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到今天,《人生的智慧》大体浏览了一遍。这一次有新感悟,而仍欠缺细致翻阅。下次吧!
叔本华的思想,那“要么庸俗要么孤独”略显自命不凡,而他的确是有这底气的。他终其一生都在探究他的哲学人生,并且发扬光大,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许多人。后来人或是承前启后或是汲取叔本华的思想进行文艺创作,不在少数。
人类群星闪耀的一颗,一定有叔本华。
哲学是爱智慧的,是自由的,是理性的,是不怕被推翻的。它也总在我头脑纷乱之际给予一些清醒反思的帮助。似乎回到了从前对哲学的饶有兴趣中。
它的包容、百家齐鸣,是吸引我的。我很想看一看,究竟人类的精神有多大不同,每个人又是如何寻找存在的意义。
哲学不要求读者将作者的思想作生活准则,因为那是作者的思想。作为读者的我,只将它作为了一个切点、窗口,窥见不同时期不同人们的扣问。
《人生的智慧》最击中我的是它给予“个性”的空间。叔本华认为,人们应该合乎自己的个性去走自己的路,填充自己的人生经验。而不是模仿别人。
没有觉醒的人,难以走到深远地带。人呐,总有探求内心的欲望,哪怕片刻。有需求就有行动,但行动也可能半途退回。还是需要锻炼定力。
总有人探讨是做快乐的猪好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好。我既成不了苏格拉底,也成不了猪。但我愿意做那个问问题的人。
当我看到《人生的智慧》最后部分,这段话是最触我心的,它说:“人生前40年提供了正文,随后30年则提供了注释。生命临近结束的时候,就犹如一场假面舞会结束了,我们都摘下了面具。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看清楚我们在一生中所接触的、与之发生关联的都是些什么人。”
我们也就看见了自己是什么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000】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今天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人生短暂,每个人都只活一次。过去的都随风而逝。不能反悔,不能重来。
还记得第一次读时的醍醐灌顶。再不需要读什么心灵鸡汤了,这一本就够了。本书涵盖了人如何能幸福,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如何与世界相处……
关于人生,最好的答案就在《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里。
阿图尔·叔本华在1788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母亲极具文艺才华。他在大学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将来注定要走的路了。他的不朽名著《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是在29岁前完成。他的哲学在30岁时,已完全成熟。这之后,只是做着装修和局部扩充的工作。他一生独居,他说,“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
本书中,他的观点通俗易懂,直击人心。我高中就应该读,真是相见恨晚。
他认为决定人命运的是三项内容:
1.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东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在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他人所展现的样子,亦即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又可以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
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
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 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一个人越能做到这一点,那他在自己身上就越能找到乐趣的源泉,那他也就越幸福。
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难求之于自身,但要想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叔本华的文字充满智慧。他是理性地早把人生给看透的人。一个精神丰富、骄傲又孤独的宅男。
他说,人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利用时间。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摇摆。简直是字字金句。这本书完全没有其他哲学书籍的那种晦涩难懂。他不只是哲学家,他是心理学家,感觉他看透了人心。
这个读后感也不知怎么写下去。除了崇拜就是崇拜。他的哲学被称为是悲观主义哲学,其实在这本书中没有感受到。
叔本华对他的了解太少,继续拜读其他他的书。希望能有更深认识。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000】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连续两周每天下班后坐在书桌上阅读叔本华的这本《人生的智慧》,从第一章开始就再也放不下了,深感相见恨晚和爱不释手。
叔本华出生于一个富商家族,这样的出身保证了他终生无需落于庸俗的讨生之中,从年轻之际他就开始思考深层次的问题。终生未婚也让他对孤独有了最深切的理解。
这本书的结构就像他的叙述一样逻辑清晰明了:第一章简要提出了他认为的人生命运三要素:人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以及人向其他人所展示的样子。接下来三章分别论述三要素。第五章和第六章就像是叔本华的安静的告诫一样,告诉读者怎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才是最幸福的和合适的。
从这本书中可以简略总结出叔本华认为的人生的智慧是什么:是求诸自身的、通过独处以及有限的与人交往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的过程。思考就是智慧的来源,而独处保证了思考的独立性和免于庸俗,而要独处,一个人就必须拥有闲暇。所以我们应该在闲暇时做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我们也可以看一个人在闲暇时的作为来判断他的价值。
他说,一个人接受愉快的能力越弱,那他接受不愉快的能力就越强。
他说,人的精神思想财富越优越和显著,那么留给无聊的空间就越小,在独处的时候,每个人都只能返求自身,这个人的自身就会显露无疑。所以人们消磨闲暇的方式就展现了这个人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闲暇就是人生的精华。我们只能从自身寻找从而获得幸福。
他痛斥打牌,这点和我一样,认为打牌宣告了思想的破产,因为没有思想交换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打牌。
对于人所拥有的财富等身外之物,他认为我们应该把财富当做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与灾祸的城墙,而不是刻意寻欢作乐的许可证。并且认为相比于出生于富贵家族的人,出身贫寒的人们更容易倾向于奢侈豪华。这一点我也表示大致认同,观察一下发生在我周围的故事,也大致可以总结出来这点。
他人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本身来说无关紧要,除非这种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产生影响的时候。而隐居的生活之所以对我们很重要,是因为我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眼线里。
虚荣使人健谈,而骄傲使人沉默,这是因为虚荣是尽力使别人相信自己拥有某能力,而骄傲是自己相信自己拥有某能力。我们进一步可以认为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自豪感:只有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什么自豪的资本时,他才会对自己出生于某个民族感到自豪。
叔本华也花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名誉和声望的区别,认为名誉只需要保有就行,而声望需要争取:只要不做坏事,我们就可以保有名誉,而要获得声望,我们必须做出业绩来。
他也对骑士荣誉展开了相当长的论述,总体上说这是一种易碎的、躁动的荣誉并不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别人对他做了什么。叔本华之所以如此详细论述骑士荣誉,应该与当时欧洲盛行的决斗风气有一定的关系,而决斗在他看来就是骑士荣誉的演变。在骑士荣誉中,动物本性即纯力量代替了理性坐在了法官的位置上,它默认为强力就是公理。
快乐的本质是否定的,而痛苦本质却是肯定的:因为快感的产生都是意欲受到的抑制得到解除,而幸福的生活应该是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而事实上大众都是从无痛苦的幸福状态中受到诱惑而去寻找快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孰知无痛苦才是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和谐,因此要学会承受孤独,孤独是幸福和安乐的源泉。从此,我们也可以说,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价值成反比。不过孤独也有坏的一面:它使我们的情绪变得异常敏感。
每个人都不可能看到除了自身以外的东西:他只会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理解和明白事物和他人。
他说,与人交往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对于对方没有要求,不用依靠他们,并且让他们清楚这一点,所以不可以对朋友过于尊视和顺从,“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应该趾高气扬,而是说我们不可以依靠别人。
一个人表现出自己的聪明和思想只能激起人们对他的憎恨和反感,因为这相当于在间接指责别人愚蠢和无能。而保持礼貌就是我们互相订了一条保持沉默的协议:互相忽略和避免责备对方在道德和智力上的缺陷。
我们应该牢记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立刻清晰的想到其相反的一面。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