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父亲司马谈去世后他继承父志,要完成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人生原本可谓顺风顺水,但是一场李陵之祸,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为兵败投降的李陵仗义执言,触怒了当时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被判为死刑。当时,可用50万钱赎身,或换以宫刑。司马迁没那么多钱,为完成志向,他选择了宫刑。这个刑罚将人的尊严践踏在地,更何况是一个有骨气的士大夫。
因此,司马迁在受刑之后,继续完成《史记》时内心充满悲愤。他选择人物时,更喜欢那些人格臻于完美的人物。比如,《列传一》为伯夷列传,伯夷与叔齐认为周武王伐纣是弑君,不仁,因此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直至饿死。司马迁认为他们“此义人也”。《列传二》管晏列传,重点介绍齐国两任明相的为政智慧,他认为管仲可以“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晏婴“节俭力行重于齐”,认为他们是世之贤臣,在本篇结束时表达了对他们仰慕之情: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司马迁在选择这些人物时已经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其中,显现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而在写作过程能够中也时时刻刻不忘表达自己的悲愤,“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列传三》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在论述韩非子的《说难》,让我们明白了说服别人的难处,尤其是在说服君主时的不易,“甚者为戮,薄者见疑”,“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这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悲屈鸣不平?
自古成者王败者寇,但你是个例外。尽管你最终败在刘邦手下,但你依旧是一个英雄,是司马迁钟情的那一类悲情英雄。
你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两军对垒,你不发一言,嗔目而视,对方将领已魂飞魄散,避而不出。你征战八载,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真可谓"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当之无愧的西楚霸王。
但是,人生中仅有的一次失败,你却为何不能原谅自己?你自刎乌江之时可曾想过自己缘何失败?我相信你至死不明自己输给刘邦的原因,这就是你。
你心直口快,毫无心机。观秦始皇游会稽,你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此话霸气无比,但却丝毫没有考虑是否会带来杀身甚至灭族之祸。鸿门宴会刘邦,你轻信刘邦卖了曹无伤,错过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
你不好读书,刚愎自用。你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你学兵法略知其意,不能竟学。不信其道又如何会用其道?所以你错过谋士陈平,助长刘邦气焰。你怀疑范增,又灭了自己威风。
这样的你,输是早晚的事。但是,你输了天下,却没输了气节,“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输了,但很壮烈。
一直以来,都替项羽不值,输给谁也不能输给一个总是耍奸使滑的人。但是,静下心来,细细去读,发现那个印象中总是耍奸使滑的人其实充满了大智慧。
项羽恃才傲物,刘邦却能屈能伸。刘邦据守关中,想要称王,项羽得知后,欲攻打他。当时两方力量悬殊。项伯为了就有恩于自己的张良,就将己方的军事机密透露给了敌方。张良告诉刘邦这个机密后,刘邦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意思是让张良将项伯请进来,我要向侍奉兄长一样侍奉项伯。刘邦委屈自己,换来的是项伯的庇护。而这个人对他成功从鸿门宴中成功逃脱至关重要。
项羽烧杀掳掠,刘邦却约法三章。项羽每次攻破一座城后,一般会焚烧其城郭,尽虏其子女。而贪财好色的刘邦攻入咸阳后,却与民不犯,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深得民心,咸阳城中人“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刚愎自用,刘邦却从谏如流。项羽听不进谋士的建议,经常根据个人的好恶行事,没有大局观。但是,刘邦呢?从《史记》中几乎很少看到刘邦自己做决定的文字,几乎都是他身边的谋士张良、萧何、陈平等等给他提建议,而他通常都是采纳,且结果都证明谋士的建议是正确的。
当然,刘邦和项羽各有千秋,有时我会偷偷地想,如果把刘邦的优点都给项羽就完美了。当然,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邦有缺点,但他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赢家,也是一个颇有贡献的帝王。
英雄,无需完美。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