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工匠个人事迹
**工作多年来,从学习中总结,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多篇技术论文,分别在《中国电力》《**电力技术》等刊物上发表。他所负责的“丰镇1号机组通流部分改造后振动处理”项目荣获**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的“大型干式低nox燃气发电工程及综合性能研究”科技项目获**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准大电厂1号机组试运期间,制造厂提供的高压缸启动方式,由于排汽量无法满足空冷厂家明确提出的冬季空冷系统最小防冻蒸汽流量要求,deh相应逻辑组态也不能满足现场要求,**主动请缨,提出在现场自主进行逻辑改造,在通过对其它电厂进行调研后,决定参照600mw机组控制逻辑,制定改造方案,并多次讨论研究,利用仿真试验对逻辑进行不断修改、优化,对控制参数进行整定,最终确定了启动程序及冲转参数,顺利实现了机组高中压缸联合启动一次冲车并网成功,圆满解决了制约机组冬季安全启动的技术难题,为确保机组按期投产并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他还先后协助解决了准大电厂和锡林电厂机组大修后振动大、轴瓦温度高等设备故障,准大电厂1、2号机低压缸变形处理,锡林电厂1、2号机调节级围带脱落处理、汽轮机断叶片处理,新丰电厂1号机高中压外缸裂纹处理等重大技术难题,消除了设备隐患,为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良好基础。
**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达到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标准,他经过多方调研,提出采用脱硫除尘一体化协同技术方案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改造后两台机组的污染物排放均达到国家要求最低控制值,提前完成了节能减排任务,为碧水蓝天保卫战贡献了力量。
面对企业机组能耗指标偏高的困境,**年,他牵头实施了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利用改造项目。该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热能转化效率,大幅减少汽轮机冷源损失,改造后机组供电煤耗同比下降21.95g/kwh,**年,完成供电煤耗310g/kwh,全年可节约标煤价值**多万元,为企业减亏增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增加机组供热能力50%左右,为呼市地区替代小锅炉供热,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清洁能源供热比例也有着实际意义。
**年,他主持将模型的预测控制先进算法和先进控制技术研究应用于金山热电公司两台300mw机组负荷、主汽压、气温等核心控制系统,取代传统前馈+pid反馈控制模式,解决常规策略在大滞后、多变量耦合过程控制时难以深入兼顾调节速度和稳定性的问题,显著提升了机组负荷跟踪性能,项目实施后,使机组agc调节指标大幅提升,截至**年5月,“两个细则”累计奖励电量达到6027万千瓦时,为公司增加经济收益1705万元。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输煤系统汽车卸煤沟挡煤帘由于挑杆与挡煤帘托滚配合精度太高,而且挡煤帘数量多,稍有误差,容易造成挑杆与挡煤帘托滚配合不当,受力不当,造成挡煤帘损坏,甚至脱落,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他在潜心研究并大量查阅国内外专业资料的前提下,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发明了一种新型牵引式挡煤板,用牵引式的挡煤帘代替原来挑托式的挡煤帘,用柔性接触代替刚性接触,并且“火电厂汽车卸煤沟牵引式挡煤板”和“火电厂汽车卸煤沟绞龙输煤装置”两项专利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目前已进入成果转化应用实施阶段。
通讯工匠个人事迹
五十年一遇的罕见冰冻灾害突如其来降临**,电路严重受损,全市供电告急,**等枢纽通信大楼全线停电,**电信进入紧急状态,抗灾形势异常严峻。
