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单元测试
1、问题: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中过渡阶段里开始出现比较系统的旅游规划著作是在( )
选项:
A:20世纪8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后期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
答案: 【20世纪70年代后期】
2、问题:不属于国内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有( )
选项:
A:文化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资源导向型
D:产品导向型
答案: 【文化导向型】
3、问题:关于针对旅游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对策,不正确的是( )
选项:
A:建立节能环保的体系机制
B:在理论体系构架上,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C:充分重视市场调研,要系统性、科学性地进行市场调研活动,为旅游规划决策提供足够的和准确的信息参考
D:从规划管理上,尽快建立一套约束机制,从法律制度层保证旅游规划的严肃性
答案: 【建立节能环保的体系机制】
4、问题:按用地规模分类,特大型风景名胜区的占地规模是( )
选项:
A:20平方千米以下
B:21—100平方千米
C:101—500平方千米
D:500平方千米以上
答案: 【500平方千米以上】
5、问题:关于风景名胜区分类:下列属于景观价值类型指标分类法中观光价值主导型分类法的有( )
选项:
A:自然风景名胜区
B:现代工程类风景名胜区
C:民族风情观览类风景名胜区
D:文化类风景名胜区
答案: 【自然风景名胜区;
现代工程类风景名胜区;
民族风情观览类风景名胜区】
6、问题:文化型旅游是人们为追求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通过旅游来( ),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的旅游活动
选项:
A:观察社会
B:享受生活
C:了解异地文化
D:体验民族风俗
答案: 【观察社会;
了解异地文化;
体验民族风俗】
7、问题:风景名胜资源的直接使用价值体现在( )等功能方面
选项:
A:学术研究
B:景色的观赏
C:知识的科普
D:景观的游憩、教育
答案: 【学术研究;
景观的游憩、教育】
8、问题:风景按地理条件或人文活动特点可分为:平原型、山地型、河流型、海岸型、森林型五种类型。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9、问题:风景按风景位置分类分为主景、配景、前景、中景、背景、借景、对景、分景八种类型。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0、问题:旅游按费用来源划分可分为公费旅游和自费旅游两类。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11、问题:旅游按交通方式划分有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等。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12、问题:风景名胜区按用地规模指标进行分类,其中50-100平方千米为中型风景名胜区。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错】
13、问题:旅游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地域。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14、问题:动态风景和静态风景是按风景性质划分的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15、问题:未来我国旅游规划理念将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及可持续发展。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第二章
1、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不包括( )
A.自然地理背景
B.文化地理背景
C.社会地理背景
D.经济地理背景
答案: 社会地理背景
2、不属于文化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是( )
A.经济文化要素
B.物质文化要素
C.精神文化要素
D.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
答案: 经济文化要素
3、旅游行为中的专门层次不包括( )
A.休养、疗养旅游
B.娱乐购物旅游
C.出席会议
D.宗教朝拜
答案: 娱乐购物旅游
4、旅游者决策行为的第一阶段是( )
A.收集信息
B.旅游需要的确认
C.分析评价
D.做出决策
答案: 旅游需要的确认
5、点状旅游空间行为特征不包括( )
A.选择环境质量高的旅游度假地
B.旅游线路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
C.选择娱乐性、运动性、直接参与性产生的度假地
D.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
答案: 旅游线路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节点状线路
6、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制约条件包括( )
A.互补性
B.替代性
C.可进入性
D.广泛性
答案: 互补性,替代性,可进入性
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 )
A.感知环境
B.旅游规律
C.旅游偏好
D.决策水平
答案: 感知环境,旅游偏好
8、旅游宣传促销的作用( )
A.传递信息、招揽游客
B.促进需求,创造效益
C.提高层次
D.增强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
答案: 传递信息、招揽游客,促进需求,创造效益,增强旅游地和旅游企业的知名度
9、旅游宣传促销的方式有( )
A.编制宣传品
B.市场导向
C.人员推销
D.资源利用
E:公共关系
F:营业推广
答案: 编制宣传品,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
10、国内旅游者具备的条件包括( )
A.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在其常住国内其他地方暂时停留(不超过6个月)
B.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在其常住国内其他地方暂时停留(不超过12个月)
C.在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
D.他们出游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所规定的私人或公务活动。
答案: 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在其常住国内其他地方暂时停留(不超过6个月),在其他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他们出游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所规定的私人或公务活动。
A.对
B.错
答案: 对
12、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A.对
B.错
答案: 对
13、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分为四个层次。
A.对
B.错
答案: 错
14、研究旅游行为层次目的在于指导旅游地的开发。
A.对
B.错
答案: 对
15、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旅游接待地的一切行为的总和。
A.对
B.错
答案: 对
第三章
1、旅游资源概念是( )发展的产物。
A.游赏活动
B.游憩活动
C.休闲活动
D.旅游活动
答案:
2、旅游资源具有“( )功能”。
A.吸引
B.引导
C.指引
D.娱乐
答案:
3、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 )。
A.商业效益
B.经济效益
C.旅游效益
D.推广效益
答案:
4、20xx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将旅游资源分为( )个主类。
A.8
B.10
C.12
D.14
答案:
5、自然风景名胜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最根本的原因是它有( )
A.科学价值
B.美学价值
C.经济价值
D.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
6、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开发的( )。
A.前提条件
B.组成部分
C.核心部分
D.主体部分
答案:
7、下列属于地质旅游资源类型的是( )
A.化石
B.典型地层
C.地震
D.岩石
答案:
8、下列哪些因素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 )
A.自然环境差异
B.地球圈层结构
C.地质地貌条件
D.自然环境地域组合规律
答案:
9、《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资源要素价值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 )。
A.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B.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C.珍稀奇特程度
D.规模、丰度与几率
E:生态保护程度
F:完整性
答案:
10、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体系中“三大价值”评估包括( )。
A.历史文化价值
B.生态环保价值
C.艺术观赏价值
D.科学考察价值
答案:
11、旅游资源相对旅游主体而言,处于旅游客体位置。
A.对
B.错
答案:
12、旅游资源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
A.对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