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是来来往往的人流车流,门内,是安静明亮的图书销售大厅。新春的小雨中,我掐指一算,自己在新华书店上班已经整整二十五年了。二十五年的光阴,把我从一个爱幻想的年轻人,完全打磨成了一个做事稳重稳妥的职业人。
难忘1992年元月1日进店工作那一天,适逢元旦,门市部里的顾客来来往往,好不热闹。年画销售空前繁荣,水管做的栏杆都被挤得变了形。吃饭时间到了,人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上午更加密集了。负责销售的我,第一次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工作的重量。
接下来的日常尽管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繁琐。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我在书架货架之间穿梭。有时候有的顾客相当挑剔,书画拿了好几个回合还是没有要买的意思,我依然是笑脸相迎。现在的人听到这个细节一定很吃惊,因为他们不知道那时候的销售是在封闭的柜台里面进行的。我曾经有过过完一个节日,体重瘦掉几斤肉的经历。但我仍旧不会为了节省自己的体力而怠慢顾客,消极做工。
当我对于这份工作越来越熟悉,甚至越来越快乐的时候,店里把我分到了仓库。也就是说,我从新华书店的前台,转到了后台。望着满库房堆积如山的书画,我一边盘算怎样打理它们,一边动手实打实地干起来。这是1995年,我爱库房中的每一册书,每一张画,好像它们是我家的。那时候,我的主要职能是分发全县各个学校的教材和本门市部销售的图书,以及每个乡镇的教材和图书。每年每个学期开学前的日子,我们的工作都跟打仗一样,毫不轻松。写到这里,我不能一句话带过,那是我弥足珍贵的岁月。我想起库房里那些各式各样的教材,版本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式样不同,价格不同,来接书的人不同,我这库房管理者的心情不同。有时觉得好累好累,有时觉得好有意思好有意思。一件一件理顺它们,需要力气,更需要责任心。但是只要努力,就能做好。
我们新华书店的仓库门口是闹市,是人来人往的大街,白天是不允许停车的。以前教材回来,都是在距离仓库100多米远的地方卸货,然后请木车一车一车拉回来。工作量大、费用高不说,碰上雨天,就更不好办了。不要以为我说这些无关紧要,它关系到所有图书的品相。我想我们的工作方式必须更改,得就近,就便。是的,我的想法十分明确,即在不改变每年每学期所有教材准时到位的情况下,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办法来理顺它。这就是晚上运书过来。是的,是晚上。由是,我与上级领导大胆沟通,变成事实。至于我,货到人到,绝不含糊。哪怕突然感冒发高烧,哪怕凌晨三四点。我的工作热情会给我无限力量,让我摆脱一切有可能影响工作的因素,以确保教材准时到位。
记不清有多少个月朗星疏或月黑风高的夜晚,我一个人开着摩托车来到书店仓库开门等候和联系搬运工帮忙下书。点好货后一般天都快亮了,早起锻炼的人,已经在路上大步奔跑。
这些年来,我因工作出色获得过一些荣誉,但我认为我获得的成绩,来自于“新华精神”的支撑,是领导的正确引航,是大家的鼎力支持。
新华精神,永放光芒。新华书店的未来,会更好。
我心中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八十周年征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喜欢的书屋样式:有的人喜欢家附近的小书店,每晚散步时都可以去翻翻看看;有的人讲究环境,喜欢有咖啡吧的书屋;有的人喜欢去专业性书店。而我呢,却独独钟情于新华书店!
在我还是小不点时就爱上了泡新华书店,在这里爸爸妈妈看他们的文字书,我在点读笔柜台用点读笔听我的故事书。
再大一些,我又迷上了新华书店的绘本专柜。各种各样的绘本,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阅读大门,看着图画连蒙带猜的我初识阅读的快乐!