**电信立即启动应急通讯预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应对冰凌雨雪灾害领导小组",网络监控维护中心分别成立了四个专业保障组、枢纽通信大楼保障组以及四个接入设备保障组。网维中心的**就是19名抢修突击队队员之一。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方显英雄本色。在罕见的冰灾面前,优秀通讯员事迹材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劳模**和连续21天奋战在市公司本部的抗冰雪保通讯一线。从1月23日凌晨一点到2月12日,他每天仅仅休息4、5个小时,经常工作到晚上12点甚至凌晨1、2点。看见他时刻不停的忙碌的身影,同事们为他起了一个当时最紧缺的外号--"发电王"。作为接入网设备第一维护责任人,他负责保障着全市二三十个接入网机房的通信畅通,以及行政中心等重要党政机关所在地机房24小时的通讯畅通。
抗灾初期发电油机紧缺时,他和同事在寒冰雪夜中几十个接入网机房间来回穿梭保障加油、发电,哪里最紧急,就冲向哪里。畲塘告急,他和同事一日飞奔600里,不顾天黑路滑,迅速将重达三四百斤的柴油发电机抬到机房。返回汽车后座提桶加油时,也许心急,**和重重地摔倒在了冰冻四五公分的水泥地上。平时,不小心摔一跤都会镇得浑身疼痛,何况他还提着沉重的油桶。当救急车行到721矿时,一群老大爷看见写着"中国电信"的汽车装着发电机来了,激动地说:"**电信真是雪中送炭"!优秀通讯员事迹一句话让**和忘记了所有的辛苦与疼痛。
暴风雪一波接着一波,寒冰压倒了无数的树枝,冰凌却阻挡不住他保通讯前进的脚步。他与同事扛着沉重的油机转战在寒冰风雪中,不怕疲劳、不畏艰险,虽然疲惫让形容变得憔悴,但沉甸甸的责任却让心的温度越升越高。省市公司各级领导来到抗灾一线慰问、指导救灾工作,件件御寒衣、句句关怀话,更坚定了他们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的想法。
29日全市大停电时,作为组长,**和重点负责党政机关--行政中心机房的通信保障。目标只有一个:严防死守,确保市委、市政府等指导全市人民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部门24小时通信畅通!当轰隆的发电机声响彻**市行政大楼夜空时,他才如释重负!手机信号受阻时,固话却随打随通,丝毫不影响党和各级政府通过中国电信指导抗灾救灾工作,他倍感欣慰!
2月1日是小年,可保障通讯的任务依旧艰巨。通讯员主要事迹17:30当全市再次大停电,**和放弃与家人团聚吃小年夜饭的时间,冒着冰冷的大雨、刺骨的寒风火速赶到公司紧急集合。中心领导重新布置人员安排,抢修小分队再次分头行动,油机的轰响再次响起在指挥重地。21:00供电系统恢复正常,他和同事去机房关闭油机、接回市电线路。22:50,刚从前线回到家的他再次接到了重返工作岗位的命令,原来供电再次中断,冲锋陷阵的集结号二次吹响!
2部小灵通、1部手机、1部村通ETS电话、充电器,1个手电、1个工具包、一串接入网机房钥匙,这些就是他随身携带的非常装备!为了能和领导及监控组保持24小时联系,他手机电话不离身,通讯工具不断电。由于长时间无规律的工作,**和的胃病复发。尽管疼痛如刀割般剧烈,但当接到监控组的告急电话时,他还是首先赶到现场工作,冲在了抗冰救灾的第一线。行走在冰冷的暴雨与冰雪中,滑倒在泥泞的稻田、山路上,多少次衣服被吹透、手脚被冻僵,他义无返顾,心中始终装着"责任"二字,通讯员事迹始终想着如何保障通讯不中断,将温暖通过中国电信的固话绿色通道传递给千家万户、将温暖与牵挂的一句话传递给被堵冰雪途中路上的归家人。
当中心领导将春节期间值班7天,负责接入网发电的非常任务交给他时,他愉快的接受了这个非常任务。除夕一整天,**和都奋战在抗灾一线。当夜幕降临,震天的鞭炮声响起,他只能通过电话向家人问声好。大年初四晚,接到上级通知,党中央派来了人民子弟兵支援**电力线路大抢修,需要紧急开通军队2M专线电路。他立即赶到机房,进行接入网SDH传输资源配置,并和传输组、客维中心的同事密切配合,先后在青云大楼、医学分院等机房通宵达旦工作到凌晨3点,赶在部队2月11日下午到达前,提前调通2M专线电路,受到**市政府、军队领导称赞!
"严防死守,永不放弃,决不让客户中断通信!"优秀通讯员先进事迹是**和心中铮铮的誓言!在**省受灾最重、停电时间最长的**市,**电信的固话绿色大动脉依然畅通无阻。当**市区成为电力孤岛、供水孤岛时,**没有成为通信孤岛!经过连续多日的浴血奋战,**电信终于迎来抗冰雪保通讯战役的初步胜利!他坚信:团结的力量可化坚冰,众志成城,坚持就是胜利!
