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办法国有企业倒闭职工安置政策规定
目前,法院在审理国有企业破产案件时,不仅要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依照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的有关政策,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中也存在着法律与政策并行、甚至矛盾交织的局面。究竟如何处理法律与政策的关系,已成为国有企业破产案件审判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制、破产进入了攻坚阶段,其职工安置工作更是难点中的难点,破产法和大量部门规章、地方政策对此均有规定。
我国的国有企业破产制度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自始至终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因素,在国企的破产申请、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上,法律与政策对用于职工安置的财产和实际清偿的范围都做出了不同规定。
法律方面,我国1986年颁布了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的一般性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明确“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按第一顺序清偿,20xx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把“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和“职工集资款”也列为第一顺序清偿;20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新《破产法》”),明确列入第一顺序清偿的包括“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而关于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则扣除了优先受偿的债权。
政策方面,国务院从1994年开始陆续发布了一些行政规范,包括《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199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对依照这些规范进入破产的企业(我们一般称“政策性破产”)的职工安置给出了超越法律规范的特殊优惠,在用于清偿的破产财产上明确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甚至已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变现也可以用于偿付职工安置费,并将职工住房及其它社会性资产如幼儿园等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而实际清偿的范围和标准也有所突破。自20xx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新《破产法》依然为政策性破产留出了空间,规定在该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办法国有企业倒闭职工安置政策规定
(一)平衡职工安置方案与少数职工利益冲突,关系清理僵尸企业的进行
中央政府规定,“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未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的职工安置方案,不得实施”。因此职工安置方案如何通过、以及通过后对全体职工的法律效力如何,值得探讨。当部分职工不同意职工安置方案时,从法律角度如何处理亦是值得研究的难题。
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及《公司法》都对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作了规定,无论企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是公司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都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方式。因此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制度及其决议的效力对企业破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全民所有制僵尸企业来讲,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当然适用,其决议的效力应予维护。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六十五条及《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七条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还适用于交通运输、邮电、地质、建筑施工、农林、水利等所有全民所有制企业。在职工人数不多或者规模不大的企业中,职工可以全体职工大会代替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每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代表出席;职工代表大会进行选举和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职工代表过半数通过。同时条例第二十条规定,“职工代表大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项,非经职工代表大会同意不得修改”。所以,经职工代表大会决议通过的职工安置方案对全体职工有效,个别职工虽对安置方案所持不同意见或反对意见,但不能推翻职代会通过的方案的法律效力。为衡平全体职工的利益和保障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应维护和确定职工安置方案对全体职工的效力。
对于公司制僵尸企业而言,虽然《公司法》规定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但并未就职代会的职权作出规定,从公司法的角度讲,职代会仅有建议权和提出意见权。鉴于国有独资公司有其特殊性,其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大会所作决议的效力可以参照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有关规定判断。同时,《企业破产法》对债权人会议的决议也实行多数表决制度,对职工安置方案的效力判断亦有参照意义。
(二)安置资金到位与否,关系清理僵尸企业能否顺利进行
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经法院裁定宣告破产后,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法定终止。劳动合同终止后,企业应当为职工出具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等材料,配合办理失业保险等社保手续。然而僵尸企业的特点之一是拖欠或者部分拖欠社会保险费用,之二是僵尸企业资产多、现金少。根据《企业破产法》之规定,企业被宣告破产以后才能进行破产财产的变现,而且变现的过程还受市场、价格等很多因素影响,不仅变现不及时,变现的最终结果也难以预测。由于上述原因,僵尸企业不能支付或不能及时、足额支付拖欠的社保费用,依据现行《社会保险法》规定,将直接导致企业无法办理减员手续、职工不能办理失业保险手续进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这一后果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依法退出市场,也关系到职工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僵尸企业拖欠社保费成为僵尸企业依法退出市场的“绊脚石”,因无资金缴纳社保费而难以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成为普遍问题。
“资金保障要到位”就是为解决职工终止劳动合同及失业保险手续办理这一难题。在僵尸企业破产申请受理前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以垫付企业多年拖欠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个人部分和单位统筹部分,以保证企业破产清算工作顺利开展。然而中央政府虽然设立了专项奖补资金并安排了千亿资金注入,但使用该笔资金却要结合地方任务完成进度、困难程度、安置职工情况等因素,对地方实行梯级奖补,由地方政府统筹用于符合要求企业的职工安置。不仅这些奖补资金使用滞后,作为职工安置费用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要通过预算安排在土地出让后才能使用。正因如此,中央政府才更要求资金保障要到位。资金保障不到位的企业,既不能申请破产,人民法院也不应受理其破产申请。一旦该类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将极大损害职工的利益和基本生活。
(三)安置费用构成不明确,非国有僵尸企业职工无法享受国家政策福利
