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下午
地点:教师办公室
教研内容:如何提高家长工作的实效性?
主持人:业务园长
参加学习人员:全体教师
教研过程记录
一、主持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孩子能够茁壮成长,也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心愿。尽管如此,由于教师和家长之间教育观念、思考角度不同,常常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冲突,作为领导,我们不乏接到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投诉,老师们也不希望有家长对你们的工作进行投诉。如何解决家长的批评和抱怨,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家长工作做好了,我们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对我们工作支持和理解了,就会为我们做好的、正面的宣传,换句话说,幼儿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会有所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老师们不乏有好的经验,也有些老师也许存在着困惑,今天我们请大家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提高家长工作的实效性?”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做法。
二、教师们交流、探讨
A老师:配班的赖老师虽然是到我园参加工作不到半年的新老师,但是能利用家长早晚接送的时间,主动、积极、大胆地与家长交流,比较细致的反映幼儿在园的表现,得到家长的称赞。
B老师:与家长交流时说话不能太直接,要有艺术性,婉转地把孩子的不足以家长接受的方式转告家长,先说好的地方,再说不足之处。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跟家长沟通和交流时我们要把握“度”,既要把家长当作朋友、合作伙伴,又不能太随意,注意交流时的语言是以给家长建设性的意见方式提出,切忌因为觉得与家长很熟而说话太过随意引起家长误会或者不快。
C老师:一日活动中每个孩子的表现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孩子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当孩子表现特别不一致或者有时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类似错误时,老师有时会采取一些诸如“暂时隔离”或者严厉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当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应该争取主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先与家长沟通交流,以免孩子回去向家长诉说时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D老师:在家长工作中,我经常利用的是电话沟通、交流意见和家访方式。我的家里和幼儿园一样备有全班孩子的家长联系电话,因为我们老师带班半天,备课半天,如果在自己当班时间孩子发生什么状况,作为当事人是最清楚不过的,虽然在老师交接班时也会有所交待,但是都不比自己亲自向家长解释得清楚。因此,我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与家长沟通交流,或者通话或者发信息。对于生病的孩子我除了通过电话问候的形式外,还与班级老师一起,利用双休或者班后时间到家里或者医院慰问,主动、及时交流。
主持人:D老师的家长工作态度和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有的老师、尤其是新老师不愿意向家长公布自己的电话,也许是害怕和家长沟通,其实,沟通是家园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沟通体现尊重,换来理解和支持。但有效的沟通首先是心与心的交流,它不取决于形式,而取决于真情。
老师们的议论:其实各种家长工作方式大家都有过尝试和体验,只不过每个人的方式略有不同和各有侧重。
彭园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很多老师都有很多很好的工作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们不要害怕面对家长,不要害怕家长找我们,而要设法拓宽沟通渠道,公示老师电话或伊妹儿,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沟通方式,并乐意与我们沟通,这样才能够及时解决发生或存在的误会,把我们的工作做得及时、到位和更好。当所有的误会和矛盾在班级基层解决了,也就没有家长向我们领导投诉了,到时候我们接家长电话或者接待家长时听到的将会是赞扬声而不是投诉。
C老师:真诚地把家长当作朋友,如实的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在园情况,而不虚伪,家长都会理解的。
E老师:我觉得对家长最主要的是要主动热情和真诚。每天早上我都在幼儿园的大门口接待家长和小朋友,当家长把孩子送到我手中的时候,我除了热情主动问候之外,还过去拉着孩子的手,让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对晨检有些特殊的孩子家长仔细询问孩子前一天在家的情况,并告知家长如果孩子在园情况不佳,我会及时和他们联系,请他们配合来接孩子回去。而对于生病2天不来幼儿园的孩子,我都及时打电话问候。尤其是幼儿园有重要的集体活动时,比如:秋游、庆祝活动,发放纪念品等,我都会通知那些孩子的家长,建议家长在孩子情况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把孩子送来幼儿园,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家长都会很感激,并且会很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F老师1:我觉得,家长工作要做到沟通与服务并重,密切家园联系,细心、热心、耐心、及时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建议,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家长会很满意。例如:昨天上午我发现我班小朋友嘉嘉的左手无名指肿了,了解到是前一天下午被另一个小朋友的凳子不小心碰伤的,我马上给他上药,中午吃饭时,我观察到他的手指不但没有消肿,而且还更加肿了,我一边喂他吃饭,一边通知保健医生,保健医生看过之后,我们决定带他到医院拍片检查。虽然拍片结果是没有伤到骨头,只是扭伤,但是我们换取心安。下午家长来接孩子时,知道此事,非常感谢,我们在家长没有发现情况之前,把事情处理好了,家长很满意。
主持人:这样的情形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只要大家做到对待孩子用心、细心和耐心,做到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一定能够理解我们的工作。
F老师1:如果有的孩子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闹情绪而不来幼儿园,我打电话给家长询问时,一定要求家长让孩子接电话,我要亲自跟孩子交流,查明原因,这一点家长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
