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偶尔在你手机里听到的歌。起先,我只是觉得旋律很好听,至于具体唱了什么,我完全没有在意。这也正如我刚见到你时的感觉。三月二十一日,是我俩报到参加跟班学习的日子。为了节省在市里住宿一晚的花销,我选择第二日早晨从县城出发到市里报到。本以为会比你来得晚,可当我到了的时候,你还没有来,我心中暗暗庆幸,我还是比你早到了一步。
在走马观灯般地见过不同面孔的临时同事后,我俩被分到了同一个办公室。接踵而至就是一些琐碎的事情,领取生活用品、领取学习用具……我俩穿梭在庄严的大楼中,奔波在宁静的楼道里,刚到新单位的紧张、窘迫、无所适从表露无余。彼此的不熟识,巨大的口音差异,让我俩初次见面的交流少得可怜。
第二日,我俩都起得很早,等待着分配工作。不多时,面前便搁了一叠一尺来高的文稿,先熟悉情况,学习科室中行文的思路与章法,就成了我俩共同面对的任务。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除了一日三餐,偶尔跟着开会、学写新闻稿和整理领导讲话的录音之外,把那一叠一尺来高的文稿看完,就成了我俩每日生活的全部。
慢慢地,由陌生到初步了解,再到逐渐熟识,我俩开始了交流。逐句逐字改稿的经历,通宵达旦的加班,讨论文稿写法时的沉默寡言……我俩小心地聆听别人的讨论,紧张地记录着拟定的提纲,以及回到办公室时的如释重负。对科室中前辈们思想的深邃、知识的渊博、行文的流畅……就成了我俩每日交流的话题。在不知不自觉中,开始接受了你的一些生活习惯,像午间饭后去西北局旧址散步,傍晚去体育场打篮球、慢跑,以及后来晚间爬凤凰山,眺望夜色中朦胧的城市风景。在平淡与紧张的日子里,桌上的文稿被我俩越翻越薄,手中的笔记被我俩越记越厚……我老说自己年龄已老,不愿也不想去付出什么,去追求什么,你总是在不断地反驳着我的话。你说,生命正当时,何言人已老。
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看文稿、记笔记之后,科长开始逐渐给我俩布置一些简单的文稿起草工作。每次,我都要茫然好一阵子,然后在毫无思路架构的情况下,忙着上网查资料、忙着去翻那些自己刚刚看过的资料。而你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款款而谈,出口就是一套完整的思路,一番与众不同的见解。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浅薄,先不去说和科室中前辈们的差距,就是面对你,也是一座让我难以逾越的高山,那衣食住行的咫尺,思考见解的天涯,把我以前在公文写作中建立起来的自信冲击得荡然无存。我开始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自惭形秽,为自己的无知自大而羞愧难当,为自己的沾沾自喜而深恶痛绝……我才真正明白,自己这些年来一直的自以为是有多么的滑稽和可笑;我才真正明白,看似枯燥乏味的讲话文稿是多么的严谨和庄重。那些辗转承接、那些丝丝入扣、那些起落有序……自己以前那些天马行空的野路子是多么的不负责任,自己以前那些想当然的闭门造车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每每下午散步时,你提到的一些书目、文章,提到的众多学者、大家,我往往都只有大眼瞪小眼的份儿,自认为读书不少的我,第一次感到眼界的狭窄、知识的匮乏、见解的肤浅……不知不觉中,我开始有意识地从网上查找你随口而出的名句,信手拈来的典故。
三个月的跟班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你已经提前一步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翅翱翔了,我也终究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小到大,我一直不会轻易从内心去佩服一个人,但你却成了例外。也许以后我俩的人生轨迹也会像以前一样不会再有交集,但是经过这短暂的相处之后,真正让我学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与震撼,是一种自然而然融进血液的东西。那不是你的渊博,也不是你的多才,那是一种精神,一种悉心、努力做好每件事的品质。你让我明白了——人还是要用自己并不聪明的脑袋和不敢偷懒的心劲儿,去有点儿追求的。我想,只要坚持做下去,你今天不同凡响的见解,款款而谈的学识,明天我也同样会拥有。如今,我只想暗暗地告诉自己:不为模模糊糊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