最初,职工安置费是在国发[1994]59号文、国发[1997]10号文中提出的,而当时实行的旧破产法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囿于旧破产法未规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这一局限,国务院文件规定企业破产时需支付职工安置费。根据国务院文件规定,一次性安置费原则上按照破产企业所在市的企业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收入的3倍发放,具体发放标准由各有关市人民政府规定。近日,中央政府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政策也规定了职工安置费用及其资金来源,即国务院在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的“对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但目前未规定安置费用金额如何计算确定,需等待相应政策文件出台。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僵尸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且国家制定的职工安置政策和措施也是针对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国务院在国发〔2016〕6号、7号文件中设立的“专项奖补资金”,对使用对象并未区分企业国有或民营性质,但在职工安置费用来源的规定中却已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即:地方政府可将收回原划拨土地使用权后的出让收入用于支付企业职工安置费用,但一般而言民营企业难以取得国有划拨土地。没有经费来源谈何“奖补”,民营企业不乏僵尸企业,其职工也应享受与国有企业职工同等的福利待遇,这不仅是政府“惠民生”的本质要求,也是政府对民生兜底的体现。
(四)职工债权与抵押债权的矛盾冲突,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一般而言,僵尸企业为获得流动资金,几乎所有资产都抵押给银行。根据《企业破产法》之规定,对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虽然《企业破产法》有条件地支持职工债权优先于抵押权受偿,但仅限于在《企业破产法》公布之日前即20xx年8月27日前所欠的职工债权。银行作为权利人,以抵押财产受偿债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抵押债权又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应有之义,其权利应予保护;银行在实现特定物的担保权后,僵尸企业所欠职工债权无法得到实现或足额实现,职工利益难以维护,支付拖欠的职工工资和社保费又是国家的基本政策,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随着时间的延长,职工债权与银行债权间的矛盾将愈加激烈。
虽然国家政策规定了僵尸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收入和改变规划用途的出让土地的地方政府收入,可以作为职工的安置费来源,看似职工有保障,但在职工债权和银行债权产生激烈冲突的企业,职工安置费却无法得到保障。《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收回其划拨土地使用权,并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予以出让”,可见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不是破产财产;但是,在该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上设定的抵押权并不因该土地使用权不是破产财产而无效或者解除。因此,当地政府在出让土地使用权之前,要得到抵押权人的同意,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应首先用于清偿抵押权人,即清偿银行债权。在此情况下,对于进入破产程序的僵尸企业而言,由于破产案件的不可逆转性,可能导致职工权益无法得到维护,直接影响职工的基本生活,社会政策兜底民生的目的也无法实现。
(五)僵尸企业破产清算程序难以预留社会保险费和基本生活费
在国务院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僵尸企业破产清算程序中,“依法与职工终止劳动合同,对于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职工,可以由职工自愿选择领取经济补偿金,或由单位一次性预留为其缴纳至法定退休年龄的社会保险费和基本生活费”。然而,若职工不选择领取经济补偿金,鉴于破产程序的特殊性,企业将难以为职工预留其缴纳至法定退休年龄的社会保险费和基本生活费。这一难题也亟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解决。
国有企业职工安置办法国有企业倒闭职工安置政策规定
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问题,是一项政策性与法律性都很强的重要工作,必须依据政策法律规范操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一.职工安置补偿办法:
对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前参加工作的全民所有制职工,采取两种安置办法,即发给经济补偿金或一次性安置费办法,职工可任选一种办法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按照每滿一年工龄,发给一个月本人工资标准的金额安排。一次性安置费,人均按上年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计发标准安排。
对实行劳动合同制以后参加工作的合同制职工,其经济补偿金标准,按每滿一年工龄,发给一个月企业破产前上年,职工本人月平均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并解除劳动关系。
二.提前五年退休安置办法:
国有破产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合同制职工,执行提前五年,即男55周岁,女干部50周岁,女工人45周岁的退休政策。其中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和其它有害身体健康的特殊工种职工,可再提前五年,即男50周岁,女40周岁的退休政策。
提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按企业所在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养老金发放标准按规定适当扣减,提前退休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其基本养老金不再重新计算,但可参加以后的退休待遇调整。
三.下岗职工安置办法:
对于在企业破产前已经进入企业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按照破产企业各类职工安置政策进行一次性安置。对破产前未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人员,也按照关闭破产企业各类职工安置政策进行一次性安置。
四.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与破产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被其它单位招用的,由新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现行规定续保缴费。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或未再就业的职工,养老保险关系依然保留。由职工本人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或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可以合并计算。
五.离退休人员管理:
国有破产企业的离退休人员,按规定交由地方统一管理,即由专门机构负责专项社保资金的管理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并逐渐向地方社区管理过渡。
国营企业破产的具体处理过程大致如下:
必须要提前通知员工,公司将进入破产程序,启动破产清算。
做为国营企业来说,只要企业准备进入破产程序,进行破产清算,要事先通知员工,一般要求是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告知员工企业准备清算的时间及程序。
国企在启动破产程序之前,必须与员工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国营企业准备进入破产程序和进行破产清算,必须要和员工进行协商,一般就是围绕员工安置和赔偿事宜进行商讨和协商。
只有达成一致意见之后,企业才能进入破产程序!
国营企业必须要积极鼓励员工自行就业,也会推荐员工就业,帮助他们渡过这个特殊的时期。
国营企业破产了,也不会有合适的岗位再适合员工,此时就需要企业鼓励员工进行自行就业,并和员工签署解除劳动关系的协议。
以便国营企业员工好去寻找其他工作单位。
有些国营企业在进行破产清算时,假如还有一些关联性企业,也可以给部分员工推荐新的工作岗位,让员工重新再就业。
从而减少国营企业破产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让员工能够平稳渡过破产的低谷期。
国营企业只要没有提前通知,必须给员工支付代通知金。
一般情况下,假如单位准备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没有尽到提前一个月通知劳动者的义务,就必须要给劳动者给付代通知金。
有些国营企业为了尽可能降低破产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只是在企业准备进入破产程序之前,才临时通知员工,并进行安置和赔偿的协商。
一旦完成,企业立马启动破产程序和清算程序。
国营企业应当给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并帮助员工办理失业保险金的领取手续。
国营企业因自身原因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协商一致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就必须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一般是一年工龄则额外支付一个月的工资。
因为单位原因造成员工失业,在单位为员工购买了保险的情况下,单位有帮助员工办理失业保险金的义务,让员工享受到失业保险金。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