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读边城,拖了很长的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打扰了看书的心境,亦或许是自己的懒惰导致。本以为会是很长的故事,却在今晚来了个突然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这个纯纯的的爱情故事,像一根针,轻轻的刺痛了我的心。我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然而对于爱情,却总是希望看到美丽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曾经错过的美好岁月,那些等待爱情的日子,那些青春的回忆,总是会让人心中有些淡淡的痛,以至于让我不忍心再看到这些。
是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曾被爱情留下浅浅的伤痛。正因为这浅浅的痛,和绚丽多彩的青春形成鲜明的对比,才让我们更加怀念爱情的美好。故事中的翠翠,大老,二老,也许就是现实中的身边的人,也许就是你我他的代表。
青春时期的爱情,总是会有淡淡的苦涩,但正是这淡淡的苦涩中,却能品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仅以此文纪念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并祝福我和慧慧的爱情。
边城读后感400字 第2篇
实在够不成什么真正的读后感,也仅仅是浅读一遍多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边城,就是边城。读到的笔法,浅浅的读去,却荡漾着无限的深意……
我是一个中文的学生,虽说也将开始自己的人生路,将边城浅浅的掠去,竟也似乎顺应老成起来。心灵如丛林环抱,绿意盎然的湖面上蓦然滑落的一粒水滴,淡淡的微波 懒散散的在寂静的水面上荡漾、散尽……
从未接触过沈老先生的文章 这是第一次 读后感倒是看过很多,电影也粗略的看过,不过90年代的音像制品实在是略感粗糙,也是一路而过,降低了品味,增加了怀疑——
好的文章 一般是不敢染指的 也自然也不敢贸然留下自己的什么东西自觉才疏学浅 ,委实不能读出其中味来。然边城不同 花了半天的时间咀嚼它 读着读着 不禁为老先生清淡的文笔 所吸引。情节简单 我这个一贯冷漠的人 也不禁随着情节流动,伴着翠翠和爷爷的喜怒哀乐、起伏起来,一个淡淡的忧伤的结尾 让我许久不能回过神来,陶中其中 想着单纯、失落、凄清的翠翠 ……
听着熟悉的老歌,忘着略显褶皱的边城,哀婉凄清!眼睛也潮润润的……
边城 一个湘西小镇 一条小溪 古老的渡船……凄冷的小屋下发生的人事,那么平常,那么澄明 ……也许此时此刻 翠翠的黄狗依旧呆愣愣的看着上天 望着那淡淡的云儿慢慢的散去……消逝…… 目光柔和 日暮苍茫……
边城读后感400字 第3篇
翠绿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镇一班厚实而又朴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们惺惺相惜,过着平淡而又闲适的生活。
生活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摆渡的依然来回于河岸之间,打牌的依然喧闹着……然而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发慌。也许这真的应验了那一句话: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平静的。翠翠跟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个男孩的身影闯进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与山歌有关系的秘密。这个属于她的秘密在她看来是甜蜜的,因为在她睡觉的时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欢乐的样貌就能够明白。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个转变都充满着变数,你不明白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好似那属于翠翠的感情,最终还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明白这是上天对纯真的她开的一玩笑,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平静的后面,暴风雨来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顾一个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爷爷在一次暴风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一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侣的出走,只留给翠翠漫长而又无期的等待,思念。翠翠仅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头,一切弥漫的雾气皆以散去,远去的某只船只,是他归来的标志,蹦跳,挥手,落泪,明白紧紧相拥……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过客,不是归人,还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泪,伤感地低泣……
但生活并不会因为我们而停止不前,在经历过青春这个“美丽的忧伤”后,生活还要继续向前。
边城读后感400字 第4篇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在高中课本中读过片段,有感于文章中那宁静温润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纯朴赤诚的关系,我在课后找来全本阅读。
一条小溪,一只方头渡船,一座白色小塔,一只黄狗。就可以是农村山城人家的一生!
农村山城是一幅活动的图画。画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生命,千年万年时刻变更,生活于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掌控命运的快速旋转,只能任它摆布——这潜在流动的悲剧!
