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海明威的著名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吗?有哪些感受吗?下面是本站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范文【1】
从《丧钟为谁而鸣》的书名开始,一直读完最后一页的那首诗。那首像是对所有的世界人民发出号召一般的诗,是我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始终都在被一种精神震撼着。
三天在作家的笔下通常是短暂的,而海明威却用大量笔墨将这区区三天时间刻画的历历在目。当我的目光在白纸黑字间流淌时,我的心就已经跟着主人公罗伯特一起度过了那惊心动魄的三天。我为罗伯特得到了爱情而高兴,为巴勃罗的畏缩不前而厌恶,为罗伯特失去战友而难过,为罗伯特的英勇牺牲而惋惜。在整个过程中,我所有的感受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
直到读到最后一页,我才真切感受到作者所宣扬的精神是多么博大,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只存在于虚幻的小说之中,更温暖充盈着整个世界。经过二战的炮火洗礼,无数国家走到了一起;经过印度尼西亚的巨大地震,无数孤儿又重获家庭;经过汶川大地震,从四面八方寄来的汇款和物品散发着人性的温暖;经过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场上更加体现出世界人民的友谊与热情……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它们充分地说明了这个世界被一种博爱的温暖的人道主义精神所包围着,呵护着,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爱的温暖这个世界是我们共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每人都应该将自己心中最真挚的爱去温暖每一个角落。让周围的人都感受到温暖,将爱与温暖永远传播下去。
在二千年前的中国,伟大的孔子就已经对世界提出了设想,也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子曰:“力恶其不出于身 ,不必为己。”所指的正是人道主义思想的理念。人人都为公众事业尽心尽力,面对战争,面对死亡的威胁,面对全人类共同的灾难,同生死共进退,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越是在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越能体现出这种精神和人性的伟大。
没有人是自我一体的孤岛,人人都是世界本土的一份泥土。无论是谁被海浪给冲走,都使这个世界不再完整。当丧钟再度响起时,它不再只为一个人而鸣,它是为全人类而鸣!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范文【2】
《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并不是很出名 , 也因此它可以说是 一部被引用最多,却少有人读过的经典名著。
初次阅读这本书我并不是十分喜欢,因为我觉得这本书枯燥乏味,实在不适合我们这些青少年阅读,一想到这本书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淘来的却一点都激发不起我的兴趣我就十分气恼。但是,再次拾起这本书细细品味时,却发现其中趣味无穷 ……
《丧钟为谁而鸣》的作者海明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阅资料后我知道:海明威是 美国着名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 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外记者赴法国,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于 1925 年出版。 40 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描写战后一批流落欧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灭感,小说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7 )和《胜者无所得》( 193 )塑造了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确立了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 1929 ),以他在意大利战场的经历为背景,描写一对恋人的幸福被战争摧毁的悲剧。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1952 )描写一个古巴渔民面对失败时的顽强拼搏精神,此书获得普利策奖。《丧钟为谁而呜》( 1940 )以反法西斯主义为主题,描写一名美国志愿兵在西班牙内战中的英勇牺牲精神。它以及《永别了,武器》这两部反战小说被誉为现代世界文学名着。 