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与物流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学习掌握,其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文对当前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以此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实践探究
1引言
随着当前网络不断普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也在不断深化。无论是对于个体的社会生活还是企业的日常管理,信息技术可谓贯穿其中。信息管理技术为各行各业的企业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西方国家,物流管理行业也逐步向信息化发展,以此促使物流管理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现代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业对于具备信息化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都比较高,这就要求高校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越发受到重视,这也要求相关的教学工作朝向更高标准发展。因此,立足于信息化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就是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具有显著的跨学科特征,因此教学时一是需要将多种不同的理论融会贯通,二是需要将实践与理论予以有效地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物流信息技术课在理论实践结合方面始终是薄弱之处,很多学生都感觉学以致用的难度较高。究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2.1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对于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而言,特别是对于当下最为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而言,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都是同等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要注意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这样才不会导致令学生所学到的与行业、科技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相脱节。但是实际上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安排时,与实践相结合都比较薄弱,仅依靠理论讲授教学必然难以令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并胜任实际工作,从而导致学生一方面难以就业,另一方面在工作岗位上由于难以胜任实际工作任务,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再去进行后续培训学习,从而耽误了个人职业发展。
2.2缺乏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
就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模式而言,它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只局限于“工具观”,对于物流管理信息化在企业管理及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期以来,物流管理信息化“工具观”和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模式都有很大关联,导致对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关注较少,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也没有予以有效结合。这样令学生即使学会了一些信息化理论及技术,也不知道该如何学以致用,不能将其与工作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理解应用,这样走上社会也难以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2.3教学手法有待改进
物流管理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涉及到多学科和多种类型的技术,比如企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也有各自的理论体系及操作方法,需要在学习和应用中融会贯通。然而,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填鸭式教学方法为基础,辅以少量的计算机教学。整个过程缺乏互动性及实践性,很多教学内容也只是流于形式。同时,学生在学习和实践应用中也缺乏专业操作人员的指导,因而对于自己完全陌生的理论和技术也难以形成概念并熟练掌握,从而在理解物流管理信息化实际应用中的技巧时较为困难。评估学生时也仅仅依靠书面考试的方式,这也使学生无法将注意力转移到实验教室中。要想真正实现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不仅应注重课堂教学还应注重实验和互动操作,这是真正有效完成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
3信息化时代下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也与高职教育内容及形式与实际培育人才的需求脱节有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于教学内容、形式予以本质上的改革,结合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实际需求入手,培养出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对物流行业的高度熟悉的综合性人才,从而很好地使用物流业务的实际用人需求。具体实践路径如下所示:
3.1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
本文认为物流信息管理这门课由于有大量教学内容都是牵涉到计算机、互联网的实际操作的,因此其理想的授课地点应该是每人都能够上机操作的计算机房,并且要具有良好的网络连接,而非普通教室。此外部分课程需要让学生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课,从而体验教学中的一些实际操作。第一,按照年级-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建大学生空间信息平台。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相关项目也是在该平台发布。学生通过该平台获取相关资料、任务要求等,并在平台上回答题目、完成指定任务并提交。教师可以登录平台并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提出批语和进行打分。第二,组建微信公众号并充分利用其功能。教师组建与该门课程教学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学生使用微信进行关注,并通过该号获取教学资源、辅助信息等。微信公众号的内容优势是无需登录即可查看,并且能够随时随地反复查看,信息也能够长久保存,同时还能减轻大学生空间信息平台的服务器负担。第三,充分学习应用各类物流信息相关硬件设备。其具体设备类型包括POS零售终端、RF远程感应器、RF手持扫描器、条形码及二维码扫描枪、网络监控设备和GPS跟踪设备等。学生通过实际学习这些设备的操作,从而能够实现与就业岗位用人要求的无缝对接。第四,充分学习应用各类物流信息相关软件设备。比如包括EPR、TMS、WMS和内部/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等。这些软件也为当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及生产贸易企业的物流部门所应用。学生学会了这些软件即可直接上岗工作而无需企业再进行额外培训。
3.2利用多维动态教学法,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
