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书的力量》有感1500字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阅读的力量是足够强大的,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生活和生存的更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内心根植起应有的修养。
记得很小时,便喜欢读点东西。也不知道床头那几本稍微破旧了的《故事会》翻了多少遍,却仍记得父亲也喜欢读这些东西。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多少文化。虽然成绩挺不错,但家庭的经济窘迫,父亲不得不在小学时便辍学了。有事没事,父亲都会找一些书来读。要说文学著作,要说儒道经典,对他也没太大吸引力。他本不识太多字,更何况古语含蓄难懂,也便无趣于这些。家中书不多,拢共才堪堪三十几本,堆垛在墙角。这些书多是父亲从地摊上买的或是拣别人看过的,自然也有找别人借的,不过没人催着还,也就淡忘了。类型,无非就是些期刊杂志罢,这样的书对父亲来说也比较好懂。他睡前都会有意无意翻出来看看,说是有助于睡眠。闲来无事,我也会去翻翻,毕竟那时候家里也没手机这种高档玩意儿,乡下也不像城里那么繁华。那时候我上了小学,识得了几个字,便拿来读读。虽不能深刻理解,但也能说个一二。
约摸到了十来岁,我突然喜欢上了童话故事。我看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卖火柴的小姑娘》。风雪中,那根根火柴,若明若暗,摇曳间交织出触手可及的梦网。那火焰中的饥饿与食物,寒冷与火炉,流浪与团聚,是无处言说、难以释怀的伤和惋惜、痛与留念。
那时,我尚且年幼,内心还从未有过这般触动,如灵石跃入脑海,荡起阵阵梦的涟漪。于是,每到周末,我总会跑出村子,去城里的书店,取一本《安徒生童话》,找个小角落,流连于童话世界,如痴如醉。我曾猜想,有如此才能的伟大作家定是家境富庶,受过极好的教育,但是恰恰相反,他其貌不扬,仅仅是鞋匠的儿子。也许正是由于童年的贫苦,才造就了这于苦难中期盼幸福与美好的篇章。不止这本,《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我也没落下。童话中对生活的盼望或讽刺,对美好的追求,教会了我太多太多。感谢生命中的这些篇章,教我有了对梦的幻想与渴望。
初中时,我又喜欢上了林清玄的散文。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悄然改变,只有幻想的傻小子也开始懵懂与发芽。渐渐地,我有了对美的爱慕与追求。无论是人或物,人性或自然,凡是美的或是令人愉悦的,我都会不知不觉的对其产生好感。
悠闲不为人知的风情,是这个都市最难能的风情。——林清玄
隔壁班的王小丫笑起来可爱极了,纯纯的,傻傻的,真好看。虽是一个呆呆的小丫头,却常常在那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如同山川河流一般的灵动之美,让人心生怜爱。然如今,我与那丫头也断了联系,唯有一本共读的林清玄散文还留在书桌前。清玄的散文,将人性之美、自然之美融于优雅的辞藻,却不吝也不惮于大声抒发情感。
时间齿轮从不停歇,慢慢地,我对现实和社会有了更多认识。这时候,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写实的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或是《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这些文章对过去的描述,似乎让我走近了那个年代。书中人物的生活立场和他们为生活而去打拼的精神,仍然历历在目。猛然发现,其实真实也是一种美。尘世浮华,灯红酒绿,唯有不被凡俗遮蔽双眼,方可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每当我遇到恼人之事,便会拿出这些文学作品来品读,为的是静心也是净心,在内心的最深处去发现那分残留的一份真、一份纯。
一字一句地斟酌,每一遍都会有不同感想和体会,这便是文学的魅力。是时代造就了我们,也是我们创造了时代。每个时代,都有着它特有的文化背景,也就有了它独有的写作特色,孕育了属于它的文学。许多没能亲眼见到的东西,没能亲身经历的事,书中自有体味。读万卷书,方能感悟人世间的千奇百怪。
读《读书的力量》有感1500字
20xx年,“全民阅读”第三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为推进国民阅读单独辟版论述,“阅读”成为国家战略层面上的考虑;有一段时间,有一篇印度工程师写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帖子红遍了朋友圈,其实,如果没有这林林总总关于“阅读”的信息,也许你还未曾注意到“阅读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阿兰·德·波顿有一个著名的回答:“读书无用,但仍要读”。不过,日本作家斋藤孝未必认同这个回答的前半部分。《阅读的力量》这本书就是他的回答。
作为一名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斋藤孝似乎并不满足“授人以鱼”,更加乐于“授人以渔”。曾经以“阅读能力强”的给世界他国留下印象的日本,如今,“阅读”也已经成为一种式微的活动,斋藤孝教授不仅仅致力于教授学生,更致力于推进日本国民掌握阅读的能力,并且重建这一日本软实力资本。
其实,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斋藤孝教授的方法论同样可以通用于我们的读者。如果简单的概括这本关于阅读学的书的话,书里只是讲了两个问题,前者就是“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后者是“如何习得这项有用的技能”。阿兰·德·波顿并非实用派的作家,从哲学和文学的意义上来讲,笔者当然更喜欢这一具有美学意义的回答,但是事实上,读书的确就像斋藤孝教授告诉我们的——读书的确有用。