此书的特点无外乎有三点,第一点: 此书是伟大诗人和圣公会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中收录的二十三篇紧急时刻的祷告,其中每一篇包括 “ 思考 ”“ 自我勉励 ”“ 祷告 ” 三部分,此书在西方神学、心理学和诗歌着作中具有极高地位,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第二点:此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心理学价值,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征。第三点:书中配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 · 布莱克的经典插画,实在令人赏心悦目啊!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故事是:美国青年罗伯特 · 乔丹在大学里教授西班牙语,对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他争取到游击队队长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和其他队员的拥护,孤立了已丧失斗志的巴勃罗,并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体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和比拉尔收留的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坠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这三天中,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罗伯特 · 乔丹的无私奉献以及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得震撼了我,一时之间我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自己的那份感受 …… 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我,让我十分地佩服这位主人公,又不得不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如此的情操 ……
读完《丧钟为谁而鸣》这本书,我确实思考了很多,此时我的心情百感交集,不知大家是否有这兴趣去阅读一番,同我一起细细品味呢?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范文【3】
过了两个月,终于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丧钟为谁而鸣》读完了,由于书本很厚,读的时间断断续续,我竟然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把它读完。可是不管花多少时间我都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
这本书主要讲在一战爆发前夕的西班牙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他本是西班牙语的教师,后来志愿到西班牙当爆破手。故事便是围绕乔丹在执行炸桥任务而展开的。故事不只是讲述战争,它还穿插着乔丹与玛利亚的爱情,另外除了乔丹之外,本书还塑造了一些经典的人物。
巴勃罗本来是个英勇的人但后来丧失了斗志反而产生了居安享乐的想法,但最后他的战斗勇气还是回来了。而巴勃罗的妻子比拉尔则是一个性格豪爽的妇人,她因为在斗牛场的工作结识了巴勃罗并且跟他过生活,看到后来消极的巴勃罗她直骂其消极,她虽然泼辣但心地善良,正是她救了被法西 斯 欺凌侮辱的玛利亚并悉心照顾她。这些人都是打游击战的,他们为了和平而躲在法西 斯 的敌后山区为共和事业奋斗。
因为战争,西班牙人们感到巨大的痛苦。玛利亚亲眼看着自己的父母被法西 斯 分子杀害,自己也被法西 斯 分子蹂躏,这种痛苦令她身心受到巨大打击。而拉比尔还有其他一起作战的人,他们都被迫离开他们深爱着的家乡。到故事高潮时,另一游击队领导人聋子被法西 斯 杀害了,聋子等人为了配合乔丹的工作去偷马,最后被法西 斯 发现并被围困在山头上,聋子经过英勇搏斗后壮烈牺牲,法西 斯 分子竟然将他们的头颅砍下邀功。得知聋子的死大家都很悲伤,但大家没有绝望而是在乔丹的指导下继续执行任务。
最后炸桥任务顺利完成了,而善良的老人安塞尔莫却被桥的碎片插死了,另一名伙计也被法西 斯 枪杀致死。到最后,乔丹也被炸断了左腿,他要求罗伯特和比拉尔带着玛利亚逃跑不要管他,但无论如何玛利亚都不肯离开,乔丹说,玛利亚是他他是玛利亚,只要玛利亚离开了就等于他也离开了,最终玛利亚被巴勃罗和比拉尔带走了。在死之前,乔丹承受着断腿带来的的巨大伤痛,等着杀死最后一名敌人,然后牺牲了。
看完故事后我更加深刻地痛恨战争,痛恨法西 斯 ,我被罗伯特乔丹他们的为和平为人类而战斗的精神所感动。战争最后使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它是苦难的制造者。所有牺牲了的人的死是伟大的,人们不会忘记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我相信巴勃罗、比拉尔和玛利亚会继续为国家战斗,他们最终会找到幸福。
