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总觉得这本书有些晦涩,虽然是小说,但是读起来却要逐字逐句去理解,有时候一分神,便不知东南西北,所以对于我这种速读的人来说,好不容易要等到非常冷静,安静,平静的时候才能将这本小说咀嚼一番。
跟余华的流畅感不同,此书不是拿来玩味用的,从孩童的视觉出发,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童贞,还有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懵懵懂懂以及诧异,仿佛隔着一层纱,但是触摸到的却是一片虚无,从这个虚无里,很多东西都显得不是那么真实,比如偏见。
从“我”,杰姆,迪尔的友情牵涉出一系列的人物,可怕的拉得利怪人,聒噪无礼的杜博斯太太,自尊倔强的坎安宁,无恶不作的尤厄尔,以及善良低调的黑人卡波尼,崇尚正义的泰勒法官,没有种族偏见的雷蒙德,充满门第歧视以及虚荣心的亚力山德拉姑姑,对生命充满敬畏的阿迪克斯,无论小说以哪一种叙述方式,从哪个角度去描述,带给我们的只能呈现出他们身上的某种比较突出的属性,而不能让他们这个人来标签化,就如同书中多次强调的,你永远无法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着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立场思考问题。
还有最终的那句,大多数人是善良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阿迪克斯选择怜悯和敬畏的原因。
这个世界充满太多的纷乱干扰,也有太多不公平,我们只能做到约束自己,理解别人,敬畏生命,以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化解一切不可思议的事,不偏激,不妄想,没偏见,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这个世界。
一开始小孩子们妄想中的拉得利怪人,就是小镇上诸多口舌传播的结果,在这个社会,如果你不融入人群,你特立独行,你就是十恶不赦的怪物,,这个世界的一切罪恶仿佛都和你的“不一样”有关。
所以小孩子对于这些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人抱有偏见,恐惧,甚至恶意揣测与他有关的一切,大人们的行为构建着孩子的世界观,乌合之众的闲言碎语已经是主流,或是要依照某些准则做“淑女”和绅士,要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对黑人抱有偏见,不然就是“怪物”和“坏蛋”,从某些方面看,“真理”仿佛就在“大多数”人的手里。
然而这么一个“坏蛋”,居然会偷偷地给孩子缝补裤子,给他们送可爱的小礼物,在意图谋杀儿童的尤厄尔手底下将孩子拯救出来。
杜博斯太太的出场时间很短,但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么一个无礼刻薄,喋喋不休得可怕的女人,她骂主人公和她的哥哥,骂她们的父亲不该伸张正义,抱怨这世间一切的人居然是一位勇士,她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在戒毒,得了癌症的她接受吗啡注射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她选择了和“毒”做抗争,在极度痛苦中她戒掉了吗啡,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就像她说的,她对得起自己。
其实小说的主脉是“黑人强奸白人”案件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但是这些前奏和旁枝末节却显得尤为珍贵,这些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感到,人世间的一切不容易,还有偏见是无处不在的。
有地位有钱的白人瞧不上有地位没钱的白人,有地位没钱的白人瞧不上没地位没钱的白人,而没地位没钱的人瞧不上品性恶劣活得猪狗不如的白人,而品性恶劣的白人瞧不起黑人。
杰姆说,何不将人分成“白人”和“黑人”算了。
阿迪克斯说,他们都是人。
肤色歧视将“人”变得不像人,黑人案件中,正义明明已经就在眼前,而陪审团却因为偏见将邪恶散播,然后一条生命消逝,孩子的童贞也随之消失,书上说,只有小孩子在面对这类事情的时候会流眼泪,而大人已经不会再流泪了,这句话令我震撼,是的,我已经很难像以前那般容易被一幅画,一句话,或者是一朵花所触动,被一些不公平的事物而影响。