多维动态实践教学法的特征就是将多种教学方法融合起来。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一直以来处于飞速发展的趋势,更新换代极快,因此在教学时所选用的教学资料、素材及软件版本等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不落后于时代和行业发展。多维动态教学法的实现方法就是通过采取小组讨论及实践-软硬件模拟-企业现场实践应用等多种学习模式结合,令学生的知识技能架构与企业需求更加贴合。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时,亦可直接选取物流企业的真实应用需求及场景,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能够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与实际高度契合的项目的完成也能够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成就感,并明确进一步学习强化的方向。
3.3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因此课程考核方式也必须多样化。物流信息管理课程考评体系均由两个方面构成,即采取教师打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的评价形式。平时成绩在总成绩评价中占比50%;期末理论测试占比30%,期末实操成绩占比20%。此外,由于物流信息管理课程包含一些较为实用的课程。仅凭理论笔试是难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评定的。因此,有必要进行改变。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①对系统操作软件各项功能的掌握;②完成指定任务或者项目的方法及结果;③学生在互动教学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④院系信息技术竞赛中的比赛排名等。评估是判断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由于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评价也必须将理论及实践予以充分地结合,才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准确评估出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
4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了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进步的一大助力。物流企业对于信息化技术人才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渴求。但就当前高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而言,教学设计同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社会呼吁物流管理教学锐意创新。可以看到,通过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加强相关资源配置,创新评价体系,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物流管理人才,强化高职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信息化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8).
[2]万海霞.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
[3]洪琼,胡田田.“大物流”及“两化”背景下高职物流信息管理课程的教改探索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3(09).
[4]章文燕.物流信息管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5).
毕业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摘要】管理运筹学是管理、统计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从当前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意义入手,分析了管理运筹学的学科特点,认为当前管理运筹学教学研究应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数学建模思想;教学研究
管理运筹学是现代管理技术发展的重要学科,也是各类学术研究开展的重要技术工具,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以及科技研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释放,并且需要结合所学专业进行定向的培育和引导。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学理论,还应注意掌握好方法,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结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管理运筹学教学课程中,注重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为实现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更好的结合,找出适合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一、管理运筹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为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有着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该模式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发展方向。管理运筹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性质。管理运筹学中多采用数理分析的方式,例如概率论、线性代数等办法,结合运筹学思想,通过人才的培养加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面,将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培育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2.对于塑造学生现代思维和判断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科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也给人们思维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必须具备现代思维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现代思维模式,这就使得人们思维必须有系统性、独立性及创造性等特点,管理运筹学在对人的塑造上有着培育学生全面思维能力和开拓学生思维的能力,鉴于管理运筹学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数学逻辑能力、数学建模方式及数理分析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对于学生思维开放性和发散性培育有着积极意义。
二、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运筹学教学研究方向探析
在经过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前数学建模融入管理运筹学改革应坚持紧密结合下面几个方向:首先,在高校扩招形势下,社会就业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人才供需关系转变,就业压力凸显。在高校管理运筹学改革方向层面,要坚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发展形势为导向,将学生的理论应用动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运筹学改革教学中应制定合理的培育计划,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践,为社会培育更富实践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其次,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形态不断发展壮大,所涉及的管理和分析判断呈量化发展态势,量化分析趋势下可以给管理者更为直观的决策支持。因此,管理运筹学在高等教育改革路径中要坚持以量化分析为方向,将数学建模融入其中,培育学生们更为精致的分析和数理判断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发展形势,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也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第三,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性人才,高校应为社会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管理运筹学是一门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社会发展和应用人才培育方面,管理运筹学应积极调整教学方向和思路,在教学中重视数学建模,与社会需要更好结合起来,使得管理运筹学学科与实践密切结合,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最后,建模思想作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重要指导工具,是管理运筹学改革的重要导向。