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事,既要看作风,又要看能力;既要看责任,又要考目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为群众办实事、办实事、办好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意识,增强本领,改进作风,把宗旨落到实处,成长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 群众这本“书”一定要读懂
同志们:
群众,就像是一本书。初读,朦朦胧胧,再读,曲曲折折,反复读,才发现“群众”二字已深深融入血液里。一位学者讲过:“读不懂群众就不懂农村,就做不好群众工作。”这句话道出了群众如同一本书的真谛。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唯有把群众这本书读懂弄通,了解透彻,才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不断增强宗旨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
读懂群众这本书,首先得把自己当作群众。俗话说:换位才会不缺位。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不缺位,关键就是要有群众的视角,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份子。只要我们站在群众的角度,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能与群众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就能让群众在嘘寒问暖的和谐氛围中吐露心声。然现实中,一些干部却只拿自己当“干部”,不愿将自己视为群众一员。有的高高在上,对群众颐指气使,甚至对群众动粗;有的对“父母官”的称谓很是受用,甚至以此自居等等。你把自己当群众,群众就把你当自己人。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只有把自己视为“群众”不把自己当“官”看,群众才会对我们真有情、有真情、有深情,才会把我们当作朋友一样来联系、当作家人一样来对待。
读懂群众这本书,其次得心里始终牵挂群众。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每逢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都奔波在看望慰问人民群众的路上。自2022年以来,总书记先后在甘肃、内蒙古、陕西、江西、河北、四川调研,看望困难群众,了解基层实情。总书记为何如此这般,只因他心里始终牵挂群众,惦记着群众的冷暖,这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真正把心沉下,时刻把总书记最牵挂的记在心头,经常与群众面对面“拉家常”、肩并肩“交心底”,以情换情,以诚相见,多去了解群众的疾苦、困难、愿望,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切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
读懂群众这本书,最后得以真情实意温暖群众。真情是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要学会做“暖官”,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把群众当“娘家人”,和群众“一条心”,把好事办好、把民心焐热。党员干部只有带着炽热的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读得进、读得深、读得准群众。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党员干部要以真情实意温暖群众,首先得摈弃官念,树立民念,真心实意对待群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服务农村。其次,应放下架子,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少一点官味,多一点人情味。最后,得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增进群众福祉。唯有如此,群众才会打心底里拥护和爱戴我们。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读懂群众决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次活动,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触碰。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只有面对面、零距离地沉到群众中去,事无巨细服务群众,才能真正读懂群众这本“书”。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 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新时代,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准确把握服务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切实提高为人民群众分忧解愁的服务水平。
广开言路,受得住群众“建言献策”。古语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只有多听听不同的意见,听听不同的声音,才不至于产生傲慢和偏见。唐太宗虚心纳言铸就了大唐的盛世繁华;安史之乱,全因李隆基不接纳打压安禄山的意见,使唐朝往日辉煌顷刻坍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离不开我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新时代新征程,群众的需求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发生变化,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广开言路、广集民智,以院坝会、恳谈会、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准确了解群众最关切什么、最需要什么、最反对什么,鼓励群众敢直言、说真话,真正以谈心谈话的方式增进彼此感情、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解决疾苦,扛得起群众“推诚布信”。俗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高尔基曾说: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问心无愧的归宿便是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乾隆皇帝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并对百姓关心、迫切的需求予以回应、解决,真正让百姓感受到来自官员的“关心”,也被人们传为一代佳话!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看在眼中,放在心上,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结合工作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关心老百姓疾苦,急群众之所及,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事办好办实,才能让党心民心凝聚得越来越紧,才能真正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脚踏实地,经得起群众“即穷验问”。“有为才有位,有位要有为。”党员干部就应该脚踏实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可“不作为慢作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不求索取、默默无闻,积极奉献,一切做到“平常时刻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时刻豁得出”。工作中,面对群众的即穷验问,要敢于担当职责,勇于直面矛盾,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拿出愚公移山的意志,老黄牛吃苦耐劳的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当作挑战和考验。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愈战愈勇,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勇担民族复兴的重任,在奋斗中经得起检验,不断谱写个人的人生精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群众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航人,党员干部更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方能有新作为。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讲稿
