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认真的看完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为核心要旨,阐明了崇德、明德、修德的重要性。上至盘古开天地,下至今时今日形,纵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追求贯穿了历史记忆;工农商学兵,三百六十行,横向看来,关于“德”字的认同成为了时代遵循。修身乃是立德的第一步,“勤学”“明辨”“笃道”“慎思”是修身的具体方法。
本集《国无德不兴》以立德为主题,主要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选取了总书记常用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典故,从崇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修德——勤学、明辨、笃实三个维度,通俗易懂地讲明总书记关于“德”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最近,在克拉玛依大街小巷你常常能看到红绿灯前车让行人的情况,司机不再像以前一样飞驰而过,而是静静的等待行人的通过。这就是克拉玛依司机的”德”。
勤学是基础。学习知识文化,学习处世道理,学习“君子”准则,学习道德模范。学就是为了解决是什么的问题。真正弄懂“德”的含义,并且全心全意认可它,甚至是信仰它,才能确保无悔付出与坚守。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尚德”与“学德”亦是并行的,所以不仅仅要勤学更要常学,因为内化于心的东西只能慢慢地与之契合,不能妄图一朝一夕就灌输完毕。我们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背景,对“德”进行了现代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标准,就是必须学习的“大德”,弄清它、学懂它就是打下“尚德”的基础。
明辨是提升。明辨,说到底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外表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内在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都能有独立、客观、公正的判断。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定地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是有明辨能力的体现,也是勤学基础上的实质提升。之所以是提升,是因为明辨实实在在地关乎“德”,明辨既要对“德”进行认识和运用,也要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分析与评价,而评价的标准就是学来的“德”,也正是自己将要用到的准则。如果过程有失偏颇,作出错误的选择,那便极有可能产生负面后果甚至误入歧途。如此,立德也就成了损德、亏德了。
笃道是实践。“德”的本质还是内在的涵养与品质,是抽象的,也就注定了“德”需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即“德行”。一个人的“德行”又体现在很多地方,大到人生抉择,小到言谈举止。不一定非得到生死存亡才能看出一人之德,从他向来的为人处世、品行操守、志向爱好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个人之德。所谓“奉道易,守道难”,认可“德”的人有很多,但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却不多,古时称做到的人为“君子”,今时称“模范”。“德不可空谈,道不可坐论”,必须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进行判定。如果只是夸夸其谈,表里不一,不仅不能算有德,更是德行有亏的表现。
慎思是升华。慎思在《中庸》里的意思是周密地思索,是遴选消化的过程。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因为对于笃道必须还要进行消化、思考和提升。思考哪里做得好,哪里有待改进,思考对“德”的理解可否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思考是事物或者现象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思考这类事件能否举一反三等等。总之,慎思自己或者别人的所言所行,既是加深对德的认识,更是对行的反思。“知行合一”本就是一种“德”的境界,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也是在这种过程中逐步完善和优化的。一个人的“德行”同样是在不断地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升华的。
有德行稳致远,无德寸步难行。这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对于国家和民族更是如此。若无“尚德”,民心必将涣散,家国难以前行。只有以“德行”和正能量助推,才能达到“德立家国兴,道行天下平”的境界。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