管理运筹学这门学科与数理分析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的广度和深度以成为管理运筹学发展的重要技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具体指标,在管理运筹学改革过程中应融入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创新意识中学习和理解,学会运用数学工具,在数理量化中帮助管理者做好决策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管理学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传统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往往从相关定义出发,从相关定义到逻辑推导,然后得出结论,这一教学思维方式是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在管理运筹学中,更多的是将社会各类问题以建模的形式模拟出来,这就离不开数学的支持。这一研究建模思路是在实际问题的特性中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的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管理者以此结论做出最为有利的决策和判断。从上述两种模式来看,对于学生现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来说,后面一种方式更为有利。
三、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管理运筹学的思路分析
1.备课环节要重视数学建模思想导入。
在备课环节,要紧扣课本主题,将学生重视数学工具的应用。我国管理学学科建设中,往往采用文理综合的教学方法,然而在招生过程中大多是偏向于招收文科生,鉴于数学本身难度大、逻辑思维严密等特点,许多管理学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心理,因此,在管理运筹学备课环节就要让学生明晰数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讲解环节要注意将数理推导过程给学生做细致讲述,让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好的理解管理运筹学相关知识原理,学生们还要在课下学会使用数学工具,牢记数学公式,在相关管理运筹学讲课中学会使用数学逻辑推导。高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单纯讲述理论内容,还应将管理运筹学的应用囊括其中。结合当前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管理运筹学中的线性规划、整数规划以及动态规划和图网分析等列入重要讲解目标,这些都要列入必学内容。对于应用较少的或者理论性强的章节来说,可列入选修内容,在授课中要将管理运筹学最新研究成果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对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拉近新旧知识的关联。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数学建模融入管理运筹学教学研究要注重与学生兴趣紧密结合,从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入手,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动力。管理运筹学作为管理学中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学习难度也较大,许多学生在没学之前就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升,学习的热情也就难以提高。因此,在当前管理运筹学教学中应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适的章节可以适当选用历史典故进行解释和阐述,让学生在历史典故中找出运筹学原理,更好的了解书本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环节,还可以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让管理运筹学理论更好的显示出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视觉效果。与传统教学技术和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更为直观,对于综合性的管理运筹学学科来说,内含各类数理分析和逻辑推理及数据测算,在管理运筹学教学环节,可尝试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对管理运筹学更为细致的了解,也能更好的领域管理运筹学相关理论,对于管理运筹学学科的前瞻性和应用性有着更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也可以更好的增强书本知识理解,对于实践应用能力也能更好的提升。
3.教学方式改革要注重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传统的课堂讲述已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环境,对于剧烈的社会环境变化来说,必须结合教学目标采用课堂讲述、课外实践、案例结合以及专题讲座的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结合,使得管理运筹学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在案例分析环节,可以结合书本具体知识与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懂得如何运用课堂教学理论,开拓学生视野;在课外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理论应用环节,使得学生从社会实践中理解书本知识,更为精确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类社会管理决策中来;还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参与主体讲座的形式,学生们在参与讲座中做好疑问问答,更好的关注管理运筹学学科动态,从而更好的将课程知识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在计算机应用试验模型建立环节,可以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建立模型,学生在此环节对于数理分析以及数学公式的应用更为灵活,课程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使得学生更为直观的明白自己所学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在实践中领悟和提高,从而更好的获得成就感。综上所述,在信息高速传输的时代,社会环境都在剧烈变化当中,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都有着具体的目标,因而,必须紧密把握好教学目标,将管理运筹学改革与社会需要、学术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以教师为中心”及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提升优化决策的思路,让学生树立起开阔、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中有扎实的数学建模知识,为更高层次的深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转变。要顺利实现这些转变,还需不断加大“管理运筹学”课程教学探索与改革的力度,当然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配套改革与协同作战,更好的实现管理运筹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知识运用层面与应用结合,使得学生不仅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是知道自己为何而学,学有何用,从而更好的明晰自身的知识应用特质,为社会培育应用理论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季海波.在运筹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8.
[2]梁海珍.数学建模思想融入运筹学教学的思考[J].明日,2018.
