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至上理念
一是坚持“自下而上”的服务需求。
引入“线上线下”的理念,通过“线上调查发布”与“线下报名参与”相结合的形式,线上拓展问询对象,充分了解包括商务楼宇、驻区单位、青年白领等在内的各主体对象的诉求,做到需求众筹。线下畅通诉求渠道,用好走街串巷、进企入户等办法,进行广泛的服务需求调查收集,使得服务更加精准,服务项目更具生命力。如陆家嘴街道“金色纽带”“金领工程”党建新模式,通过建立党建服务APP、微信等平台发布活动信息,以精准的需求导向定制服务项目,实现了党建工作由“虚”向“实”的转变。
二是构建“点片成网”的服务体系。
以xxx委“1+6”文件精神为指引,采取循序渐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两楼联动、两头延伸”的“点片成网”党建服务体系。首先通过在建优建强居民区党总支、“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同时,把党的组织向两头延伸,做到“点”状布局;然后以片区楼宇综合服务站为枢纽,以若干居民区和商务楼宇为单位,结合网格化综合管理责任区,建立以“楼—居”、“楼—楼”为单位的片区区域党建促进会,成为各类党组织互联互动、各类党员共融共生的新型区域党组织共同体,做到“点”融合成“片”;最后通过完善区域党建联席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将片区促进会作为联席会的分会,以联席会为纽带,把各“片”联合成“网”。这种串点成片,组片成网的体系构架,把居民区与楼宇、居民与白领有机联结起来,成为党建服务引领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
三是形成“人人参与”的服务氛围。
在服务对象上,不局限于党员和体制内,把党的工作扩展到非党员群体中去,深度整合党建服务与社会服务职能,紧紧围绕社区内生活人群和工作人群的实际需求,如:企业经营发展、个人投资理财等经济发展事务,就学、就医、就业等社会公共服务,场地、车位等社会资源整合,帮困、志愿、公益等社会价值实现,社会认知、党建交流等社区文化共享,民主选举、居民自治、社区共治等社区公共事务,以及文明创建、评选表彰,设计好、实施好各类服务项目,同时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吸引各类专业服务力量的加入,将社区服务的提供由政府主导转变为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注重供需对接,提升服务效能,让社区人群享受到更加便捷、丰富、均衡的社区服务,形成“人人参与”的服务氛围。
二、资源共享理念
一是建立了开放共享的活动阵地。
商务楼宇寸土寸金,很多入驻企业没有空余场地,党组织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此,正确引导和鼓励驻区单位党组织共享资源,对服务场所、文体设施,相互开放、统筹使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此次上海之行,让人感受很深的是楼宇商圈党建阵地建设在资源获得上,引入“众筹”理念,做到“场地兼用、人员兼职”,完全改变了依靠财政支持的传统思维,主动争取和发动楼宇内党建基础较好、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共同谋划,形成了场地兼用、资金众筹、开放共享的阵地建设模式。比如陆家嘴楼宇商圈党建,把楼宇物业公司的公共区域或接待室,一些企业的“员工活动室”或会议室,经过整合,嵌入党、工、团元素,打造成开放共享式的党群活动阵地。
二是搭建了信息共享的数据平台。
在考察学习中,我充分感受到“互联网+”的思维已渗入到党建模式的探索中。如陆家嘴街道也将依托多年来智慧社区建设的优势,整合街道现有的各类网络资源和微博、微信、党建APP等新媒体,结合大数据的集聚和应用,打造一个集信息发布、服务介绍、需求征集、意见反馈、在线互动、数据共享等功能为一体的党建服务智能化平台,探索党建信息化工作从“云”到“端”的新方式。同时创新地运用党员积分管理大数据,在“金领驿站”的平台上,通过党员政治生活积分激励机制,让“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有效地把金融城党员参加“三会一课”、缴纳党费等党内生活情况,以及争当模范、岗位立功、公益活动等情况,以积分制的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党员的党性意识,确保学在平常、做在日常、改在经常、促在时常。
三是建立了项目共享的运作机制。
根据“自下而上”菜单式需求信息入手,按照促进会提议、理事会决议、社区党委审批的程序,以需求定制项目,确定区域化党建项目;以促进会为主体,通过“陆家嘴公益城”及“党建联动月”、“联建认认门”等载体,整合各类资源,联动式实施项目,另开创性开展项目认领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认领项目,委托项目实施。同时事后把项目实施的主要评价权交给区域内的居民和白领,建立了包括项目实施绩效、资金使用管理和效益、项目过程质量管理等内容的指标体系,并运用项目评估、问卷调查、入户访问等考核办法,分类开展满意度测评,让人民群众评价项目价值,使项目更具生命力。
三、社会化治理理念
一是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重心下移。
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取消街道党工委的招商引资职能,推动街道党工委聚焦主责、突出主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赋予基层党组织相应职权和资源,向街道党工委下放“五项权力”,即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对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负责人的征得同意权、街道规划参与权、综合管理权、对区域内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实行职能部门职责下沉准入制度,解决了条块不顺畅、权责不统一的问题。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切实加强了基层基础保障。
二是推进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共建互补。
打破行政隶属的壁垒,将驻区单位通过党组织的纽带连接起来,实现驻区单位党建与街道社区党建有效联动。破除各自为政的障碍,加强交流沟通,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驻共建意识进一步强化。积极开展结对共建,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结成互助对子,相互交叉任职,互派党务干部挂职,实行动态开放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党员组织活动开放点,面向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的党员开放,形成强而有力的联系纽带。
三是推动党建和社区骨干力量建设。
把社区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结合社区“两委”换届,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对连续任职满两届、表现优秀的社区书记,经过规定程序纳入事业编制,同时加大从社区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力度,公开选拔优秀社区书记担任街道领导干部,进一步激发社区书记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对社区工作者设立岗位等级序列,实行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立“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和薪酬体系,实行额度管理,并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调岗调级、评优奖惩、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这一系列措施解决了社区工作者的体制问题、身份问题、待遇问题、出路问题,有效破解了社区骨干队伍人难选、人难留的问题,社区工作者队伍学历水平、专业水平、社会化水平大大提升。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