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是重庆在新时期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创举,对于密切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磨炼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丰富工作经验,以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开展以来,我十分珍视此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先后深入北大桥村钟云木、刘久全、聂兴芝、周玉华等村民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体会很深,收获很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宗旨意识得到强化,增进了与农村群众的感情
对于我来说,带着感情下乡首先是从适应新的生活习惯做起。从入住北大桥村钟云木家庭开始,我就把农家当成自家,坚持用农家筷、吃农家饭、盖农家被,尊重农户的生活习惯,不在生活条件上提特殊要求。由于我 心理 准备充分,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农民兄弟之间的距离,使我赢得了认同。我要求自己决不能高高在上,做出一副领导或城里人的样子,而是时时处处平易近人,与他们拉家常,聊农事,谈发展,他们也就随之自然而然敞开心扉、打开话匣把我当成自己人。活动期间,我还在78岁的聂云芝老人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她的家庭经济状况非常困难。结对办事处和村委会两级组织和干部对这个困难家庭给予了深切、温情的关注,在为其积极争取低保户等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尽可能在生活、劳动等多个方面提供帮助,我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聂云芝满含热泪说到“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我们这个困难家庭”时所流露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由此,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在以前的工作和生活中与弱势人群有所疏远,我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为此感到愧疚。我感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真谛,就是要切切实实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就是要保持与群众血脉相通、心气相连,密切联系群众,多渠道与群众沟通,为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避免“油”、“水”分离,实现“鱼”、“水”情深,党的事业 和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
二、工作作风得到磨炼,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我入驻的北大桥村属于永川的城市规划区范围,近年来,是永川实施征地拆迁最多的地方。基层的同志最朴实,也最辛苦,所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既要承担计划生育、合作医疗、调解纠纷等经常性工作,还要负责配合征地拆迁工作等阶段性重点任务。他们与我们的拆迁干部一起,早出晚归,挨家挨户宣传征地拆迁政策,体力上的劳累自不待言,遇到不了解情况、态度不好的群众埋怨怪罪,心里头的辛酸只有自己默默吞咽。在与村支部的干部一起上门动员农户征地拆迁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农村工作的艰苦,亲身感受到基层干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反躬自省,优越的物质条件不经意间反而养成我们时不时坐在车里“察”民情,隔着车窗“看”基层,会议室里“搞”调研,宾馆里面“听”汇报的不实作风。感受胜于说教,农村群众和基层干部身上的优良传统和品格深深地教育了我。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既是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也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求真务实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只有真心贴近群众,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生活语言,才能不断提高群众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保持与群众进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才能找准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方法途径,做到真正取信于民。
三、工作经验得到丰富,深化了对基层群众的认识
无论在与农民群众摆谈中,还是在与镇村干部交流中,我都深刻感受到他们改变落后状况,谋求快速发展的强烈愿望。
但我也实实在在地体察到科学发展的观念要农村落到实处亦非易事。与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不相匹配。北大桥村未实施拆迁的不少农户通过外出务工或者发展农副产业增加收入之后,纷纷盖起了新房。尽管外墙贴上了瓷砖,屋里配备了各式家电,但室外的环境则天壤有别。两三米之内遍设鸡窝、猪圈,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连通各家水泥院落的共用小道泥泞难行,类似这样的问题不胜枚举。虽然这些情况在偏远农村司空见惯,大家也变得熟视无睹,但却促使我认真思考。北大桥村的农户过度分散居住状况,不仅限制了土地集约利用,造成有效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大大增加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甚至给农村文化、计生、综治工作带来难度,使得空巢老人无人养、留守儿童无人管、公益事业无力做、农村文化很空虚的情况更加严峻。这样的体验让我坚定地认为,强调科学发展对于目前的农村来说并非超前消费,轻视统筹规划反而会削减农民应当享有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指数,甚至可能制约农村的长远发展。这样的经验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至关重要。要作一名真服务群众的真实情感,而且应当具备开展工作的较强能力,不仅要有奉献群众的满腔热情,而且应当掌握指导工作的理论武器。
“三进三同”活动,不仅让我明白了不忘根本,紧密联系广大群众的道理,还让我深刻进行自我反思的好机会,而且也为我创造了以人民群众为师为友,增强切身感受,接受基层实践锻炼的好平台。我将此次活动为新的动力,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求真务实作风,不断提高能力,真抓实干,为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永川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人才培养好了,那就要留住人才,如何留,怎么留?人才只有流动才能留住。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应把基层作为“集聚人才、造就人才、输送人才”的源头和基地。对于在基层一线努力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长期在基层...