人在社会中跌打滚爬越多,时间越长,遇到的不公平的事越多,渐渐就麻木了,从挣扎到接受,这中间隔着太多不知不觉就疼过也划过去的失去,有时候想想,这个社会本身就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是无能为力的,倒不如保全自己的良心,尽力不要做乌合之众中的一员。
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不无辜,尽力让自己站在人群之外,对得起自己的心。
世界上仍然有像阿迪克斯这般敬畏生命的人,只要他存在,他就是一束光,而这束光足以照亮他身边每一个善良的,有良知的人,比如与恶势力作斗争的崔永元,生而为人,按照一套准则来,要表里如一,这是多么珍贵的一件事,阿迪克斯说,我不希望我在家里表现得和外面不一样。
这句话同样令我思考了很久,曾几何时,我把光芒四射的自己,激情满满的自己,善良温柔的自己投射到人群里,而把自己的疲弱无力,聒噪愤怒,刻薄小气展现给家人,外界对于此评价是情商不高,而我觉得不是,这是一种自我伪装,是不面对真实的自己。
如何要做到规律化,就是你想成为哪种人,你就尽力这样塑造自己,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表里如一,不要勉强,苛求,伪装,这样是痛苦的。
后来,我深入自己的内心,直面自己的痛苦以后,我奉行单一标准,我对外人如何,对家人就如何,我对外宽让,对家人也如此,我对外界善良包容,我对家人也是要耐心满满,自从做到这些,家庭和外界达到平衡,不用刻意去迎合谁,甚至可以远离人群,也没有分裂和焦虑。
从拉得利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我不需要再在任何人的身上找存在的意义,我试着独处对话,但不属于刻意去封闭,而是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就做一个怎样的人,既然我不想和人群打交道,不想和别人说家长里短,我就对外界宣告了,我从此不需要多余的交际,很神奇的是,大家都理解了我的特立独行,原谅了我性子里的薄凉,从此以后我再不需要和谁抱怨我的日常,没得抱怨,我已经自行填补了一切,这种感觉真是好,茕茕孑立同样超越孤独,我已不需要再逃避什么。
昨天和一个小姑娘聊天,她说不想结婚,我说人的精神追求高于一切,如果你觉得自己精神丰富,那么婚姻对于你来说就不是必需品,你不需要去依附谁,从谁身上发掘自己的意义,如此就好,做好自己。
另一个宝妈反驳我,女人是一定要结婚的,也一定要生孩子,不然就是不完整,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是附和,要么附和,要么就是反驳,以前的我就是认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总只能选取一端,而现在我则是充满善意对她说,也许是每个人所要的不同,你觉得幸福就好。
是啊,我不再带有偏见,不再觉得女人需要婚姻就是附庸,也不再觉得不需要婚姻的人就是薄情,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从流水线里出来的,拥有一模一样的心性的产品,人和人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想要的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做好自己,也不要妄图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因为你不是她,你不懂她的经历,她的需要,她的恐惧,你只能以自己为出发点。
夏虫不可语冰,我亦如此。
书中全文都离不开“偏见”二字,生活中也一样,我觉得好,你觉得不好,我就要说服你,我就要打击你,甚至我会怀疑你的人品,如此这般,不论是婚姻,事业,抑或职业,总是逃离不开人们的偏见。
我该如何面对偏见呢?我告诉自己,大家都不容易,你尽可能彬彬有礼,不害人就好,你有自己做不完的事,为何还要把眼光放在议论别人的长短是非上。
其实我想说,我想成为阿迪克斯这样的人,这样的长辈,我完善自己以后,再正确地引导我的孩子,让他们学会一往无前。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人从出生到死,其实中间的过程是一个失去的过程,失去了什么,别人没说,我思忖了很久,我从懵懂地探索这个世界,到适应这个社会,失去了童真,善良,个性,安全感,痛觉,学到了敷衍,合群,打交道,追求,变通,圆融等等。
其实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
《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写得很好,我与自己做了人生探讨。
