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春节档的电影《流浪地球》可以说口碑、票房双丰收了,下面是《流浪地球》观后感,电影《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的一部小说拍摄的,整个故事虽然围绕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展开,却向我们展示了宏大的电影场面,下面就来看看大家观看完《流浪地球》有怎样的感受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1 《流浪地球》小说本就想象力丰富,让地球连同地球人一同逃难的创意荡气回肠、惊艳无比。电影中的行星发动机很硬核,还原了小说中“雅典卫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写;地球启航产生的尾迹清晰可见,宛如一艘巨型飞船遨游宇宙之间;北京、上海被冰雪覆盖气势磅礴;地木交会更是让人瞠目结舌,试问有电影能看到这样一幕? 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硬科幻,看到这样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动,可以让人原谅一切不完美!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脚,毕竟国内早就拍过很多软科幻,但说《流浪地球》是中国硬科幻电影的第一座里程碑,或者说中国硬科幻电影的元年,这是任何人都无可反驳的,它的工业化程度在国内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部可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电影! 其实中国观众对于这类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国内一直没有拍摄这种硬科幻大制作的工业基础,也可能是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找不到中国独有的文化语境,并不相信中国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直到今天,终于有导演做了这件事情,而且做的非常棒,给中国的硬科幻竖起了一个很高的行业标杆,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用中国人的方式拯救全人类,也一样可以拍的毫无违和感,一样燃爆! 最后表扬一下片尾的《流浪地球》小说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画翻页片头还精彩。电影保持了小说的整体框架,有一定改动(严格说其实是扩充),只拍了小说的前两章,最精彩的《叛乱》希望能在续集看到。新加入的点燃木星很有新意,这种有创意的改动我还是能够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迎来真正的春天。中国科幻迷从此不再流浪,因为我们终于有硬科幻了!
《流浪地球》观后感2 春节期间火遍各大影院和朋友圈的《流浪地球》,讲述一个为了自救,人类把地球从太阳身边偷走的故事! 整场电影看下来,最大的赞叹是对于电影整个场景,真的做得太好了,有点不相信我们国人也能做到这么好的地步了。真的很赞呢! 故事围绕着回家这两个词,凸显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种精神,而且突出了我们为了人类生存锲而不舍的精神,人类是很努力的,所以在电影里面的空间站的“机器人”莫斯说的最后一句话“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太难了。” 接着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点: 1.电影中的一个科学家老何在研究最终的线路之前打开他的小烟盒,拿出最后一支烟的时候,看到他妈妈给他留下的纸条“天冷了,记得穿秋裤”。(我看到这个场景鸡皮都起了,这种小细节简直了) 2.然后就是在中国救援队还在孤军作战的时候,韩朵朵说完那段话,然后其他国家正在逃离的车辆都急转弯,返回去大家一起帮忙,不知道这算个感动的点不算中二,但是我的眼眶当下是湿的。(虽然挺多人吐槽朵朵的台词是个败笔,但是作为一个初中生,能说出这样的话真的已经很棒了) 而就电影本身来说,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突破: 1、勇气的突破。中国之前一直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出来,市场也一直唱衰,能有勇气开拍并且让它上映,我觉得是需要整个制作团队很大的勇气和信念感的。 2、故事的突破。大刘原著的世界观有多牛就不用说了,国产科幻片如何自然的加入中国元素,尤其是中国人的语言体系、思考方式,这其实挺难的,毕竟我们看了那么多科幻片都是好莱坞的,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流浪地球这次做的还挺好的,至少很多细节打动了我。 3、特技的突破。中国能做出这样的特技我其实一点都不惊讶,惊讶的是如何利用好特效去为故事服务,有技但不炫技很重要。流浪地球也做到了。 4、里程碑式的突破。这部电影的成功,最大的突破应该是,我们以后肯定会有更多国产科幻片出来了(当然肯定也会有资本使然的烂片),但是最起码观众开始有信心了,那就会做的越来越好。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都值得被疼爱。
