妃一直在旁煽风点火,皇帝暗向郑贵妃保证:皇后与太子之位非你们母子莫属。一向认死理的言官以一天数十封奏折的效率催促皇帝,并将矛头指向了郑贵妃母子。一向忍气吞声的皇帝终于勃然大怒了,以势如破竹的速度罢免了几十位官员,降级了十多位朝廷重臣。就这样整整托了十五年,万历才在所有人齐心协力的逼迫下,极不情愿地立了太子。是啊,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独善其身,更无法随心所欲,在古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中,封建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并成为一把学生的枷锁。
若说努尔哈赤是一头猛兽,那袁崇焕就是关押猛兽的牢笼。但在宁远一役之前,他只是个无名小卒,志在必得的努尔哈赤在经过前几次大战后,对这座小城几乎不屑一顾。可三天后,袁崇焕会成为他此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我而言,对袁崇焕的钦佩不仅是因为他大获全胜了,更是因为在所有将士弃甲而逃时,惟有他,目光坚定地说:“我一人足守此!”;努尔哈赤率精骑六万而来,可他仅有一万身陷绝境的明军;后金士兵均有高厚度的防护装甲,而明军连军粮都没有。但他赢了,靠得不是战略,不是智慧,不是骁勇,不是幸运,而是决心,是宁肯同归于尽也不后退的决心!或许后人会觉得这种行为太过鲁莽,是自不量力,但如果没有他的誓死坚守,永不放弃,失陷的不仅仅会是辽东,明朝也会就此毁于一旦。袁崇焕用他成功的事实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打不赢的仗,只有甘心输的人。
历史,不仅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连缀在一起的故事,更是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是航标,指引我们摆脱迷茫;是箴言,激励我们奋发进取。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