上小学后我可以自由阅读各类书籍了,新华书店成了我遨游知识海洋的最好场所。架子上选本自己喜爱的书,或站或席地而坐,就是一个美妙的下午。在这里我遇见了善良正直的文学少年桑桑、勇敢坚强的魔法师哈利波特、阳光快乐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小海蒂……我快乐地享受着阅读带给我的幸福和愉悦。
读书生涯中最大的惊喜也是发生在新华书店。那是一个春日的下午,我如往常一样来到新华书店看书,听到广播里说:下午三点曹文轩老师将在这里进行新书签售会。曹文轩老师是我最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我爱看的《草房子》、《丁丁当当》等都是出自于他的笔下。现实中的曹老师看起来非常儒雅,他先是给我们讲了怎么才能练好写作,鼓励我们多读书多读短篇,还讲述了他写作灵感的来源。签售时,我一边把书递给了曹老师,一边向曹老师表达了对他作品的.喜爱之情,每部我都读了起码三遍以上。曹老师放下了手里忙碌的笔,主动和我这个小书迷握了手。这一幕场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如今的新华书店渐渐地褪去了它朴素的外表,不仅颜值上有了大大的提升,也给我们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设施。我不用在大冬天里席地而坐,我可以在这里找到舒适的座位看书甚至写作业,渴了有饮料吧,饿了有小餐厅,甚至还有24小时不打烊的悦览树咖吧……但是不管它变得如何,它都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最喜爱的新华书店!
新华书店它陪伴着我从幼儿一路到少年的成长,在这里我完成了最初的文学启蒙,它还将一直伴随着我走向更远……
我心中的新华书店新华书店八十周年征文时近白露,天气转凉,秋的萧瑟已近,冬的脚步已然默默。
临窗一灯,人手一书。短短一瞬间夕阳红成了最美的画,书中墨香,写尽淡淡轮回,飘在这个初秋上空,诗意在阡陌里走啊走,伸向不知名的远方。
细思量,那些影响我的读书生涯,是和这座小城密切相连的。差不多自懂事起,就喜欢远离人群,静静地和书相伴,可惜那时候可读的书实在太少,记得临近电影院的门口有个小书摊,一位慈祥的、瘦高个的老人经营了那个一分钱一本小人书,就能看一天的时代。拥有这样的一段时光,让我从有限的读本里了解了《地道战》《鸡毛信》《哪咤闹海》《西游记》等等。长大后,小镇的第一家新华书店诞生了,那时候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站在老旧的大街上,看着新华书店招牌醒目,幸福的人们,簇拥着,兴奋地看着鞭炮震耳欲聋地响彻在小镇上空,辽远的天蓝得那么美,对于小镇的人来说,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即将开启。
一间书店的前世今生,大致和它所在的城市是一脉相承的,在那个非黑即白的年代,书,于我,一直都是匮乏的精神食粮。到了我们的孩子诞生的年代,书本于他们,才真正变得慷慨而丰富。
记得当年,孩子还不满四岁,而我正忙碌于创业的初期,经营的小店尚在不成熟阶段非常需要精力,冥冥中老天似有安排,店址就在新华书店的隔壁,隔了仅一条窄窄的小马路。那时候车行慢,人不多,那时候的人还崇尚手写书信,时光静静地跑,一切都在有条不紊中。我的小姑娘还够不着桌子的高度,每天带着她到店里,便开始接待客户各种的忙,乖巧的她安安静静一个小人儿,在我的目光里摇摇晃晃走过那条小街,到对面的新华书店里看书,一待就是半天或一天。那时候她还不懂得时间,却总能在我准备下班的时候,看见她慢悠悠地回到了店里,我问她看了什么书?她说什么都看,其实那时候她识字并不多,我估摸着也就看看五颜六色的图片罢了。
五年后我的店搬到了城东,但是去新华书店的习惯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孩子还是经常去,每年过生日问她想要什么?她的回答都是:买本书吧。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学的几年,除了成绩好,孩子的见识明显超过了同龄人。而到了初中,女儿的表现更是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表面上的她懒散贪玩,实则上思维相当敏捷,记忆超群,考试成绩永远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天文地理生物历史,无一不知无一不晓。等孩子考入重点高中之后,母校的老师三番几次邀我去上课,请我给后来的家长们传递一下教育经验,这让做母亲的我十分汗颜,因为除了多读书,读好书,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话题去分享。可是这些所谓的家长能够听得进去?并以身作则么?如果我说,回家后家长不许打麻将,不许看电视,一起陪着孩子看书。那这些家长估计会觉得我就是个书呆子。说到底,孩子从小到大,我就是那个最宽松,最纵容她的母亲,陪着她做最喜欢的事,上网打游戏,散步,一起阅读,共同成长。
一间书店,足以温暖一座城。当看到这个征文,我的眼前便浮现了一个小人儿的背影,摇摇晃晃地走向新华书店,那一帧帧画面萦绕在脑海里,定格在画面中。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是一个大三的学生,智慧赋予了她更成熟的心性。感谢岁月,让我陪伴她成长。感谢一切过往,和关于书店的所有回忆,送走了流年,温暖了岁月。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