《流浪地球》观后感3 《流浪地球》描述的是不幸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想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只有《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战役》还有《铁道游击队》等等爱国教育片。现在他们都是这类科幻大片。科幻题材的电影我看过《后天》,那时候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流浪地球》比《后天》还震撼,画面的震撼,情感的震撼,希望的震撼都有之。有人可能说中国为什么前几年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呢,不可否认有借鉴参考的因素,但从零到一是创新,从一加一大于二也是创新,《流浪地球》就属于后者,而且这一次拯救地球,拯救世界的主人换成了中国人。 地球开始了长达2500年的流浪,这样漫长的过程中人类只能栖居底下城,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月亮,更是看不见曾经的蓝色天空。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都是那样的渺小,人类也如此。迄今为止从我们的祖先到现在的人类,活着真不容易。对于个人也是异常艰难,小的时候到现在可能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危险擦肩而过,大家试试想一下,如果曾经的某个因素偏差可能我们都看不到现在的太阳。对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个人,活好当下,珍惜现在,用力的过好每一天。 坚定的希望是流浪地球上的人类的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我相信我们不能没有希望,如果放弃希望就是一种犯罪。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亲没有放弃希望,在最后关头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氢气层引爆空间站所携带的30万吨燃料;剧中的刘启以及他们的救援团队没有放弃希望,在大家都纷纷撤离的过程中逆向而行去到转向动力中心去重启动力;剧中其他各国救援执行人员在感召下没有放弃希望,最终他们返回基地协助救援。正是在这样的希望之下,他们拯救了地球,拯救了人类,使得地球逃离了木星的吸引力重新回到正常的行驶轨道上来。 电影的场面再加上3D的效果会给观影的我们视觉的冲击。有北京、上海冰凌的地面,还有被寒冷冰寒封住的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有地震带来的地壳运动导致建筑物的再次轰然倒塌的压顶;有木星大气波冲击带来的从天而降的火球冲击地面,这些场面的刻画丝毫不输国外大片。情感的叙述也是细腻周到,有父子感情的冲撞,有兄弟之情的磨合,有朋友之情的肝胆相照,所有情感的描述在大环境,大背景的烘托下都恰到好处,直润人心。以致电影结束影院的灯亮起,座位上的人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仍旧沉浸在电影带来的那种氛围之中。 网上有人说《流浪地球》上映之后将开启中国科幻大片的元年,我非专业人士不敢妄评,我只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是一部好电影,并愿意推荐给周围的朋友,也愿意写一篇观后感来
记录它,正如现在正在干的事。
《流浪地球》观后感4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未来某一天,太阳的寿命到了极限,再不久就要产生大爆炸,所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团结,拿出所有的科研技术,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个推进器,给地球提供能量,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这个计划的时间是2500年,刚看到这个时间的时候,我想:这个计划得几百代人的努力啊!任重而道远。还有太阳真的会爆炸嘛? 不管在技术上是否能实现,故事的发展总是有曲折,吴京主演,自从上一次看过吴京拍的《战狼2》后,很久都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 在地球流浪的路上,远离了太阳,地表温度下降到零下八十多度,所以把人类搬迁到了地下层生活,只是看不到星星。 地球表面零下80多度的时候,风雪飘摇,曾经繁华的北京和上海不在了,真的是没法想象:在外面不超过一分钟可能就会冻死了,必须得携带氧气和做好保暖措施。 