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老舍读后感600字以内 第1篇
剧终有这样一段描写:
王掌柜死后,傻杨再上,见小丁宝正在落泪:
小姑娘,别这样,黑到头儿天会亮。
小姑娘,别发愁,西山的泉水向东流。
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做奴才。
我觉得这个结局实在是设置的巧妙,我想过这是一出悲剧,却未曾想过会有这样惨烈的结局,捡上几把纸钱为自己洒上,再与这冰冷的世界永远诀别,为这吃人的社会泣血而歌。我们这代人受够了卑躬屈膝的活着,过够了不见光明的日子,流完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鲜血。
余光中先生有句诗:“敢在时间里自焚,必在永恒里结晶。”
三个人埋葬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这个黑暗时代。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活下去,但社会阶层矛盾冲突如此尖锐,已经没有人能在这激烈的冲突中独善其身,社会的命运已然注定,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旧社会的覆灭已成必然,没有人能阻止。
茶馆老舍读后感600字以内 第2篇
《茶馆》是老舍的著作,里面写了一个掌柜和他的茶馆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王利发的人,因为丧失了父亲,所以他二十岁就当上了裕泰茶馆的掌柜。在这个茶馆,你没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可是,好景不长,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吴祥子天天来捣乱,搅得生意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国,宋恩子吴祥子的儿子居然也当上了警察……
裕泰茶馆一天不如一天,悲剧就天天发生:先是妻子被车撞了没人管,又是伤兵天天来搅生意,最后竟然让刘麻子给要走了。
最后的一天晚上,老掌柜叫来了朋友秦二爷、常四爷一起说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后,老掌柜将常四爷拣来的纸钱点燃了。一会儿,就火光冲天,老掌柜依然坐在哪儿,他想起了年轻的时候……
《茶馆》这部小说看后总是叫人悲愤不已。为什么可以让小唐铁嘴儿、小刘麻子、小宋恩子、小吴祥子这样的家伙过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许像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松二爷这样的大好人过上好日子?这种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时的人们又能说什么呢?
一锅老汤、一壶酽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间悲喜剧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馆”里上演,演绎着老舍先生蘸着沧桑写出的旧时代里黑暗的一页,把一幅沾满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历史民俗画卷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记忆。
茶馆老舍读后感600字以内 第3篇
茶馆,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光彩。
老舍的手法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净、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v^^v^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茶馆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真是不少,有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王利发(茶馆掌柜)、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中,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人还真不容易。彼此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
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换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人哪!为何总在这方面“遵规守矩”呢?确实发人深省!
茶馆老舍读后感600字以内 第4篇
王利发:一个圆滑老练的生意人,谨小慎微地想要守好自己的茶馆,他总觉得“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茬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心地不坏,也懂得这世道不能有一副好心肠,似乎深谙生存之道。
他对社会固然是有不满的,但他将这种不满压在心底,想要本本分分活下去,这点愿望上天尚且不能满足,面对各种势力的欺压,他不断说好话,点头哈腰出钱打点,他总在改良,改良改良,越改越凉,改到最后也没守住祖传的茶馆,三尺白绫了此余生。
常四爷:这是个没有争议的正面人物,他是旗人,但他依然对腐败的大清国不满,一句“大清国要完”让他锒铛入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卖菜为生,依旧活的一身正气。
有人说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落伍的观念,这点我很赞同,他的观念老旧,以为凭着一腔爱国之情就能说句公道话,就能破开这重重的阴霾,却低估了社会的黑暗,即使他刚直不阿,也不能靠蛮力去打赢这场仗。
秦仲义:和常四爷不同,这个人懂得变通,他有资本,愿意为国家效力,想要实业兴国,甚至看不起常四爷施舍给别人的一碗烂肉面,世界上这么多人他是救济不过来的,但他觉得他可以拯救这个国家。
然而事实呢?耗费了光阴浪费了金钱到头来一无所有。“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他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不,他只是被社会的黑暗伤的太深,疲惫了、绝望了,想要借着这种自暴自弃来获得一点慰藉。
除此之外,胆小懦弱的松二爷被活活饿死、做满汉全席的大厨卖了吃饭的家伙去^v^里蒸窝窝头、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到头来被人卖了性命、如日中天的庞太监也没过几年好日子……
好人、坏人、有权的、有钱的、有本事的、一无所有的……没有一个人有好下场,这社会就是个活人地狱,它偏爱绝望的哀嚎。
茶馆老舍读后感600字以内 第5篇
王利发是个精明而正直的人,年仅二十岁就出来替早逝的父亲打理生意,他生在一个混乱的、战火连绵的年代,最后因为不能忍受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茶馆被人强行霸占而上吊自杀。是啊,用戏中的话说,那是一个人们“一堆一堆给洋人送钞票”的日子,不少的人都当起了汉*,特别是戏中的两代小人——刘麻子和小刘麻子。
先说刘麻子吧,他见利忘义,干着给人说媒拉线这种不正当的生意,不论双方愿意与否,只要有钱赚他就干,有时甚至还卖人儿女。在第一幕中,他竟然把一位生活贫苦的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以十两银子的价钱卖给了给了一个太监。
而刘麻子的儿子小刘麻子呢?他非但没有“改邪归正”,反而还“发扬光大”,要创办一个专给美国人提供女招待的“花花联合公司”,甚至想方设法霸占了王掌柜的裕泰茶馆,把它改成了一个“取得大量情报,捉拿^v^”的地方。
现如今,像这样见利忘义的人还在少数吗?有些*商,为了谋求暴利,用偷工减料制成的东西来蒙骗消费者,甚至不惜搭上消费者的性命!
不过现在,随着人们的意识不断增强,理解那些为祖国作贡献的好心人越来越多,这是让人们欣慰的一点。不管怎样,《茶馆》这篇剧本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读出了一位语言大师的爱国爱民,善解人意。
茶馆老舍读后感600字以内 第6篇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v^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茶馆》里的道理可真多呀!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