通讯工匠个人事迹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车工一把刀,磨刀是最基本,也是最难的。”对耿家盛来说,他的工作往简单了讲就是磨刀,往难了说是磨好刀。“我只是坚持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努力做好而已。”
意义非凡的“两把刀”
“这两把车刀意义非凡,一把是父亲留给我的。另一把双头车刀,一头是师父磨的,另一头是我磨的。”初见耿家盛,聊起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刀”,这两把刀是他至今最宝贵的两件藏品。
两把刀其貌不扬,外行人很难看出它们的精彩之处。“当年师父示范了一遍要领,磨好一头后,就拿一大筐废刀让我练,每天磨五六个小时。”耿家盛说,出师的这把刀,他足足磨了一个星期。
对耿家盛而言,这两把刀,一把意味着传统技艺的传承,一把标志着认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态度。每当困惑时他都会拿出来看看。
出生技术工人家庭的耿家盛,1982年技校毕业后,先是在昆明铣床厂当油漆工。两年后,他调入昆明重机厂改行当了车工。零基础的他,从最基本的摇手柄学起,在厂里请教老师傅,回家就问同为车工的父亲。勤学苦练的耿家盛很快成为骨干。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就不会差,否则就算不上合格。”耿家盛从工具箱里又翻出几把车刀说。如果掌握不好磨刀要领,车刀用起来就容易报废,尤其是特殊材料,就会造成浪费。
工作30多年,到底磨过多少把车刀,耿家盛自己也算不清了。“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3000转的砂轮机上打磨。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磨10到20把,少的也得3到5把,加工一个工件最多时就需要20多把不同的刀。”为此,他没少吃苦头,双手经常磨起血泡,渐渐结成厚厚的老茧。
耐磨的“工匠”技术刀
“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这是高手磨出的刀,用这种刀干活快、准、好。”迷上了车刀,车间几乎成了耿家盛生活的全部,这种热情直到今天仍没有变。
车刀切削着金属,阵阵尖锐响声掺杂在机器的轰鸣声里,一卷一卷的铁屑随之落下……这场景,耿家盛再熟悉不过了,他就是这样和车刀“较劲”的,车间一呆就是一天,琢磨让刀使用寿命更长,让工件光洁度更高……
钻进车刀改造的“牛角尖”,耿家盛几乎年年都有一两样“改革”。“这把刀,乍看和其他的没差异,但其实刀的角度、材质区别很大。加工轧辊时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用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至68度的材料。”20xx年,以耿家盛为主或独立完成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这活需要经验积累,多年之后我才懂得老一辈强调的‘一把刀’,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因材施刀’。”耿家盛说,针对特殊工件,常规的刀用不上,就必须琢磨专用车刀。
“同一台机器,他做出来的和我们做的天壤之别,他的精度可以到一两丝,我们的误差会有十丝。”同事马自辉说。
耿家盛从骨子里喜欢对技术精益求精。一谈技术,他有说不完的话,技术之外,他内敛拘谨。这些年,耿家盛带领团队完成了拉丝机、橡胶绉片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改进塔机起升部分、重卷机滑槽等生产工艺400余项。
当好一把“师匠”的传承刀
利用休息时间,耿家盛又学了镗床、钻床等加工技能,还自学CAD制图,成了一名技术全面的加工能手,每年完成车间大量的“硬骨头”加工任务。
“干这行,就是学习、积累、再传授。”除了车间,现在耿家盛多了一个去处——“耿家盛技能大师工作室”。靠着老一辈经验成长起来的他,知道“传帮带”的重要性,20xx年以来,他带了20多个徒弟,昆明重工涌现出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
近年来,不断有企业高薪来“挖”耿家盛,都被他拒绝。“30多年一门心思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耿家盛的徒弟李益雄说。也许,有人认为“工匠”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其实,对“工匠”最好的诠释,应该是耿家盛这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有人觉得车工的活很枯燥,就是反复磨刀,但在耿家盛看来,当一块块粗糙的金属通过车刀打造成一个亮堂堂、有价值的“艺术品”,是很快乐的。
耿家盛说,“中国制造2025”、产业转型升级……要将这些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技术工人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问及他心中的中国制造是什么时,耿家盛坚定地说,就是磨好手中的这把车刀。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