市委、市政府号召党员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活动开展以来,作为一名在基层生活了近两年的村官,深悉“三进三同”活动促进了农民与干部之间的交流,一方面使干部更能了解百姓疾苦,为民办事;另一方面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
21世纪什么最缺,人才,但人才从哪里来?现在的基层党政干部人才又从哪里来?学校,各高等院校,这些都是出人才的地方,然而这也并不是基层所需的真正人才。当前,党政干部队伍中的许多干部是从学校门直接进机关门,从农村、企业等基层中成长起来的较少。这就造成了其对基层工作的不熟悉,不了解,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干部队伍结构的根本性缺陷。
如何把这些人培养成人才----煅练,到基层中去煅练。基层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最前沿,是锤炼干部的“熔炉”、培养干部的学校。把选人用人的目光更多投向基层,有利于提升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激发广大干部到基层去学习、历练、提高的热情,形成更多人才、更多干部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去的生动局面,促使广大干部在基层实践中得到全面锻炼。组织部门利用选调考试、村官招录、城乡干部定期交流等机制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到基层去,把他们放到艰苦的环境中,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锻炼干部、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磨练干部、在矛盾焦点的积聚处锤炼干部,使他们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熟悉基层工作,了解基层疾苦,帮助他们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矛盾和基层实践的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才干。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才。
人才只有经过基层的锤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干部只有经过基层的洗礼才能成为人民的干部 。
人才培养好了,那就要留住人才,如何留,怎么留?人才只有流动才能留住。各级党委及其组织人事应把基层作为“集聚人才、造就人才、输送人才”的源头和基地。对于在基层一线努力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长期在基层默默无闻工作、群众公认的干部,善于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干部,在经济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干部纳入选拔视野。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基层工作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让广大基层一线的干部安心基层工作、服务基层群众。及时帮助下派干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积极为干部下基层创造条件、提供保障,让干部看到在基层工作大有所为、大有作为,激发机关干部到基层接受锻炼的原动力,使到基层接受锻炼成为追逐的方向。
三进三同心得体会我在观胜镇凉坪村三社走访时,看见农户卿志国身体多病,家住破土墙房,仅有的四间房中完整的仅两间,且人畜共居,家中的灶台、床等设备和生活用具都已陈旧破烂,此情此情,令人悲怆。我情不自禁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交到他手上,却令其失声痛哭。在场的工作人员、村社干部和群众也纷纷解囊相助,那一刻,我流下了泪水。
在路孔镇大荣寨社区走访中,真实感受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难的无奈和苦涩。该村特困学生李夫以627分的高分考取了重庆大学,但因家中爷爷瘫痪、父亲患有精神病,全家人的唯一收入全靠在外打工的母亲,无法凑齐上学学费。一家人整日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李夫同学更是终日以泪洗面,意志消沉。我当即表示,从县解困助学基金中拿出1万元资助他,令其泣泪而谢。
在新峰社区,我还走访了解到一名叫张开洛的老上访户,据说是因1983年计划生育结扎造成其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生活能力,1984年以来坚持到县、市上访,提出的赔偿要求也非常高,一直被一些基层干部视为无理取闹。通过认真调查,我认为,当年的男性计划生育结扎,多少带有强制性,也的确由于手术的原因,造成其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生活能力,政府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当场给予答复:一是由县计生委带领张开洛到重庆指定鉴定机构免费进行一次复查鉴定,如果是因为计划生育结扎留下后遗症,政府将按相关政策给予赔偿;二是张开洛家庭条件经民政局调查核实确实不符合农村低保标准,但考虑到其独自一人生活,由县民政局解决每月150元特殊救济金;三是由昌元街道妇联、村社干部参与调解夫妻二人之间矛盾纠纷问题。面对这个结果,张开洛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决定不再上访!”。一起24年信访老户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每一次走访,每一次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每一次听到群众感谢的话语,都让我深深地感叹,平时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但群众觉得这些都是为他们解决了天大的事。平时这些钱对于我们的机关干部算不了什么,也做不了多大的事,但它却可以让群众解燃煤之急,让他们感激涕零。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对照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我觉得我们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一遇到群众存在的具体问题或实际困难,往往视而不见,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使一些急需得到帮助的群众显得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我想,这些至少表明我们一些干部心中装着群众还不够,群众工作还有死角,还有不落实的地方。老百姓过日子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升学就业、求医看病等,这些看似上一桩桩小事,事实上都是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要树立群众身边无小事的观念,多深入寻常百姓家,把解决好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做为基层的“国家大事”,这才是践行党的宗旨的生动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