读书架构了你的人格,塑造了你的人格,读书培养你的学习能力,读书还可锻炼交际能力,甚至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项公文的处理,每一项新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读书怎么可能没用呢?当然,在眼下这个浮躁的氛围里,读书当然不可能为你赚钱,还有可能从你兜里掏钱以购置读书的必要工具——书,也不可能读书破万卷就会有人称你为“成功人士”。如果以当下的物质成败来论“读书的力量”,读书不但无力量,还可能消耗力量。
无独有偶,笔者前一阵正好看到一篇名为《那个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已经50岁了,他现在在干嘛?》的文章,那个当年被耻笑、痛斥的北大才子陆步轩,在岁月的沉淀下,已经坚实有力的回击了当年加在他身上的凄风冷雨。如今他建立了土猪肉第一品牌,和他人联手打造的壹号土猪销售超过10亿,还出版了自己的书,并将自己的土猪品牌推向了互联网,上线天猫旗舰店。或许,这个例子可以有力的回击“读书无用论”,即便是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读书亦不是无用之事。
不管“有无用处”,读书一旦变成了习惯,就如同吃喝拉撒睡一样正常和必要。读书的人总会读书,已经无需考虑 “有没有用”。这个时候,你应该考虑的是,“虽然读书,但是我会读一本书吗?”在这本书里,斋藤孝教授用了大量篇幅去讲解“如何去阅读一本书”。
由浅入深,由感兴趣的到不感兴趣的,由那些紧张轻松的到深沉厚重的,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斋藤孝列出的“文库本图书”和“50册知识新书”两个锻炼目标,在中国可能还找不到合适的参照坐标,不过根据他书里对这些书的分析,笔者觉得我们可能读一些名著经典合集以及一些技能性强的科普读物就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很喜欢斋藤孝教授的比喻“读书是一种体育运动”。当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的时候,为了美为了健康能够坚持的体育运动,在精神的世界里,可以等量替换成,读书是精神世界的一项体育运动。这项运动,一天两天不见成效,天长日久将受益无穷。
读书有用,也要读书。读书之前如果能读一读有关“读书”的书,那再好不过。这本《阅读的力量》以逻辑性、实用性、知识含量大取胜,绝不像它看起来那般轻薄。
读《读书的力量》有感1500字
这套书回答了关于读书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什么。这本书专注回答的是前两个:为什么要读书,和怎么读。
应当可以这样理解:这本书是写给不爱读书的人看的。如果你已经自然地热爱读书、你显然不再需要别人告诉你为什么读和怎么读,也不会耐烦听别人的理由,你读书的理由就会和George Mallory回答“你为什么要爬山”一样,“因为山在那里”。
如何写一本书来让不爱看书的人开始试着看书呢?
这本书的作者在这几个方向做出了努力:
1. 目录很清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不耐烦看文章主体内容,看一看目录也好,目录已经把作者给出的“为什么要读书”的理由一一列出:为了心胸的宽大、为了人格、为了娱乐、为了在经历人生困难的时候不倒下,等等等等。
2. 每篇文章都很短,段落结构明晰。
短到什么程度呢?我可能属于“阅读目视区域”比较大的人,说通俗点就是读中文的时候一目十行如果夸张的话、一目三行是没什么问题的。这本书里的文章,扫两眼基本就能够清楚内容了。就像教小朋友说话不能从绕口令开始一样,如果读书让你头痛,最好从短一点的内容开始。
3. 质感和排版贴心亲人。
我要再表扬一次这套书的排版和制作:
这本书虽然比典型的文库本(即口袋书)略大一圈,但却是握在手中最舒服的质感。不会太大——大到一只手握不住、坐地铁的时候每当翻书便恨不得要跌到地上去;不会太小——小到用大拇指定住在读的这一页时、已经读过的部分总是要合回到右手边、似乎总有失去正在读的这一页的危险。这本书刚刚好——刚刚好的大小,两手可以舒服地捧住、一只手也可以安心地卷起已经读过的部分,能完美地放进单肩包;刚刚好的厚薄,足够轻、却又不会透。
如果可以的话,我真希望我想读的每一本书都设计成这样,厚的书可以分成上中下等不同册,我甚至不介意因此而随身携带两册书。如果我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也许不爱读书的人会愿意试着养成随身携带这样一本书的习惯。
4. 观点有说服力。
作者在回答“为什么要读书”的时候,举出了一个例子:“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发生时,人们发现许多非常优秀的理工科出身的高端人才都信奉了奥姆真理教……这批人就是将本应当在青春期解决的如何塑造自我的问题束之高阁因而欠下陈年旧账,到后来又想通过神秘主义的方式来一举偿还。”
这是日本的例子,如果用我们身边的例子来举例,就是泛滥朋友圈的毒鸡汤、耸人听闻的谣言和邪教。阅读把一个人暴露在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观点的辩论之中、逼着你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你自己的核心观点,从而知道当世界的声音跟你自己的声音不同的时候如何避免自我的崩溃和分裂。
换言之、阅读提供的不是立等可取的解决方案,而是一套方法论。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回答“你为什么要读书”时会说“因为书就在那里”。在那里的其实不是书,不是纸和油墨,或者液晶屏幕和锂电池,而是人类之于其他动物最伟大的发明和最不可逾越的优势——脱离了DNA的、以行为为基础的集体学习和传承。当你在读笛卡尔的时候,你读的不是书,是穿过5个世纪和11739.17公里、几乎无损抵达你大脑的我们物种最杰出的思想之一。
劝人向学的方法有很多,写这样一本书未必是最佳方案,但好歹是值得一试的努力。
如果有人问我ta不爱读书、怎么办的话,我一般会让ta直接从ta爱看的内容开始,不管是小黄文还是脑残文,只要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不管是多糟糕的本文里、也总是涵盖着人类对自己和世界的拷问,而这种拷问就是我们开始读书的原本动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