党员干部要学会与群众“拉家常”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19日下午前往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考察调研。他沿着古镇小巷步行,和沿途的游客、村民亲切地打招呼。有个游客问:彭妈妈呢?总书记回答说:“没来,过年了,都在家里忙着呢。”总书记与群众“拉家常”的视频一时间成为热点,古镇上笑声阵阵。
俗话说,乡里乡亲,下乡才亲。“拉家常”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路上的一种交流艺术,更是一种工作能力。党员干部要把约会与群众“拉家常”作为必修课,下苦功夫学习掌握,才能更好将党的温暖传递到人民群众心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俘获群众“芳心”,成为群众“贴心人”。
诚以待人,“拉”近距离。拉家常,重要的是要会“拉”,所谓“拉”字,强调唠嗑双方的关系。群众可能羞涩、有戒心,要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只能凭借真诚。反之,总觉得自己比群众“高一等”,唠几句,自己别扭,对方也不舒服。同群众打交道,真情是关键,沉下身融入基层、零距离和群众“拉家常”,体现的是我们党员干部对群众的一份真情、一种作风的转变。学会和群众拉家常,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自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习惯与群众坐到同一条板凳说话,在一句温暖的许诺、一声亲切的问候中,拉近党群之间鱼水之情。
贴近生活,以“家”为本。拉家常,关键的是找准“家”一个“家”字,强调唠嗑的内容。不仅不说官话,还要避免“打哈哈”。茶米油盐、菜价工资,都是“家”事。党员干部唯有多关注人民群众的“家事”,人民群众才会拿出真情。与群众的距离有多近、离实情就有多近。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下基层、同群众“拉家常”,不能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更不能讲派头、摆官架子,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从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实打实与群众聊“家事”。与群众“拉家常”,就是要以群众家为家,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鸡毛蒜皮的小事里解民忧,在家常里短的寒暄里暖民心。
夯实作风,形成“常”态。拉家常,可贵的是做到“常”一个“常”字,强调唠嗑的精髓。拉家常成为常态,才能密切联系群众。那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把深入群众工具化庸俗化,不仅无助交流,反而会让群众寒心。党群干群关系是干部作风的晴雨表,和群众“拉家常”是做群众工作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党员干部要多和群众“拉家常”,多“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把“拉家常”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在“拉家常”中把问题找准,解决实,让群众满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拉家常”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一课,看似清风拂面,实则功力很深。唯有让“拉家常”成为工作常态,才能及时掌握群众想法,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深厚。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讲稿
多为民“办实事”少对民“打官腔”
同志们:
不可否认,干部与群众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如果干部与群众接不上话、搭不上腔,就很难好好交流,以心交心更是不可能。干部如果总拿一些原则、规章制度等“官腔”与群众交流,与群众自然是聊不到一块儿的,当然也很难与群众想到一起、凝心聚力也无就无从谈起,事情也不可能办到群众心坎上。“官腔”的要害在于“官”,如果干部总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官”,就会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不了解群众真实的想法、不会说群众语言,就只有是“官话套话”连篇。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三个自觉”放下“官架子”,多为民“办实事”、少对民“打官腔”,在与群众打成一片中更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带领各族群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自觉保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清醒认识。众所周知,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人民群众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党这棵参天大树才会不断焕发新枝、生机勃勃。从历史参照系看,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紧紧和人民站在一起。历史一再证明,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尊重群众地位,广泛发动群众力量,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打官腔”的危害性,深刻认识到用心用情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首要标准,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在为民利民中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拼搏奋进新征程、建功立业新时代。
自觉端正“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工作态度。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将一事无成。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必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彻底摒弃“打官腔”之态,始终保持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姿态,把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制定政策主动问需于民,切实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推动落实积极问计于民,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公平公开公正处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敏感问题;检验工作敢于问效于民,自觉在接受群众监督中为民“办实事”,真正让组织认可、让群众满意。