有意思的是,今天刚好读到陶渊明的那首《归田园居》,第一句就差点让我热泪盈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最后我查了一下作者的生平,哈珀李,一生未婚,不接受媒体的采访,远避于世。
挺好,她不像简▪奥斯汀书写婚姻美满的那一类,也许她早已追求到了她想要的一切,就如同她书中隐喻的那般。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 《杀死一只知更鸟》学习心得这书以小女生斯科特的视角来描述,这决定了整本书不会有太多深刻黑暗负面的内容,反而充斥着童真,呵护与爱。 前半本书着重讲述斯科特和哥哥的童年生活,后半篇则侧重讲了南北战争后美国白人和黑人的阶级矛盾。全书给我留下印象的,除了斯科特的天真活泼,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就是斯科特父亲阿迪克斯对他们的教导,以及为人处世。 阿迪克斯真的是一个清醒,思想超前而又温柔善良的人,他简直可以说是全书中最美好的人,是作者对世间美好品质向往的化身。他作为一个律师,尽自己所能为黑人汤姆辩护,不带任何偏见,哪怕因此被白人市民们不齿,被视为叛徒。他作为父亲,和斯科特兄妹相处的氛围和谐温馨,润物细无声地教导他们做人做事。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绅士。像一篇读后感所说的那样,“如果有可能,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以及“学会在黑暗不公平的社会.上体面地活着”。 但是我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书名《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内容的关系。前半段我以为知更鸟指代的是拉德利,一个小时候做错事而被看做怪物,但实际上内心善良的人,但后半段让我推翻了这个推论,因为后半段发格局并不局限于小孩子的玩闹,而是上升到种族歧视的高度,所以我猜测知更鸟是阿迪克斯尽力辩护但最终死去的黑人汤姆,又或者是用知更鸟代指去除白人对黑人的歧视?表达作者想要去除歧视的愿望?
“大多数人都是好人,在你最终了解他们之后”这句话是最后阿迪克斯对斯科特说的话,我觉得虽然有点愚善,但让我看了就觉得很喜欢,就像那种你明明知道你不可能像他一样毫无戒心地对待每一个人,甚至会觉得他傻但你会在心里欣赏他的行为,并羡慕他的善良。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 《杀死一只知更鸟》学习心得《杀死一只知更鸟》是1960年美国女作家哈铂?李发表的长篇小说,被誉为美国当代经典文学作品,曾获普利策小说奖。
知更鸟是一种唱歌动听,与人无害的鸟,它既不毁坏别人的花园,也不在玉米地里做窝,却会遭到无端的残害。
本书名为《杀死一只知更鸟》,如果单从题目上看,我们也许会猜测书的内容是有关怎样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故事。读完却发现书中关于知更鸟仅用了一点点儿笔墨,就是“弹无虚发”的主公阿蒂克斯.芬奇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因童年射杀了一只知更鸟,从而使他总有一种负罪感的故事。但是读完全书,细细品味,却发现“知更鸟”的故事贯穿了这部小说的全文,因为小说中有许多人物都与知更鸟有着同样的命运,虽然他们什么坏事都没做,却会遭到无端的残害。比如:人们眼中的怪人阿瑟?布?拉德利就是一只知更鸟,他虽然足不出户,却成了孩子们童年的恐怖象征。实际上,他的怪异也只是不符合小镇上大多数人的逻辑,但是他是善良的,不仅送孩子们礼物,最后还救了杰姆。黑人汤姆.鲁滨逊也是一只知更鸟,他勤勤恳恳,却被人诬告强奸,因为不忍被诬陷,选择逃跑而被击毙。另外,本书从写法上看,儿童视角也使其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意义和格调。
小说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梅岗镇,斯库特和哥哥杰姆,还有一个名为迪尔的男孩对古怪、足不出户的邻居阿瑟?布?拉德利既着迷又害怕。梅岗镇的大人们也不愿谈论拉德利,多年来,很少见过他。孩子们对所传出的有关他的谣言和他隐居的深层原因充满了猜测与想象。第二部分主要叙述法院指定作者的父亲阿提库斯?芬奇为黑人汤姆?罗宾逊辩护。汤姆?罗宾逊被指控殴打并强奸白人鲍勃的女儿。阿提库斯?芬奇竭力找到了汤姆无罪的证据,并将事实真相摆在所有陪审员和小镇居民的面前,但陪审团依旧对汤姆做出了有罪的裁决,被冤枉的汤姆在判决当晚试图逃跑而被击毙。