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受到木星强烈的吸引力,地球的流浪之旅的轨道受到了影响,直接要撞向木星了,同时地球表面出现了大地震,太平洋板块出现断层和推移,岩浆淹没了杭州地下层。 在最关键的时候,大家想到了点燃木星计划,因为木星上90%都是氢气,利用最强烈的冲击波,把地球推开,从而避免地木相撞。 牺牲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吴京主演的孩子的父亲,估计很多人当场都要掉眼泪了。 关于人类物种继续延续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太阳确实会在五十亿年后爆炸,木星可能会吸收宇宙更多的质量,成为新的恒星,散发光和热,吸引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围绕起其转动。 当然所有的一切只是推测,木星是否会在太阳陨落之前变成新的恒星发光发热,中间的时间又是多少? 还有地球它的寿命,科学家推测也就是个五十亿年,当然前提是在我们保护自然,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各种条件下,那么太阳也是五十亿年的寿命,地球是否会随着太阳一起发生爆炸或者陨落,使得整个的流浪计划出现问题呢?到时候不仅仅是地球的“流浪”,应该是全人类换一个星球了呢? 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对于五十亿年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瞬间,至于我的后辈子孙如何,我也不知道,整个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肯定是越来越好,向着可持续发现前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发展。 自然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浩瀚的宇宙更是如此,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还是回归当下,努力地生活好每一天,不管是追逐明天,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是能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努力的结果。
《流浪地球》观后感5 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未来2500年的大逃亡,但唤起的却是一些很古老的意象和感动。例如从地面一直上升到俯瞰地球上万个行星发动机的长镜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油然而生,而救援群像,则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蚍蜉撼大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种悲壮,还有陈胜吴广式的干劲与豪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夫死,死国可乎?”……科幻的外衣下,包裹着传统古典的文化内核。 这部电影真正触动我的,并不在于那些温情和牺牲的片段,而是恍惚在作品中看到,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的灵魂,仿佛在一堆重工业的机甲外壳中重新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一直认同这样的观点,农耕文化属性、标准意义的传统中华文明其实早在南宋崖山海战之后魂灭,其后明清不过是僵尸一般苟延残喘的存在。文明的内涵高低,与物质文明成果的体量不一定有那么直接的关系。所以那些本质无非是在历史故纸堆中抠抠索索,沉溺于千年文明古国自嗨式的作品,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文化输出。 正如电影里所呈现的,脆弱的人类,包裹上坚硬机甲与外骨骼,在险恶的极端环境中艰难求生。那么,眷恋故土、乡愁无限的农耕文明,在重工业钢铁基建的庞大外壳中,究竟是古老文明的复活,还是新型文明的诞生? 也许,两者皆是。不同文明的相遇,并不一定就是你死我活的结局。历史上的中华文明曾因野蛮民族征服而渐渐形存神亡,但古巴比伦文明却与古埃及文明在海上遇合诞生出古希腊文明,并延续为一脉相承的古罗马文明,又在文艺复兴中成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源头。 《流浪地球》呈现了某种传统文明与现代工业的融合,焕发出古老而又崭新的生命力,才是这部影片最值得激动的地方。 “没有利他主义就没有真正的文明”,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显然违反人性。尽管抒