《边城》里的沉重古老永远让我觉得是悲剧发生的前兆,事实也正是如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悲凉的意境总是存在于茶峒人家的一角一落。
当然故事的主要情节还是翠翠、大佬和二佬之间的感情纠葛。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早死去了,父亲从她刚诞生就远去。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虽然翠翠和二佬两情相悦,但夹杂在他们之间的,有兄弟之义,有习俗的束缚,也有翠翠羞涩的少女情怀的阻隔,这些都是他俩感情的无法避免的不确定因素;虽然翠翠有爱她、尊重她的爷爷,但爷爷太过以翠翠的意愿为重,而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这便为翠翠的亲事埋下祸根;虽然傩送很爱翠翠,但哥哥对翠翠的心意,由于翠翠刻意的冷漠而产生的不确定感,以及后来哥哥的死,致使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动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俨然图景中一道风景。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
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的内心却是孤寂的。自幼的父母双亡,让她从小就深感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总和她擦肩而过。最后天保闯滩而死,翠翠还不知情就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傩送却因为内心的愧疚与家庭的阻力而离家出走。翠翠的爱情自此破灭。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
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茶峒……“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她不知道自己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第一次的相见,却是生生世世的一场宿命。
《边城》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除了是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之外,也夹杂了兄弟之间的情义(天保与傩送两兄弟在得知双方心怡的是同一个少女之后,都是光明磊落地采取走马路的方式,在碧溪岨对溪高崖上唱歌,最终由翠翠做决定),朋友之间的义气(船总顺顺、杨马兵在老船夫死后对翠翠周全照顾),还有对感情的忠诚(翠翠在二佬走后坚定地一边渡船,一边等着他归来),以及全文所萦绕的淡淡的忧伤给以人的浸染。
毋庸置疑的,《边城》是以悲剧结尾的,大佬死了,老船夫死了,二佬走了,翠翠至此只能无尽地等待,不过全篇还是不时会透露出温馨的感觉,包括老船夫渡船的规矩,顺顺船总对老船夫和翠翠的照顾,以及老船夫死后,顺顺船长和杨马兵对翠翠周到的照顾。这些无疑会让人在面对悲剧时有所慰藉,不至于太过伤感。
另外,我总觉得翠翠的母亲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虽然没有太多有关于她的描述,但她的影子萦绕全文,无论是老船夫是由于翠翠母亲的缘故,才会至始至终的太过尊重翠翠的意愿,致使在处理求亲之事时遭到误会,一定程度上直接破坏了翠翠的幸福,还是翠翠母亲与其生父的相恋过程,以及她的结局,无一不暗示着翠翠的不幸结局。
全文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结尾“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或许有许多人会和我一样,把这句话当做祝福的依据和凭证,想象着,傩送二佬回来了,顺顺船总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他们平静地守着渡船,过着悠闲和幸福的生活。无论我们的幻想是否成真,但不妨让我们这样想着,只为心头的那份希冀。
遍读全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透析着醇厚的乡土风。他们身上渗着自然的气息,在茶峒这一小城里,人们过着,乐着,从不为世事而揪心,不为名利而争斗。他们远离喧嚣,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如老船家在拒绝过渡人的钱时理直气壮地说: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边城读后感400字 第5篇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因为这样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开沈从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说,躺在床上两个夜晚就读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从文的行文纯净质朴,描绘出来的那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像是记忆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说中的人物展现出的那种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终贯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撑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总,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这是一个悲剧、又或者这只能是一个悲剧。
少年时代的爱情、因为懵懂、因为纯粹、再回忆的时候才倍显珍贵,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好彼此喜欢、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为喜欢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剧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让她不敢去与现实抗争。小说的最后,因为船总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纯粹的喜欢之间便夹杂了对已故人的罪恶感,所以一切都变了,即使还是喜欢,那也和原来不一样了,纯粹的爱情搁浅了,青春已经不在。
因为年轻,所以关注了太多小说中的爱情,但小说所讲述的东西远不止于爱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也是应该看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