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范文【4】
读完整本小说的时候,午后的阳光斜斜地透过窗户照耀进来,投射在屋内简洁的水泥地板上,空气中随处可见的微尘在阳光里飘扬舞蹈。向着阳光照射来的方向,抬头便看见了城市上空湛蓝的天空和一丝清晰可见的白云,屹立的高楼层层叠叠延伸向远方。
这就是我们活着的世界,美好而自由。即使你知道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角落还有着贫穷与饥饿,有着战争与暴动,还有着不公与压迫,即使你天天刷着微博上着人人看着一条条匪夷所思的图片和报道,并且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可是此时此刻,这个在你身上发生的美好的午后让你觉得,活着真好,世界真好。
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乔丹(主人公)在生命最后一天的黎明,与深爱的女人共享最 后的永恒时刻:
“他们合二为一了,尽管表针在走动,但是没人看了,他们知道,一个人有的感受另一个人也一定会有,只有这种感觉,这就是永恒,过去、现在、将来,都是这样。他们现在正在享受的,他们将来不可能在享受了。他们现在所拥有的,过去有过,一直都有,但重要的是现在,现在,现在,啊,现在,现在,现在,唯有现在,首先是现在,除了你这个现在,没有别的现在,而现在是你的先知。现在,永远是现在。来吧,现在,因为除了现在只有现在,是啊,现在。就是现在,只有现在,除了现在什么都不存在,你在这,我在这,一个在这,另一个也在这,别问为什么,永远别问,只有现在;一直这样,但愿永远是现在,永远实现在,因为永远只有一个现在。只有现在,只有一个,出了一个现在没有别的,一个,正在进行的现在,正在升腾,漂流,离去,盘旋,翱翔,小时,一直在消失,不停地小时;一个加一个等于一个,一个,一个,一个,还是一个,还是一个,下沉地在一起,温柔地在一起,渴望地在一起,亲切地在一起,幸福地在一起,美满地在一起,宠爱地在一起,一起躺在地上,胳膊肘支在看下来当床用的松枝上,散发着松枝和夜的气息;现在终于回到大地上,清晨即将来临。”
不断地排比、重复,文字激荡出主人公内心强烈的情绪,直抵读者内心。伤感的、悲壮的、不舍的、感动的、震撼的,种种感情在这一刻矫揉在一起,似乎升华了,似乎还是停留在那里,留着一分期许,等待着美好的结局发生,无论种种,这复杂的情绪作为这一份永恒的存在驻留在心中。是的,他就要度过人生最后的一天了,他就要去完成那项光荣的使命了。哦不,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能活过这一天,他自己也不知道,至少他还希望能回到马德里,能带着玛利亚去会见他在盖洛德饭店的朋友,回到蒙大拿继续自己的工作。
他就是一个教西班牙语的大学讲师,也许他也曾经欣赏过无数个如此美好的午后阳光,只是动荡的社会和崇高的使命感让他投身到了革命中。这项任务发生的始末不过仅仅四天的时间,罗伯特.乔丹却在四天的时光中度过了人生最美好而完整的时光。他遇到了自己的爱人,遭遇了叛变和回归,思考了一生中最多的东西。或许这是一种昭示,因为迫近死亡,所以五官通灵,六神发达,更能感知这个世界,在启示中人生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历练。
我们的生活过于安逸,安逸到一点点挫折便足以让自己称苦到累。陶醉在这样的午后,我们没有办法体会人间冷暖,更无法得知何为真正的痛和苦,我们所跨过去的那些所谓的小小苦难,在这些人间大是大非面前,在和平与正义的大命题里,实在是微不足道。而在那些战士眼中,苦痛不过是人生的必经路,那么死又是什么呢?或许他们已经忘了死者一回事了,因为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在等待他们思考。
海明威写道“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没有想过死是怎么回事,也没有对死的恐惧。但是山坡上田野里起伏的麦浪、天空中的苍鹰、打谷筛秣时喝的一陶罐水、你胯下的马儿、腿下夹着的卡宾枪、小山、河谷、树林里的小溪、河谷另一边的群山,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
在海明威笔下的村庄总是充满生活的气息,大自然的清香,是的,一切都那么生意盎然,我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些维护和平的战士对生命的渴望,渴望着“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这句被写入美国宪法里的话,仿佛是人类追寻着的永恒的主题。我们所做的那么多的努力,追溯历史,每一场战争,每一次革命,只是一群不甘于生活困苦潦倒、命运曲折不公的人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向社会抗争,为命运反抗。
在如此厚重的主题面前,我写不出更好的读后感。只是想象着主人公,和玛利亚,和比拉尔、巴勃罗,和所有同伴一起,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在马德里的午后,这对幸福的爱人,享受着阳光,自由如同他们正在呼吸的空气,握住彼此手中的幸福。
只是最后要记得,我们今天所有的美好,都是诸如罗伯特.乔丹一样的战士们赐予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