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将尽》是我参加读书会以来,读得最快的一本书,尽管开始的时候,感觉到语言很有些绕舌的感觉,甚至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但随后的章节让我慢慢感受到了作者绝妙、严谨细腻的语言魅力,亦或也应感谢译者的功底吧。我很喜欢这种轻淡缓慢而精微的叙述风格,整体而言行文流畅如水。
小说讲述了1956年一位以毕生追求职业巅峰的英国管家史蒂文斯在收到原同事肯顿小姐的来信而踏上了一段福特轿车之旅,在接下来的几天旅途中穿插着对往事的回忆,逐步展开史蒂文斯作为英格兰一座显赫府邸的管家身份对从业三十余年来的职业生涯的回顾和对职业的思考。所有的细节都在微妙处展露,所有故事原委在抽丝剥茧中慢慢展开,史蒂文斯被刻画成为一个极端的人物形象,他除了管家的身份和这个社会角色外,貌似就不再有其他的角色了。作者笔下的史蒂文斯任何时候,都尽力展现出他的勤劳、谦逊、能干和忠诚,他也是以拥有这些品质为荣,为终生追求。
我认为,从正面意义上讲,终其一生,追求成为最好的管家是史蒂文斯的人生理想,他的职业操守和对自身的严苛要求,正是我们现在所倡导和欠缺的职业精神,从当今的社会来看,的确我们很多人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索取与满足,惯性地缺乏自我修炼、欲望束缚和对职业的敬畏,可以说是走入一个职业理想缺失、丧失职业操守的极端。
但是,史蒂文斯却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确实我们值得关注和警惕的。他一生想要探究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一个优秀的管家,他认为优秀的管家做事得体稳重,而且最基本的原则是,永远不背离管家这个职业身份;要提供优质的管家服务,最重要的是在“表现殷勤”和“适度隐身”之间寻求平衡。因此,他真正的理想职业是做一个阉割了个性的无魂之鬼,将自己封锁在一个硬壳中,永远隐藏、压抑任何的欲望和意愿。史蒂文斯从未有过释放个性的时刻,即便独处独坐时,他也一本正经地维持着管家的形象面孔和角色扮演,这贯穿小说全文。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两件事,一是,史蒂文斯在会议间隙脱身去看病重的父亲,看守的女仆拼命摇醒父亲,斯蒂文斯恼怒,而女仆却说是老斯蒂文斯的要求时,可以想象老史蒂文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多么希望见到儿子的那种急切心情,而史蒂文斯只是向他汇报了会议进行情况,这时,老史蒂文斯终于露出了一丝不耐烦,然而史蒂文斯却决然地准备离开。就在意欲离开时,父亲说:“真希望我对你来说是个好父亲。”而后又来了一句:“真希望我对你来说是个好父亲。但我想我不是。”史蒂文斯最终还是迅速离开。二是,肯顿小姐在一次偶然撞见史蒂文斯读一本爱情书的时候,径直想要去一探究竟,而这却正犯了史蒂文斯的大忌——无时无刻都要保持一位管家的尊严和身份。而后来史蒂文斯的解释也相当有意思,他说他看爱情故事仅仅是为了学习英语,他不屑于爱情故事,可能他更不屑于去爱一切,除了他的管家工作和梦想外。虽然他在后来也同样坦白地说:为什么就不该放松心情,去享受那些绅士淑女陷入爱情的故事之乐呢?不知道,是后悔还是忠告?
尽管史蒂文斯自始至终都为其所作所为而振振有词、自圆其说,甚至将职业至境上升到尊严的高度,而实际上他认为的至高无上的尊严仅仅是被贵族阶层的认可而已。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或因为现实过于残酷,或因为自我过于怯懦,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行为编织出一套自洽的说词。斯蒂文斯为了达到心中完美管家的成就,错过了与父亲临终前的最后一面,也因怯懦、自我封闭而错过了爱情,以失去亲情和爱情为代价换来的荣誉,在情感压抑下换来的振奋昂扬的成就感,不过是一场蹉跎了岁月和辜负了真情的镜花水月,可悲至极!
对于“在管家的身份以外,他是谁?”的问题,始终没有答案。史蒂文斯不仅忽略自己其他的身份角色,而且也不愿意去面对,更不愿去深究;同样,我们也能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被其社会角色磨灭了个性,史蒂文斯的困境映射到了森森现实,只不过表现不同而已,我们现在很多人也正遭遇这样“被破坏的生活”的困境。忠于职业而灭人性,忠于职业而失孝道、割裂爱情亲情,这如何不让我们战栗,惊恐?追求如此灭人性,绝人情的职业精神终将会是长日将尽——未有光明与温暖。
因而,对我们来说如何在基于人性之上,追求职业至境,在职业与人性坚守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与完美融合是你我共面的问题,也是社会管理者面对的挑战与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我希望我们能在落日余晖中,回首往事,仍然能触摸到那些尚未走远的温暖,而非没有可资留恋的、有质感的记忆,亦非只有冰冷和悔恨的记忆,但愿我们的余生在我们的面前伸展的不是一片空虚。(蒲青山)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