F老师2:我除了利用早晚接送时间与家长进行交流之外,还和班主任一起到幼儿家里去家访。对幼儿家访可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家长对幼儿的关注程度及教育程度,以便寻求最佳的家园共育方式方法;对生病的幼儿进行看望,会让家长和孩子感受到来自幼儿园及老师的关心,获得家长更进一步的支持。此外,我们还通过家园联系手册达到提高家园联系共育的目标。上学期起,我们班结合自己班级的特点制作和发放了《家园联系手册》,每半个月发放一次,让家长尤其是工作特别忙,没有空利用接送时间和老师沟通的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幼儿在园开展了哪些活动,幼儿学习的进度、幼儿的在园表现等等,受到家长的欢迎和支持。
G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我与家长交流会尽量做到以下两点:1.主动、真诚。每天仔细观察幼儿的在园表现,主动将他们的种种表现、发生过的事情和家长主动交流,让家长感受到你关心他的孩子,同时态度要真诚,绝不让家长认为你是敷衍了事。2.与家长交流时尽量做到换位思考。每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们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家长对于你的看法并不一定认同,因此,我会设身处地地替家长想,换个角度,站在家长的位置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和家长产生共鸣,家长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真心。但是,我参加工作的时间比较短,经验较少,有时候还不能更好的做好家长工作,特别是接到新的班级、新的幼儿,怎么样才能更快的与家长有效的交流、沟通,是我需要向各位老师学习的。
H老师:我觉得,引领家长互动是很重要的。我们老师对班级家长充分关注,关注家长的经验,还根据育儿观、孩子情况、文化素质等,把家长的经验有机结合和搭配,对于不善于交流的家长,我们能够把别人好的经验介绍给他,并通过班级亲子活动,让他们与别的家长互动,促使他们的交流和对幼儿园活动的积极参与。
因为家长之间见面的时间也不多,即使是接送时间见面也只是少部分家长见到,而且接送时间匆匆忙忙,根本没有时间互相交流,老师根据对家长的了解情况,有的放矢地介绍家长互相认识,他们可以互相取经,以子女带动子女,家长感染家长,优势互补,取得较好的育儿效果。
三、老师们的困惑:
E老师:家长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做家长工作的方法与经验,对于家长工作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与经验,但是在面对一些送孩子入幼儿园后,迟迟不走,悄悄躲在暗处观看的家长,我实在不知道如何是好,因为我们班的孩子已经是大班,而不是新入园的了。我也主动与家长沟通过,想通过此法让家长多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让家长消除不放心的心理,但是起效不大,如此现象还是时有发生,不知道该如何向这些家长进行工作?
I老师: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年,最为困惑的事情是与家长的沟通问题,有时候会觉得无所适从。有时候把孩子在园的一些情况如实反映给家长,如:幼儿打架、吃饭慢、行为习惯不好等等问题,有些家长会有些不满情绪,很难理解,有些家长甚至认为:他们既然把孩子送来了幼儿园,好像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老师的分内事了,所以有些时候请求家长配合,有些家长不是很理解,因此,在纠正一些幼儿的不良习惯时,会让我觉得很为难,不知所措,很无奈。
四、主持人小结:
谢谢大家能够很踊跃的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经验,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由于时间关系不得不中止我们如此火热的研讨场面。老师们留下的困惑问题就是我们下一次的研讨论题。请没有发言的老师以书面形式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周五下班前交到本人处。
通过今天的研讨,相信我们能达成以下共识:要做好家长的工作并不难,只要教师热情在先、主动在前;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做好角色转换工作;要耐心倾听,注意言语沟通的技巧性;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找准沟通的切入口;要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所有的家长工作关键在于“沟通从心开始”!在工作中,我们把解决问题的方式建立在理解和沟通、换位置设身处地的基础上,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班教研记录教研活动时间:年月日
●教研活动地点:幼儿园办公室
●教研活动主持人:姜老师
●参加对象:小班组全体成员
●活动实录:
主持人:
我给大家呈现了一个“老师,请你帮帮我?”的教育案例,这也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老师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什么现在孩子越来越活跃了,而生活独立能力却越来越“疲软”了,今天我们就以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个话题为例开展互动研讨,希望大家能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互动研讨:
计老师:
首先我觉得,对于小班的孩子,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靠一次两次就能达到教师预期效果的,孩子很容易忘记,例如:让孩子排队这个环节,为了让幼儿养成有序排队的习惯,我就在一日活动中进行练习,上厕所练习、户外活动练习、吃饭练习,每一次老师都要不断重复排队的要求,幼儿才能一个跟着一个排队。
崔老师:
确实,对小班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件难事。有的时候,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很简单的一个要求,然而要在孩子身上达成的话,老师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就如刚才计老师提到的幼儿排队练习,我也在班上训练了很多次,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我让孩子排一条直线,也就是纵向排队,孩子要么这里断开来了、要么那里挤在一起了、要么这里弯曲了、要么那里有几排了,真的是很费时间,很费精力。
主持人:
刚才两位老师结合了自己工作的实践,谈到了自己的困惑——孩子的排队练习,老师要让孩子排成一个直线的队形,我就在想,孩子理解什么是直线吗?如果孩子还没有直线的概念,那么我们老师是否首先要让孩子接受直线的概念呢?有了概念的内化,孩子才可能在行动上得以体现。
孙老师:
这倒是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孩子还没有直线和曲线的概念之分,所以往往在排队的时候,排不整齐。
主持人:
对于小班的孩子,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幼儿园,要适应集体生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刚才张老师讲到了利用孩子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练习,这是一个不错的策略,虽然排队这是个简单的规则,但是,我们也是要让孩子在有兴趣的情感氛围下自然接受规则意识,让孩子主动获得,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老师们还有其它的策略吗?