情诗朗诵式的台词对白比较影响观感,这部电影中多处“利他”行为,其实都没有脱离自利的基础。 救援队长王磊如此执着运送火石去杭州,是为了杭州的妻儿(电影因删减而未明确交代),刘培强若不是为了地球上的儿子,恐怕不一定会选择为了地球存亡的一线生机(尽管AI计算的成功率为0)而放弃空间站,而最终联合政府批准这一行为,也不过基于他们在地球之上的人性本能,不可能如AI一般绝对理性。 电影里最符合原著精神的台词来自AI,“让人类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求”,然而个人更喜欢另一句,“没有人的文明,不能算真正的文明”。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原本就类似于奇迹。如果电影最终人类没有选择相信希望努力拯救地球,一个保存着受精卵和种子的小小空间站在缺乏食物和燃料补给的茫茫宇宙也根本谈不上让文明存续。倘若文明的内涵没有具体而微地体现为每个鲜活个体的精气神,就算保留历史遗迹,文明实际上已经断绝。 尽管国内电影工业水平与好莱坞存在着客观上的水平差异,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尽最大努力用可能争取到的资本和人力物力进行了尊重行业规律与标准的合理投入,并为内容产品注入符合普世人性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观。因此电影在市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侥幸。 原本,科幻小说在国内大众文学中算是相对冷僻的类型,而国内落后的电影工业体系里,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更缺乏清晰区别的产销流程。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佳作的诞生或许更取决于天才型电影人。而商业电影的制作,如果总靠灵光一闪、情怀一现或流量明星,则注定不可能持续。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是一部合格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严格来说还算不上精品,不过相比市场上多年充斥的粗制滥造精神垃圾,已经是“物以稀为贵”了。 希望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但带动国内科幻小说题材从冷僻转为热门,也能推动电影工业体系逐渐完整和成熟,可以稳定批量产出具有文化和价值观输出意义的合格品,这才有更大可能性创造出高质量的经典作品。
《流浪地球》观后感6 今天看了电影《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的一部小说拍摄的。以前对刘慈欣并没有太多了解,只是略有耳闻,记得我们班长经常拿着他的《三体》看。故事讲的是地球未来的状况,由于太阳老化会吞噬地球,不得不从太阳系中逃出来,采用动力“搬家”到另一个星系。没想到地球在逃脱途中经过木星时候却犯了难,被木星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偏离原轨道,引起灾害,人类竭尽全力拯救地球的故事。本片拍的特别像好莱坞大片,视觉效果实在是太震撼了!走出影院后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的地球拯救行动叫做“流浪地球”,意思是地球从此脱离太阳系,走上长久的流浪之路,就像一叶小舟,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当中,直到到达另一个“太阳系”。一开始,对影片呈现的场景感到有点惶恐——那是一种落寞的白色,白茫茫的,是没有目的地的那种迷茫感,把观影的人都麻痹了。 接下来的剧情还是很具感染性的,情节的承接渲染的很好,节奏紧凑。结合影片开头呈现的雪景一样,几十年后的北京破败不堪,一片荒瘠,零下八十多度已成了常态。人类不惜巨资在地球上建了一万个地下城——地下几千米的生存空间,供给给遇难的人,供他们及时避难。所以,能到地面上瞅一眼都成了难事。看到这里,我的心情有些沉重,为影片中地球的惨状而痛心不已。 影片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贫瘠的,毫无生机的。由于迁徙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几十年后的地球表面已经不再适合人居住了,环境恶劣地惊人,让人可怕,毫无人活过的痕迹。只能在“地下城”中感受着麻木的、机械的生活,滴答滴答地,等待着自然规律的终结。 主角刘启的父亲刘培强是航天员,在空间站工作了十七年,做地球流浪的指引工作,即将面临服役到期而返回地球。走之前,他陪着刘启最后一次观星,指着木星告诉年幼的刘启说:“爸爸会变成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在天空中看着你。当你看到木星在你眼前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在北京处于逃离太阳的阳面,根本看不到星星。在影片的最后,这句话终究也只是个留下的念想而已,因为爸爸回不来了,最后自我牺牲变成了“星星”。 影片中有些情节让我特别感动。记得主角的姥爷韩子昂在参与救援经过被雪覆盖淹没的xxx的时候说过:“在那个时候,人们根本不会关心太阳呀什么的,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那时候我赚不到钱,但是我每天都是很开心的,每天回家就吃你奶奶做的面,其实你奶奶根本不会做饭,她做的面呀,太咸了,可是我啊,一点都不敢剩。”