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工作繁忙,但内心一直想静下心来好好读本书,可惜未能如愿。最近打开笔记本,无意间发现大学导师推荐的电子刊物《交往与空间》,思来想去毕竟是导师推荐的,便打开阅读。没想到阅读这本书带给我许多启发及收获。
本书由国际知名的城市设计专家、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系主任扬·盖尔写于1971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书中的观念却是现代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所一直追求的。书中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或阻碍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研究,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是,本书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促成人们的社会交往的方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花大量心思在学术词藻的堆砌上,而是花了25年的时间调研采集写完了这本书,书中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为心理学和问卷调查分析。从这点上让我想起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同样是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的人性化著作。
《交往与空间》把目光集中于我们身边最朴实的城市,街道,广场,让读者自身去体会建筑所带来的尺度感和空间体验,他在书中提出的“空间的集中和分散”就是用最基本的几个街道住区和广场的例子给予读者一种对小空间的有形遐想。对于街道和立面的设计,他认为给人的应该是一种吸引的感受,由此来活跃这个社区。还解释了“沿城市街道立面的集中或分散”、“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地下通道”与“架空人行道””,由此来阐释平行和立体空间中人的行为和需求,从而给人们创造停留和享受的良好条件。这将一切还原到人的感受力的级别。
建筑和空间为人服务,这是唯一标准。建筑是我们扮演上帝的角色为自己创造的自然,它被我们建造、散播,装饰,成为比草木还要强大的自然环境。认识到这点,就知道我们与建筑、以及建筑所构成的空间是怎样的鱼水关系。
读完这本书对于人与城市的认知又加深了一些,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逐渐摒弃功能主义,让每个区域的功能趋于综合化,使得空间更有生气和活力,也减少了时间性单向的交通压力。但我们的城市规划还是喜欢搞单一的商务区,高科技园,大学城。联系现实,我们生活中的高新科技园、大学城以及产业园仅仅提供了工作、经济、部分休闲等功能,而其他包括住宿、饮食等功能都由城中村来实现。相反,而一些郊区大盘楼盘算是有些公共空间,但还不是有活力的空间。因为开发的思路是纯住宅区,要买点东西都要跑到外头去。适当的商业其实是有益的。为什么老xxx会让人感觉亲切,因为公共空间尺度合适,不是宏大而单调;空间没有被宽阔的机动车道割裂,联系紧密;空间功能多元化,各种人群各种活动融合在一起更有生机。
以上这些问题,正是亚历山大所说的建筑的永恒之道。这永恒之道只是一些微妙的模式,一种建筑中的特质,它负责让生机勃勃的人的活动在这里产生,而活动产生活动,绵延不绝。这永恒之道,或者是设计原则只是常理,是以人为尺度去重新看待和空间的关系。人在公共空间小憩的时候应该如何?步行的时候应该如何?什么样的距离和第三场景可能产生陌生人间的社交?什么样的空间能产生观看关系?什么样的庭院是让人感觉安全可以让孩子玩耍的庭院?
我认为主要还是由于人的行为尺度来决定的。马路画家在地面上作画的过程中,总是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一旦画家离开这一地区,人们便会毫不迟疑地从画上踏过。音乐也是如此,从唱片商店门前的影响中飘出的音乐毫不引起人们的共鸣,而手舞足蹈的音乐家开始演奏或表演或演唱则会立即引起浓厚的兴趣。
人的最大兴趣是看其他人,所以面朝人行道的座椅面(可以看到人来人往)总是座无虚席,而面对空荡行到树的没有人。且在人的步行经验里,高度是非常大的障碍,人会愿意走更长距离的平路但是避免登高。
而这本书里提到的这些洞见,这些永恒之道,恰是只能顺应不可求取。建筑做到了这些,生机随之而来,做不到这些,这个空间只能死去。这才是“永恒之道”的意义,即它作为真理的一部分。
对于空间的死亡大部分人并不敏感,或者说,敏感到了但很难诉诸表达。走在只有水泥立面空荡荡的四环路上,和同伴的交谈忍受60分贝以上的汽车噪音,要穿过两个天桥才能到达目的地,堂皇的博物馆有巨大的台阶,八个方位的门但只有一个开放,馆内的休息座椅对着墙壁⋯⋯所以默默地忍受过去,加速走开,人们不言语,不控诉,空间死去,而生机不会出现。所以这生机多么脆弱。它只能被谦卑地竭尽所能地去到达,如果不,那它只是死去,不反抗。
在空间行进过程中,当去远处目的地的路程一览无遗时,步行就会索然无味;但看得见目的地而又不得不绕行,则更令人扫兴和不悦。蜿蜒富于变化的街道使步行变得更有趣,因此在老城古镇中闲逛是一种享受,特别是拐过一个弯,一个小广场一座特别建筑或是一个雕塑突然显露眼前时更令人惊喜。
一个理想的居住空间应该是既有足够的私人空间,也有良好的可活动的公共空间。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是普遍提高了,但公共空间却几乎没有。回家关上双重防盗门,基本与外界隔绝。有小区花园的也没有多少可闲坐的地方。比起以前小孩可在街头玩耍,街坊在门前聊天,我们城市离宜居更远了。
交往与空间的关系,在书中我们很容易理解。幸运的是作者花了25年的时间调研采集写完了这本书,而我们只花6个小时将这本书看完,看完以后也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同样,不幸的是我们需要25年或者一辈子更或者一辈子都不够的时间去实现这些理论。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