将本书的两部分有机贯穿起来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使本书充满神秘色彩的怪人阿瑟?布?拉德利。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提到了他,但他却从未正面出现过,在第二部分的最合,他终于出现了,并在恶人鲍勃的刀下救了作者和他的哥哥,但作者很快就告诉读者,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阿瑟?布?拉德利,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全书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以及她相对稚嫩的语言,委婉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种族迫害和种族歧视,反映美国黑人的艰难辛酸生活,有着一定的政治色彩。
但是我读该书,却更多地从对芬奇一家人的工作、生活、交流的细腻的描写中,读出了浓浓的家庭教育的味道,更重要的是从父亲阿迪克斯.芬奇身上感受到了一种神奇的力量——温柔的力量。
父亲阿迪克斯.芬奇是当地的律师,妻子早逝,他带着两个孩子杰姆和斯库特一起生活。他爱孩子,既不过于严苛,也不爱至宠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更注重言传身教的力量。阿迪克斯.芬奇,是芬奇家族的一员,却很少跟孩子强调所谓的家族荣耀,他想让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而不是家族的附庸。他是当地的议员,在案件诉讼上,秉承真理,保护了黑人的利益。在当地,他颇受人尊重。尽管,很多人因为偏见,不能接受他为黑人辩护的事实,但是更多的人,还是表示钦佩。他是神枪手,却从不炫耀。
作为女孩的斯库特一点也不淑女,整天跟着哥哥杰姆还有外地来的好朋友迪尔两个男孩子在一起玩儿。在闭塞的小填居民眼里,一切不符合他们习惯的行为都是怪癖。所以斯库特的言行受到了姑姑及梅科姆镇有些居民的非议。但是父亲阿迪克斯.芬奇对于女儿的言行给予了理解和默认,他每天在家中休息的时候,总是会陪着孩子看书看报或者陪孩子们玩耍,让孩子可以像孩子一样玩耍、想像和思考。
作为律师阿迪克斯.芬奇无论是在法庭上,还是在私下里,他都始终对人恭敬有礼,用自己的行动维护黑人的正当权利,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也正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自己的坚持,他宁愿冒着被伤害的风险,也要坚持自己的正义为,为汤姆?罗宾逊做辩护。哥哥杰姆渐渐长大,身上绅士的气质也逐渐显露,他最后为了照顾好妹妹而受伤,也是父亲带给他人影响。
小镇上的人家常常夜不闭户,但是拉德利却总是紧锁房门,这引来了很多闲言碎语。哥哥杰姆根据街头巷尾的流言蜚语和左邻右舍的传言,拼凑出一幕满是哀伤色彩的短剧来,他们模仿身边的人,像一个大一样去说些稀奇古怪的话。聪明的父亲阿迪克斯早就猜到孩子们在做什么,也想到孩子们也许会因为调皮而惹出一些麻烦,但是他还是放心地让他们出去玩儿,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教以做人的道理。
阿迪克斯的很多话,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深刻地体现了父亲阿迪克斯本身的个人魅力。比如,关于勇气,他对孩子们说:“我想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勇气不是一个男人手里拿着枪,而是当你还未开始时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 一个人很少能赢,但也总会有赢的时候。”关于孩子提出的尴尬问题,他对自己的妹妹说“如果一个孩子向你提问,你回答他就好,不要反应过度。孩子就是孩子,但他们会比大人们更快发现你在逃避。逃避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在孩子们处于愤怒或面临挑衅时,他教导孩子:你只需要把头高高抬起来,把拳头放下。不管人们对你说什么,都别让他们惹你发火。试着改变,试着用头脑击败他们。”
我们的很多父母,都在苦恼于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却很少有人真的反思过自己的言行。读了这本书,从父亲阿迪克斯身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心平气和的力量,那是一种最温柔的力量,但这种力量在教育引导孩子方面,是决不容忽视的。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