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空闲时间,读完了稻盛和夫的著作《活法》。
原来的公司,也提倡稻盛哲学,走廊里处处张贴着稻盛和夫名言的海报。那时只以为这是企业领导人在管理企业时需要借鉴学习的,并没有怎么上心。
来到了美通,才发现这是入职的必修课。于是,抱着好奇的想法翻开了第一页。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企业都崇尚稻盛哲学,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为什么书名为《活法》,真的有正确的活法可以借鉴吗?
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作为人,何为正确?”
我和朋友们也曾讨论过类似的问题。我当时的答案是“保持善良,不忘本心”,竟与稻盛先生的某些言论不谋而合。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们总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遇到越来越多的事,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而变得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坚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对不对,渐渐迷失了本心。
在书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亲身的经历,各国历史故事以及名人名言等,阐述了很多看似简单而又引人深思、让人受益匪浅的道理。接下来我想谈谈对书中几个章节的感触。
第一章,实现理想
作者认为,只有主动追求的东西才真正能入脑、入心。睡也想,醒也想,持续强烈的愿望最重要。将要实现的状态,以“彩色”在头脑中呈现。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在我看来,并不是说有了某种强烈的愿望才是成功的关键,而是当人有了这种愿望,才会拼尽全力去努力达成。
记得在上大学时,学校会选出历届毕业论文中最优秀的几篇,装订成册放在图书馆,供学弟学妹们阅读学习。当我大三第一次读到一篇优秀论文时,脑子中立刻迸发出希望我的论文也出现在这个册子里的想法。虽然以后的日子里并没有每天想起这个想法,但是因为心底种下了这颗种子,在学习中就会比以前更认真;因为有了一个目标,就会下意识地积累词汇,收集素材,平时也会跟老师沟通论文选题方面的问题。到了大五,虽然还是困难重重,但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论文内容、结构——曾经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修改论文,终于在完成了学院和全校两轮答辩后,我的论文真的入选了优秀论文册子。
其实,对于已经毕业的我来说,论文能否出现在图书馆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为自己的五年大学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原来只要敢想,真的没有什么是做不了的!
第二章,从原理原则出发考虑问题
这一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出的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作者提出这里重要的是乘法关系,不是简单的加法关系。思维方式一定要为正数。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就要用热情来补充。如果没有足够的热情,就要有足够的能力。
我认为其实大多数人都是生来平凡,智商180的天才只是极少数,所以在能力这一参数上我们的水平都差不多。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的热情也各不相同,这属于主观因素,没有一个固定的值,所以思维方式就成了人生轨迹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将思维方式通俗地解释为:人的心态与生活态度。如果人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出了问题,热情越高,能力越强,对社会的破坏就会越大。
由此我想起了一个真实案件,一个叫李某涛的男子由于诈骗被捕,凭借超高智商在被捕当天就成功越狱,逃亡过程中甚至还偷了警车,第三次被捕后被判死刑。在他逃亡的过程中,唯一能让他全神贯注的就是发明“无刷电机”的构想。在死刑前的时间他也一直在申请实验,法院也很支持他,判他死刑缓期执行。就这样在1995年他发明了“无刷磁电机”并获得了专利,后来的几年又连续获得三项专利。由于他的立功表现,死缓改成有期徒刑,于2009年刑满释放。在他的前半生犯罪生涯里,思维方式就是负值,而后他回归正道,不光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还为社会带来了价值。
第三章,磨练灵魂,提升心志
在这一章,作者总结了人生的“六项精进”: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谦虚戒骄;3.天天反省;4.活着就要感谢;5.积行善,思利他;6.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感慨:作者是一个多么严于律己的人啊!在活着的每一天中都要求自己做到这六项精进。
而后自我反思,发现这六项,我只有第2和第5条勉强能做到,不足的是:
第1条,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从上学时起,我确实是努力的,但远远没有做到最好。甚至知道自己还可以更努力一点,可还是有点得过且过。贪图享乐的思想总是支配着我,会产生“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很成功”的想法,从而荒废了很多时间。以后一定要改正这种不正确的思想。
第3条,天天反省。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可是现在的我还没能做到,经常出现问题了,才会反省。如果每做完一件事就能思考一下,想想这样做是否正确、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我想,日积月累,就一定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错误。
第6条,不要有感性的烦恼。这真是我最大的弱点。我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影响心情从而影响一整天的工作状态。工作的两年中,没少因这吃亏,现在也在努力地调整。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达到从容平和的状态,还是任重而道远。不过,我深知这是自己必须要修炼的,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一定要去努力改正。
第四章,以利他心度人生
在面对是否参与通信行业的竞争时,作者每晚自我扣问:“你参与通信事业,真的是为了国民的利益吗?没有夹杂为公司、为个人的私心吗?是不是想出风头,要引人注目呢?你的动机真的纯粹吗?没有一丝杂念吗?”作者经过半年每晚这样的扣问,确认自己是不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一次又一次,审视自己动机的真假善恶,最后才着手设立DDI。
我非常佩服作者这样的自我审视。母亲经常对我说,吃亏是福。在我看来这就是利他精神的一种解读。在待人处事时,把别人放在第一位,照顾他人的感受,而后考虑自己,即使自己的利益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我觉得现在有这种精神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往往都是考虑自己更多。
感触最深的就是曾经在工作中遇到的部门墙。每个部门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量,在遇到一些状况时,不是想着解决问题,而是互相踢皮球,导致简单的事情迟迟不能解决。所以这种利他精神还是有相互性,只有大家都有这种精神,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以上就是我读完《活法》后的一些切身体会,可能不够深刻,只是当下自己的一些浅显的见解。以后我还将继续研读,慢慢体会书中的精深哲理。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