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读后感
第二单元课文《草原》令学生初识老舍,文章虽是略读易懂,但由此引发的读老舍名著作品拉开帷幕。重温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别有一番滋味,这也许就是经典带给我们的莫大的思考……
学生时代教科书里的那个祥子早已没了印象,在那个依赖老师总结中心思想的年龄,未明人间冷暖,尚不懂得文字里的感情。如今合上书细细的想,其实把祥子拉到现今,依然是成立的,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群体——那一个个被生活越压越低,卑微的生命。
“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道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故事在这一连串鲜明对比的形容词中结束。不禁觉得,似乎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是一场生命的陨落,从美好的开始,到阴晦的结局,我们跟随作者笔下的人物,历经一场场心理上的挣扎,渐渐灰了心。
年轻的人儿,谁没有梦想,谁不憧憬未来,祥子的出身虽然卑微,但他也一样有他的梦想。祥子的梦想再简单不过,买上一辆自己的车,然后勤俭节约,成家立业。可是,任你步步为营,又怎抵的过它釜底抽薪。祥子第一次买的车,连人带车被大兵抓去,好容易逃了命,自然丢了车。第二次好容易攒够了买车的钱却被孙侦探抢了去。第三次买了车,最后生活所迫,又卖了。在这希望的一次次落空中,祥子渐渐迷失了自己。穷苦的人,经不起这般折腾。
周星驰说,“人若没了理想,岂不跟咸鱼一样。”从此,祥子便赖活着。
不禁的,我想到那部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那个乡下的男孩,和祥子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刚开始的他们,一样的美好。可生活的烦琐不是一两句公不公平就能够解释清楚的。最后,那个男孩扛着他的,被人砸坏的单车从北京城的车水马龙前慢慢走过,电影结束。我想导演是手下留情的,他没像老舍这般把他们绝望之后糜烂的生活展现出来,让人还能看到希望。
那我们自己的生活呢,当我们没有梦想的时候,不是和那大部分的车夫一样么,安于现状或自甘堕落,混过一天是一天,随波逐流。那当我们有梦想的时候呢?我们是否也会像祥子一样,经不起那一挫再挫?奇岚说,能留下脚印的,从来都是有耐心和耐力的人。
另外,老舍说,“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