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教学长期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使得课程教学失去了师范特色,并陷于尴尬的处境。我们“高师写作教学的职业性特色研究”课题组,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特点,在写作课教学中突出职业性特色,在重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探寻高师写作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契合点,突破了高师写作教学的瓶颈,走进了写作教学的新天地。
关键词:高师;写作教学;职业性
一
长期以来,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课教学都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所以,不少写作课教师呕心沥血地探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发表的文章连篇累牍。似乎每一位写作教师都有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写作教学,学生人人会写文章,个个都成作家,但往往事与愿违。于是,写作教师便感到自己授业不精,教学无方;领导同事对写作课也另眼看待,以至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沦为课程中的第三世界。其实,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写作课本身,也不是教师授业不精,而在于对写作课的定位不准,评价体系不科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所以,课程的开设,教学方法的使用,甚至于对每一门课程的评价体系,都应以此为标准,写作课也应如此。遗憾的是,多数教师的教学着眼于学科,着眼于学问,而忽略了培养目标。我们所能看到的在高师写作教学中注重职业性,注重师范性的研究真是凤毛麟角———“一个中学语文教师要能教好写作,就必须会写文章,会讲出所以这样写的道理来,还要会指导学生学习写文章。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便是高师写作课程师范性的基本内容。”“师范性应该是高等师范院校写作教学的主要特征。”微弱的呼声并没有引起林涛般的回应,以至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教学在极其尴尬的境地中踯躅缓行,茫无所之。但是,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地呐喊,终究会引起山鸣谷应的。我们“高师写作教学的职业性特色研究”课题组,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特点,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的精神,申请立项研究,致力于打造优秀师资,在课程教学中突出职业性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课题的研究由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应聘肇端。教育实习是对学生整个师范大学学习的检验,毕业应聘则是对于学习效果的最终落实。恰恰是在这两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上,不少师范生出了问题:一是专业思想不坚定。具体表现就是没有献身教育的坚强信念,更没有到艰苦的地方去、到最基层去,改变中国基础教育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二是专业功夫不扎实。在教育实习中暴露出学生语文课教学存在的不足是:课文朗读不优美,课文分析不深刻,板书设计不合理,字体书写不美观等等;在应聘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是:简历写作不精美,教学手段不恰当,课堂教学无亮点等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学生的求职命中率很低。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每一位毕业生就像是工厂里的一件产品,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要接受社会的挑拣。如果我们的毕业生都能够成为社会的“抢手货”,那就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如果我们的毕业生多是“滞销品”,那自然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一个不容否定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师范院校在逐步失去师范特色,把强调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把突出师范特色的教学当做余事、小事,甚至是小儿科,实在是背离了师范教育的宗旨。
二
那么,应该怎样在师范教育中突出职业特色呢?
首先,牢固的专业思想
高等师范院校是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应把培养具有优秀素质的中小学教师作为办学的终极目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闪耀着教育思想光辉的哲言应牢牢嵌入学生的脑海。从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状况来看,农村中小学师资极度缺乏,几乎到了无法维持的程度,大量的中小学生涌入城镇就学,给城镇各中小学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究其原因不外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
从另一方面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有相同的遭遇。但是,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方向是城市,即使是临时性的工作,也愿意呆在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农村,回到艰苦的地方去。如果长此以往,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农村中小学的师资越来越缺乏,农村的基础教育将陷于瘫痪的境地。师范院校应该正确认识当前的教育形势,以对教育、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我们在写作课教学中,注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白:好的文品一定要有好的人品,多读书开阔自己的胸襟,形成自己高尚的人格品位。而高尚的人格品位是通过为社会做贡献,为国家分忧愁体现出来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金钱意识日益浓厚的今天,守业乐道,敬业奉献更是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的。实际上,回到农村去,投身于农村基础教育的学生并不是毫无前途。相反,因为他们专业思想牢固,对教育事业满腔热情,再加上专业知识扎实,又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快就在本地教育界崭露头角,成为优秀教师或教学名师,深受当地群众的推崇。
其次,扎实的专业基础
“写作教学的任务,除了培养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使用即‘能写’外,还要培养具有知识含量高,有应用知识能力的‘能讲’、‘能教’的高素质人才。”这里的“知识含量高”,就是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一位专业基础扎实的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的知识结构,诸如识字释词、遣词造句、逻辑修辞、阅读鉴赏、理论修养等等,所有这些知识构成,都和写作课有密切的关系。如我们在到“写作载体的外形”之“语言的功能与素养”中,自然要讲到怎样提高语言素养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养成精心选字炼句的习惯、掌握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等问题。其中字词的积累既要从文学作品中达到,又可从生活中获得,重要的是阅读经典名著,以此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我们举出大量文学经典中的巧妙用词处,引领学生欣赏,和学生一起解析。
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相关名著,让他们阅读后,深刻领会作品中字词的运用,并就某一篇作品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写出评论文章。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字词量,又提高了学生品鉴文学作品中语言美的能力,这无疑给以后的语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们真正做到“能讲”、“能教”。
优秀语文教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理论知识:文艺理论知识,写作理论知识、美学理论知识、历史文化知识等,理论知识不扎实,所有的教学就会流于肤浅,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就不高。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的领会又总是离不开具体的写作实践。我们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一般不采用空洞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成功作家的写作实践,进行专题性的研讨。这样,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特别是通过研讨,学生对写作理论知识有了更强的感性认识,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大量丰富、鲜活的写作理论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把握写作教学的“导悟性”特点,具有初步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写作教研、教改意识。同时,也能对写作现象作进一步的理论阐释,养成理论思维和探索的习惯与自觉性,高屋建瓴地指导中小学生的作文写作。