[3]白莉红.数学建模融入运筹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毕业论文范文 免费论文摘要:地质勘查项目成本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项目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地勘单位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高低程度。现阶段,对地勘单位项目成本管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地勘单位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成本预算管理、建立成本风险管控机制、规范成本核算制度等核心问题,需要探索出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对策,最终目标是实现地勘单位价值最大化,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地勘单位;项目成本;管理;降低成本
一、引言
实现地勘单位对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需要结合多方面的调研信息,结合当前勘查市场情况,再进行科学规划、安排。同时,对地勘单位项目成本高效管理是实现成本利用率最大化、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提高项目运营高效化的基础管理。地勘单位实现项目成本科学化管理,一方面可以降低项目成本,提高地勘单位项目支出,提高地勘单位资源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项目运营风险,前期勘查过程中实现成本全面预算,中期建设,后期项目核算、验收,在各个环节因科学化成本管理而实现地勘单位价值最大化目标。实现项目成本管理制度化、高效化、低风险化,是实现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地勘单位项目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的问题
(一)地勘单位项目成本全面预算管理未落地
地勘单位项目成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未落地,使地勘单位项目中期建设及后期验收不能顺利进行,严重影响项目进度,给地勘单位、项目投资者、施工单位带来损失,不利于地勘单位下一个项目的开展工作。项目成本全面预算是对地勘单位从前期勘查、中期建设、后期验收等多个环节、各项仪器、耗材、人员财务支出的全面预测,未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不利于地勘单位对各项需求的科学、有效预算。同时,地勘单位一般在不同地区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存在位置多变,市场环境多变,相关的仪器、设备、耗材无法远距离携带,只能就近购买,存在预算无法实时调解、财务拨款程序繁杂等多个问题。未落实项目成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地勘单位无法及时对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行实时掌握,缺乏足够的市场调研能力,使最终成本预算结果和实际相差悬殊,出现地勘单位项目融资不足或过剩等不利情况。
(二)地勘单位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未完善
地勘单位项目成本控制制度未完善,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具体操作管理过程中无法根据相关规定做出合理判断,首先延缓了项目进度,其次阻碍了地勘单位正常运营模式。地勘单位项目成本管理制度未完善,在节约成本、全面控制、目标控制、动态控制方面无法高效进行。地勘单位完善项目成本控制制度过程中,受多方面影响:一是地勘单位领导者无法全面掌握优化的全过程,对优化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这就导致后期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问题;二是地勘单位所有部分、所有工作者不能建立统一战线,他们没有参与优化项目成本控制制度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优化成本控制体系之后却未落实相关规范,在实际勘查及项目建设过程中未全面控制成本,未将制度和实际联合起来,缺乏专业的监督、执行配套“设施”。
(三)地勘单位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风险管控体系未健全
地勘单位未完善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成本风险管控体系,将为地勘单位带来严重损失。项目成本核算是将实际消耗和预算结合起来,将项目勘查人员、项目施工单位的货款结清,若地勘单位不能起到很好的衔接、清算作用,将存在很大的员工罢工风险。同时,地勘单位未完善成本核算具体化管理体系,将极大增大地勘单位后期统一核算成本、增加核算工作量,只有简化核算流程、分步完成核算工作才能降低地勘单位项目成本核算风险。未完善项目成本风险管控体系,地勘单位就不能及时掌握地勘单位运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未建立灵活、严谨的应急机制,地勘单位将无法及时处理未来的问题。未建立健全项目成本风险管控机制,地勘单位就不能降低因成本问题而带来的损失,从全局角度出发将阻碍地勘单位达成目标的进度。
(四)地勘单位项目成本考核、奖励机制未落实
地勘单位未落实相关项目成本考核、奖励机制,将无法依据标准进行员工工作的奖惩判断,极大打击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了员工工作效率、质量、项目进度,从整体上不利于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战略。地勘单位未完成项目成本考核、奖励机制的建设包括很多原因:一是缺乏足够的理论指导,地勘单位缺乏专业的顶层设计者,又未能很好利用市场环境,未咨询专业的社会机构。二是地勘单位未结合实际进行项目成本考核、奖惩制度建设,未紧密结合项目难易程度进行成本考核标准建设。三是考核数据采集不全面、不科学,进行勘查项目成本考核过程中,项目管理者只能凭借经验粗略评估员工考核情况,缺乏严谨、高效、准确的信息化设备进行成本统计和运算。
三、关于地勘单位项目成本管理的解决方案
(一)健全地勘单位项目成本预算管理办法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