这才是最滋润的小日子,不会为钱而活,但是并不代表活得没有意义,其实对于物质的藐视不是做作的表现。人类并不知道这个“毁灭”从何而起,或许是一次坍塌,一次火山喷发,一个物种的销声匿迹,只不过人类没有注意到而已——人类太注重所谓物质的输入,这才是最可悲的。其实地球早就开始了发出抗议的警报,然而无人问津,所以它撑不住了,生命迹象已化为乌有。 然而,“我们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这是刘培强最后发出的感叹。地球濒临死亡,顷刻间会被木星吸引过去并且进行自行“解体”,很多人真的不忍心,在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当已经到了无可挽救的紧要关头,所有人的沉寂了—— 根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东西多自然好,但是真的把握地住吗?曾经以为地球是所有人永远的乌托邦,可惜没有人聆听地球的呻吟,人类只会不断地夺取,夺取,夺取,却从未感谢过馈赠给我们物品的那个被我们自以为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库。 在这个时候,要想让人保持理智,实在是一种奢求。所以刘启最后提出了一个计划避免地球和木星相撞,所剩不多的救援人员开始实施。得知消息的刘培强恳请联合政府批准派救援队支援,联合政府准许后进行全球播报,正在撤离的救援队听到播报后果断转头返程,放弃了最后一次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只是为了为地球争取可能的机会,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又不自觉的留了出来。 既然如此,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希望。影片中主角的妹妹韩朵朵在呼吁救援的时候说:“我原本不相信希望,但是经过今天,我相信了,希望是一个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是回家时的方向。”不同于开头是老师提问的时候回答的不真实,相反,这是没有掺杂虚假的真实。可是,为什么成功率为0的计划仍然要执行?是因为失去的够多了,不怕再失去了。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要放弃。可是希望究竟是什么?我突然想起了之前的一节政治课,老师在讲生命这一课,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马航370明明已经隔了那么长时间,根本不可能找到飞机遗骸和乘客尸体,可是仍然在继续进行徒劳的寻找?再找下去,岂不是浪费时间?后来老师解释是因为生命至上,敬畏生命,对生命给予尊重的态度,这是对生命的敬重和爱护,更是一种安慰,对遇难者的亲人,家庭的安慰。我一直觉得这句话特别玄乎,太哲学,实在是搞不懂。结合马航370事件来看,我认为“流浪地球”计划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坚守,是对地球的责任感使然,无法摒弃对地球的不舍,所以宁可拖着地球走也不扔下它不管,有一点新的可能就放手一搏,总之大不了都死罢了,这是一种深深地眷恋。 影片还提到了“家”,像韩朵朵在爷爷死后在雪地里哭喊着:“没有了爷爷,我们能去哪啊?哪里是我们的家啊?”嗓子里堵着苦苦的,咽不下去的都是咸咸的泪水。在爷爷死的时候叫着了韩朵朵的名字——那是他死去的女儿的名字,这个捡来的女孩是他想念女儿的载体,他想着,在零下八十多度的铅色天空和有些发黑的雪堆中冻僵了。看到这里,我哭了,我看到很多人趁着黑,转过头向我投来鄙夷的眼神,似乎在说“这孩子太入戏了”。而我不解的是大多数人难道对“家”没有一种发自于心的自然情感吗?昨天我在咖啡馆偶然听到两个姐姐在小声议论,其中一个时不时地照镜子,兴趣颇浓地拨弄着卷曲的头发,然后说“我真想找个有钱的干爹,要不然我都没钱整容了”,另一个则附和着:“真是的,过年期间我妈非让我串门去,天天见七大姑八大姨,整的我都不认识我祖宗了”,我打心底很排斥这种叛逆期过早唤醒的惨绿“社会人”,不由的把椅子挪得远了点。 《流浪地球》看完之后,影片中呈现的东西:家园、团结、亲情、爱、自我牺牲、希望……让我流了很多次泪。我忽然发现我对地球家园爱的那么深沉,对外面的很大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对于这个世界充满了近乎于本能的不舍——因为2500多年后,一百代人的接力都在贝加尔湖畔等待着“冰”化成“水”呀!
《流浪地球》观后感7 《流浪地球》很多的想不到给了我深深的震撼。第一个没想到。做工精致,虽然和好莱坞大片还有差距,但仍然可以在80分以上,体现了新一代中国电影人分发上进的新时代精神,有助于民族自信的提高。第二个没有想到。以前看科幻译制片总感觉普通话在科幻片里很不搭,可是该片的京片子一点违和感都没有。第三个没想到。把所有的场景都放在中国,当出现济宁这种三线城市的时候,感觉就在自己身边,带入感迅速加强。第四个没有想到。这次拯救世界的是中国人,《战狼》的孤单英雄成了世界英雄。完全没有“天下无敌”的老美什么事,向俄罗斯送了一个中俄友好的“飞吻”,顺便侮辱了一下只有利益毫无廉耻的野蛮落后的印*人。(会不会引起外交纠纷?)第五个没想到。把亲情放到天崩地裂的灾难中,次要矛盾展现了人性中共存的自私和伟大。一心对没有救爷爷的队长耿耿于怀的户口、失望后开枪打坏火石的女队员——拯救世界的好人里也有不好的性格成分,不是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这一切发生在一部电影里,是中国人的骄傲。 几个科技问题 孩子问了几个科技问题,我也觉得有几个需要科普一下。