第三,较强的专业能力
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涉及到许多方面,约略可概括为:
朗读
一篇文章,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就会让学生如醉如痴,在此基础上的分析讲解,就会让学生很快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说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始终充满了强烈美感的课程,这种美感的体现途径之
一,就是朗读。
因为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很多课文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情感,融注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情趣。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又主要是靠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支持的。朗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中。一篇课文,若能引导学生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文章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读出自己的兴趣,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也就能较好地发现文本中的闪光点以及文中一切美的东西。
推而广之,写作课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积累的、适合学生朗读的精美文章结集,提供给学生,让他们手头有材料,朗读起来就方便多了。近些年,我们在这一方面一直坚持着,每一届学生手里都有一些适合朗读的文章,每一学期都会有计划的安排朗读教学。结果发现,学生的兴致异常高涨。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朗读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使较为枯燥的写作理论知识变得鲜活,变得容易理解。
解读
解读是借助感官、通过思考来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并以理解意义为中心的智力活动。解读是一种能力,旨在理解与吸收,通过解读要能够洞幽析微、积聚素材、掌握技法、明辨词义。
所谓“洞幽析微”,就是通过对文章的反复阅读与深入思考,从而理解包孕于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实质。刘勰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就是阅读者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感知进而理解文章和知晓义理。
所谓“积聚素材”,就是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学问,储备写作素材。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写作必须言之有物。深入生活,是广泛搜集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是摄取材料的重要方式。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材。”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由中到外,纵横数万里,人的认识总会受到时、空的局限。我们要突破这种局限,就必须阅读。勤于阅读,可以增广知识,开阔视野,厚积薄发,涉笔成趣。 所谓“掌握技法”,就是通过阅读文章作品,认识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掌握规律,师承技法。写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技法是多方面的,举凡选材立意,谋篇布局,构思表达,语言运用诸方面,无不有“技”可识,有“法”可师。只有“掌握技法”,写作中才能另辟蹊径,脱其窠臼,灵活多变,游刃有余。
所谓“明辨词义”,就是通过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的识别,来理解文章的含意及作者在选词炼句方面的技巧。在每一学期的写作课教学活动中,我们都会安排学生做经典文章解析,要求解析详细、深刻、透彻,有独到见解,写出较有分量的解析文章。这其实就是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做功课,练功夫,其成效在学生的教育实)践或者是毕业应聘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鉴赏
鉴赏就是倡导创造性阅读,提升阅读境界。一切优秀的文章,其内涵往往具有丰富性、多义性。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也为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可能。“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是一部《红楼梦》,不同身份和情趣的人阅读的感受就不一样。我们要摒弃传统阅读教学无条件照收作者、教参、教师的观点的做法,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有思想的读者。例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通过创造性阅读,就有了以下一些不同的感受:
小说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孔乙己的悲剧是他自身四体不勤、虚荣迂腐、自命清高造成的;“短衣帮”和掌柜等人的冷酷无情、哄笑取乐使孔乙己在绝境中毫无援助;孔乙己是被丁举人的毒打逼上绝路的。创造性阅读,重视学生的个体感受,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写作
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多数对自己的写作水平比较自负,他们又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强烈要求,这是写作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有利之处。但是,如果对学生初始期的激情利用不当,学生很快会偃旗息鼓,甚至从此对写作失去信心,失去兴趣。
联系入学前学生的所有写作训练,我们知道,其训练目的就是应试,文体形式比较单一,这样造成学生对写作了无情趣。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思维能力的差别又使人在写作时有不同的文体选择,有的人喜欢抒情性强的诗歌散文,有的人喜欢逻辑性强的理论文体,有的人对外界变化反应敏捷,总能捕捉新闻热点等,所以,我们的写作训练就采取数量限定,文体自由,重在发表的方式。即每一学期限定每位同学至少要写出多少篇文章,文体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长选择,以达到发表水平为最高要求,发表的文章要有统计,发表的越多,成绩越好。
学生过去被束缚的手脚放开了,不再是强迫式的写作,而是自由式的写作,他们感到了写作的美,写作的幸福,反而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书写
书写就是文字书写。让学生写好字,这应该是写作课的一项任务。我们发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就学生的写字水平来看,真是九斤老太的理论———一代不如一代“。字是人的第二面孔”,在书写方面从不放松,不管文章长短,一定要做到楷书、端正。最初确实有一些同学不能接受,但在这方面我们绝不降低标准,他们也只能慢慢适应了。直到学生毕业应聘,才开始真正尝到了甜头。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板书,被用人单位称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树立了突出职业性特色的理念,教师感觉写作课教学轻松多了:在课堂教学中,把有关内容和中小学语文教学联系起来,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突出“师范”特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感觉写作课实用多了,活跃多了,特别是一些同学再也没有通过写作课学习一跃成为作家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受到我们课题组在写作课教学中突出职业性特色教学理念的启发,我们学校专门设立了教师教育培训班,校领导风趣地喻之为未来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全校各师范专业学生中选拔教育素质高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力争打造出未来基础教育的名师,在全校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反响,报名参加的人数很多,竞争也异常激烈。由此开始,以点带面,我们相信,会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师资走出高等师范院校的大门,在基础教育这块圣地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试论高师写作课程的师范性与素质性[J].课程·教材·教法,1998,(11).
[2]李同福.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师范性———高等师范院校写作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23,(3).
[3]裴显生.《现代写作教程》序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3.
[4]编委会.写作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