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插队时的工作生活,再现了总书记由一名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历程,真实记录了几十年来梁家河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梁家河7年艰苦而又生动的实践磨练,使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中成长,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铸就了人民领袖的人生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的精髓,就要原文研读梁家河,善于从习近平在梁家河7年知青生活的点滴中,去学习体会梁家河蕴含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实干担当和律己奉公的崇高精神,这也是我学习的四点体会。
第一,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坚定信念。
在梁家河的七年中,习近平从一个“黑五类”的孩子到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这其中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心路历程,他不畏艰难,始终追求进步。由于父亲蒙冤落难,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访问时,回忆起梁家河时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树立总书记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克难奋进。
第二,学习《梁家河》,就是要一心为民。
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读懂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所形成的生活态度、劳动观念、为民情怀。在插队期间,他始终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时刻不忘“什么叫群众”,乡亲们来串门,坐在炕上,他毫不介意他们身上带的土是否会弄脏被褥和枕头,更不担心有人带来跳蚤、虱子。正是这些原因,人们才喜欢到他这里串门,和他谈天说地,听他讲历史、讲外面的新鲜事,他也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他与民同吃、同劳动、同生活,积极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习近平总书记从一个北京娃,“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十五六岁孩子”,锻炼成为群众眼里“能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好后生”。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永葆“立根原在群众中”的为民情怀,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把人民的期待作为奋斗目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第三,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实干担当。
仔细研读梁家河,脑海中闪现最多的词就是“担当”二字。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真切地感悟到无论是习近平带领村民打水坠坝、建沼气池,还是成立铁业社、组建缝纫社,亦或是办夜校、设代销店,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从群众所盼所需出发,都需要“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这无不体现着他强烈的实干担当精神。“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更应当从梁家河中汲取深厚养分,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主动履职担责,干事创业不是想获得了多少,而是多问付出了多少,遇到问题不是“绕弯子”“踢皮球”,而是多寻求解决办法,面对压力不是懈怠退缩,而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同时,要多到矛盾多、困难重、压力大的基层一线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提升才干,积蓄为群众多做好事、办实事的雄厚力量,展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
第四,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律己奉公。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届梁家河村党支部班子。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在逆境中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适应环境,并以他温厚的品质、广博的学识、身体力行的作为,带领贫困农民拔穷根、脱穷帽。特别是他屡次强调的“一碗水端平”,让当时的“随娃”一生受益,也是当今领导干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个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和家庭这碗水端平了,才能够急群众之所急,面对抉择的时候才不会让感情亲疏影响自己的判断,努力做群众心中的“公道人”,努力办群众期待的“公道事”,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一碗水端平”的律己奉公精神,不优亲厚友,不与民争利,坚持原则、廉洁奉公,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以公平公正公开取信于民。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