太阳会不会膨胀? 会,当不是现在。还有50——60亿年的时间。初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太阳占太阳系质量(含物质多少)的99.86%,主要成分是氢。在其自身物质巨大的万有引力下,从四周向中间塌陷,发生核聚变。四个氢核变成一个氦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颗氢弹爆炸就够震撼了,太阳中心得多少?我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太阳一天释放的能量,是地球50亿年吸收能量的10的78次方倍左右),不致外围迅速塌陷,在这个塌陷和反塌陷中逐渐塌陷。几十亿年后会有氦核在太阳巨大的吸引力下,变成碳核(人类还做不到)放出能量相对小了,由于物质发生改变温度更高了。太阳外围的氢就会在保温下膨胀,有可能延伸到地球。不过不用担心,人的一辈子在宇宙面前,比人类感觉到秒还要短的多。我们活不到那时候。 从地球生物的发展史来看,没有一种大型生物会有超过2000万年的存在,所以不用为人类担心。可能那时人类已经灭绝或演化(进化这个翻译不好,恢复成严复的翻译)成新的物种。如果按照现在的科技发展速度,不用10000年,甚至只用1000年,人类能很便捷的遨游太空,不用为人类担心。
空间站的形状很奇怪会不会浪费材料? 我们现在看到的空间站和潜艇一样是一个大肚子的无头无尾的鱼的样子,人和物品在里面是失重的。我们见到的宇航员的动作是太空漫步,就是因为失重。失重是如何发生?我们处于地球的引力场里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其实我们受到的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引力,除了两个极点外,地球引力提高了两个作用一个是重力一个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重力的定义是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的作用,而不是地球的吸引力。在空间站,地球对人和物体的吸引力本来由于距离变大已经变小了,而且全部来提供绕地球做圆周远动的向心力,会使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此时,并不是地球引力消失了,而是提供了向心力。有些人会提离心力,比如我们用细绳栓一个小球可以抡起来,让小球围绕手做圆周运动。如果绳子突然断了,小球就会沿原来的运动方向飞出去。有人说这是离心力的作用,其实并没有离心力,只是惯性使然。 既然在空间站是失重的,怎么办?把空间站做的和车轮一样,中间是个轴承,让它自身旋转,让空间站外围的压力来提供向心力,来模拟重力的效果。看到吴京在空间站里面是和陆地上一样,到了救生舱就失重了就是这个原因。
火石是什么? 科技发展的未来,人类应该能控制核聚变,应该是核聚变物质,也就是说保管不好会发生氢弹爆炸。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效果和原子弹差不多,至今无人居住。从电影的运输状况来看,人类对核燃料的保存能力大大提高了。
木星这么危险为什么还要路过? 木星是一颗气体星,质量是地球的312倍。如果木星再稍微大点,就有变成恒星的可能。因为它的质量巨大,有极大的吸引力,经常把进入太阳系的陨石吸引过去。如果没有木星,进入太阳系的陨石就会更多的降临到地球上,对于地球来说可能灾难更多。 以目前的人类技术,任何要飞出太阳系的装置都要利用木星巨大的引力来加速,被称作“弹弓效应”。这要科学家们精密计算,靠的太远加速效果不明显,靠的太近就会被木星的引力场俘获。地球流浪计划,一定是全球的科学家做了很多运算。太空旅行不可控因素太多了,任何的机械故障影响了速度,或者突发的陨石等都会使原有的运算结果变成灾难。
流浪地球计划会不会在未来某天发生? 以我浅薄的学识认为绝对不会。如果地球轨道发生变化,整个太阳系的平衡就会打破,尽管太阳质量巨大但是行星会变得不稳定,绝对不是想离开就离开。如电影中,当地球和木星距离那么近时,相互的吸引力会改变木星的轨道和速度,而两者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木星螺旋形轨道飞向太阳,或螺旋形轨道远离太阳,而木星的轨道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行星,整个星系会毁灭。同样其他星系也不是想进入就能进入,与刚才提高的情况类似。 地球现有的能源,都未必够地球人用100年。在找到新能源以前如果利用太阳能,至少能够回到原始社会生存,如果离开太阳那是灾难。木星轨道的-80摄氏度还好。如果出了太阳系,地表温度很可能降到绝对0度附近,任何机械都无法工作了。 这只是一个科幻故事。借用这个故事,顺便做一点科普,没有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啊。其实一个故事能引出很多话题,明天有空再扯啊。
《流浪地球》观后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