自觉涵养“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过硬作风。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的作风,党的作风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好,党的形象就好,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就强。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务必要带头杜绝“打官腔”之风,自觉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敢于用批判的思维审视自我,切实对照党的要求和群众期盼,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努力在真查真改、逐步完善中树好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自觉用人民群众这面“镜子”对照检查和总结反思自身存在的作风问题,始终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力以赴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真正树起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讲稿
服务“走心”才能群众“暖心”
同志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为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部署了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永远不能脱离群众,服务真正走心用心,群众才会暖心舒心。
当好群众的“交心人”,聚群众之声、汇群众之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群众是我们党和党员干部的根系所在、血脉所在,干群一家亲,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革命事业的巨大成功。党员干部要开展好群众工作,真正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不仅要与群众面对面,更要与群众心连心,和群众在一块“零距离”以心交心,群众才会敞开心扉,说“掏心窝子”的话。这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一线、串一线、访一线,察民情,摸实情,倾听群众意见,特别是要听得进群众的刺耳话、牢骚话,这样才能认识到不足、把得准方向,才能办出实事、求到实效,把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
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谋群众之想、解群众之盼。群众真正需要什么、真正盼望什么、真正关切什么,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主动换位、主动思考的问题,这也是作为人民公仆主动服务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要求、新任务、新使命,党员干部责无旁贷“干”字当头、冲锋在前,当好群众的“知心人”,就要真正把群众的事情、群众的福祉放在心上,主动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发展的方向路径和群众的真正需求,积极谋划、及早行动,查漏补缺、抓常抓长,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质效,做到工作先行一步、服务超前一步,切实当好群众的服务“保姆”。
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化群众之难、纾群众之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面对群众的急事难事,如果不加以解决,损害的不仅是党和干部的形象,也是在消耗透支群众的信任。党员干部要坚持推动服务阵地前移,面对最突出、最复杂、最纠葛的困难矛盾,特别是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生产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关切,绝不可推一推、躲一躲、拖一拖,要真心实意、真心真情地拿出措施、拿出办法,快速地解决人民群众的焦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真正为人民群众纾难解困、排难解忧,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行稳致远。永远站在人民一边,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诚对待人民、真情融入人民、真心服务人民,人民才会给予我们最大的认可和最有力的支持,我们就能始终拥有一路向前、披荆斩棘、赶超跨越的澎湃动力。
[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讲稿
服务群众要“到底”
同志们: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天职,履职不是“喊口号”需“见真章”。在党员队伍中我们不时会听到“群众工作真难做”“群众比我懂政策”“怎么做群众都不满意”等抱怨和牢骚,有些党员干部怕做群众工作、怕和群众打交道,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自身,服务意识没有真落实、服务本领没有真提高、服务方式没有真改进。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必须扎扎实实练就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真本领,“一竿子插到底”才能做好群众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党民鱼水情,深入群众要“一触到底”。深入群众的第一步是与群众“面对面”,如果只是“坐在车里转、隔着玻璃看”,永远不会见到基层实情;如果只会“摆官架、打官腔、耍官威”,永远不会听到群众心声;如果只顾“报纸有文、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永远不会赢得群众尊重。深入群众要多接“地气”、广聚“人气”、打消“怨气”、力促“和气”,必须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真正深入到最基层党员、群众当中去,站在群众角度探讨问题、运用群众语言沟通交流、掌握群众所急所盼所怨,切实做到问题查找不准不停手、思路研究不透不罢休、方案谋划不实不撤队。只有这样,服务群众才能顺民意、得民心。
党民是一体,为民办事要“一抓到底”。群众牵挂和关注在哪里,为民办事的身影就在那里。党员干部的权力是群众赋予的,不是以权谋私的“尚方宝剑”,“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是对手中权力的亵渎。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摆正“公仆”位置,清醒认识权力来至于人民,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忠诚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服务光荣、奉献至上的意识,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服务态度,不求回报、矢志不移的奉献精神,运用好手中的权力,高度自觉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党民一家人,服务理念要“真情到底”。服务好是应该的,服务不到位就会不满意。群众有这样的感觉,说明我们的服务意识和举措没有走在群众需求前面。如今,“群众有需求、我们有服务”的“被服务”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服务群众工作的要求。必须创新“真情服务”理念,把群众当成我们的家人,不计回报、真情付出,将感情渗透到服务举措的全过程,群众想到的我们做到、群众还未想到的我们超前做到、群众要求的我们后续延伸全做到,只有这样,群众才会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真服务、真感情,才会有真感动、真拥护。
以上就是爱学范文网小编为大家讲解的领导干部我为群众办实事讲话稿的相关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请持续关注本网站。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