朴老师:
我觉得,孩子来到幼儿园,首先一定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这是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开始有序活动的第一步,记得以前我总觉得孩子刚上幼儿园还小,情绪还不稳定,所以不大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习得,也觉得只要孩子不哭不闹,慢慢来吧,不着急的,但后来我觉得自己的这种想法不可龋因为我发现,在我组织孩子集体活动时,总有孩子进进出出的,一会儿要小便,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我抱,这个时候,我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了,班级常规有问题了。这是我工作第一年的感受,所以工作第二年开始,我就在班级常规方面做了很大的实践,比如我要让孩子养成举手的习惯,那我就有时候一个星期就抓孩子的举手问题,一个星期不行,那就两个星期,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效果还是蛮好的。
张老师:
刚才朴老师说的方法我感觉也很有一番道理,班级常规一定要抓好,不抓好,老师的活动多半是很无效的,有了一些不要听的孩子,或者是有的孩子课堂常规不好,会影响其他孩子的倾听,我觉得教师在培养孩子课堂常规时,采用恰当的引导方式是很重要的,我一般以正面引导为主,我以班上上课认真的孩子为榜样,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孩子上课眼睛亮亮的,就引导其他孩子效仿;比如有的孩子坐得稳稳的,我会及时表扬他;比如有的孩子上课举手积极,我也会引发其他孩子给予响亮的掌声……,孩子是喜欢听好话的,也很想被老师表扬,所以这些方法还是满可行的。
大班教研记录一、研究主题: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
二、研究过程:
怎样能帮助幼儿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呢?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
1、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评价自己,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幼儿树立自信心的前提,也是幼儿能够进行适当对自我调节的基础。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因此,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真正作到爱护、尊重每个孩子,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孩子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以次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所以,在平时我们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谈话活动,让幼儿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鼓励与集体表扬等方式来帮助幼儿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我班幼儿王俊维在平时活动中表现突出,有一次,我请他到楼下找一位老师拿本书,但这位老师有可能不在,要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可是王俊维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在这个情况下,我先肯定了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使其心中树立起“我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的形象。然后我再表示出对他能完成任务充满信心,这样在我的鼓励下,他很快就高兴去完成了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有了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培养了自我激励的精神,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任务。又如:在谈话活动《我长大一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评述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吃饭慢,但是绘画好;有的幼儿承认自己有时在活动中随便插嘴,但是上课肯动脑筋,积极发言。通过谈话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的长大,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
2、注重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感。
要培养幼儿对人或事物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首先要对人的情绪、情感有所识别,知道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相对应的面部表情,要让幼儿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情绪和情感的识别是建立在幼儿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让幼儿知道自己在玩翻盖乐中正确率高、速度快是一件光荣的事,而产生高兴与自豪;让幼儿知道在交往中被同伴多次拒绝,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游戏,就会成为孤独的人,因而沮丧内疚;让幼儿知道在百货商店里与家长耍赖或苦恼是错误的,因而惭愧等。表达情绪、情感过程包括表达和控制两个方面。表达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情感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别人体验、感受,而控制则是当情绪、情感的不当表达会影响一些当前利益时,个体能暂时抑制冲动。如有一次王超的玩具被别人抢去时,他很想冲上去争夺。但是,由于我们平时的教育中教给了幼儿一些处理此类问题的正确方法:可以用语言提醒或寻求他人帮助等,王超就试着放弃争夺的侵犯性行为,转为用正确方法加以解决。
其次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感对幼儿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换言之,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对幼儿的发展起巨大作用。其中同情心和羞耻心对幼儿尤为重要。同情心可以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易让幼儿获得他人的帮助,品尝成功的喜悦。幼儿如果能对自己的不良情绪造成的不良后果或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就会避免再引起同样的不良情绪或行为。
最后幼儿通过体验理解过程对事物投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后,就会产生“主动、积极”的态度,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吸引”。这种吸引使幼儿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兴趣的产生可以促使幼儿抑制在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如拉一拉衣服上的小饰物、看一看教室外的环境想一想有趣的事情,而集中注意力在当前的活动。因此这能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思想不集中或漠然消极的态度。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可以利用小实验、猜谜和小魔术等有效的激发幼儿对新事物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主动的态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