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系统读史铁生的书籍前,一直会把史铁生和脑白金的史玉柱弄混淆,但阅读他的书后,发现弄混淆是不能够的,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刚硬不屈。作为90后的一代,可能不应该特别热衷于建国后的30年光景中所发生的事情,但我却时常对该类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格外关注。对于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就前30年或者说十年文革来说,可能国家在发展过程出现了曲折与动荡,底层的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十分艰苦的过着日子,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但于现在的我们而言,过去的历史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感悟的。过去的知识更多的是作为了解现在的钥匙。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感悟历史中前人的经历,未尝不是一件乐事。下面就从作者在那段岁月中经历的且我从中有所似有所悟的与大家做一个分享。
关于生死的思考
探讨生死应该是哲学中的一大基本问题之一,作者在文章在文章有这么一段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要是你找不到活着的价值,迟早还是想死”,“想一想死倒也不是坏事,想明白了倒也活得更自由”,看到这一段话时,我陷入了一阵沉思,每个人在人生长河中都会有关于生死的思考,可能不能像哲学家一样形成系统的理论,但都是对此有过感悟的,就我而言,也是有所感悟的。“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会以如此这样的一种身份”,“又是否我的一生都是被设定的”这一切想多了可能会让自己偏进宗教哲学的局里,容不得细细思考,但作者的那一句“想一想死倒也不是坏事,想明白得了才活动更自由”却深深印入我心中,是的,想明白了怎么过一生,以什么方式度过一生,日子过起来可能更为洒脱、自由与快乐。
正如薛兆丰在文章里所讲的“其实我们年轻的时候花大量时间学习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目的就是要搞清楚,哪个职业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兴趣。”理清自己想要的,然后走下去,你会发现人生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昨天,跟一个朋友联系,他说羡慕我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我说我羡慕他收入稳定,已成家室,或许,我们都是远视眼,总是活在对别人的仰视里,或许,我们都是近视眼,往往忽略了身边的幸福。“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风景依旧,紊乱的可能只是我们的心境。
此外,正如前面所讲“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文章讲到,应该如何对抗死亡呢,对只有“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你立于死亡之际却实现着、欣赏着、饱尝着过程的精彩,你便把死亡送上了绝境。”
嗯,确实如此,当你站在人生末端时,是不是给自己留下了一段段灿烂的回忆,快乐纯真般的童年、奔腾如流水的青年、蒸蒸日上的中年、幸福安乐的暮年,每一段时光应该都要赋予它独特的色彩沉淀,如今的我正处于青年时期,我希望我这一段岁月过的应该是激情澎湃如火一般,想做事、想走的地方、想见的人不留遗憾,不忘初心,随心而行。
关于好运的设计
作者基于想象,对其人生做了理想人生的设计,在这个理想的人生中,主人公出生在一个中层知识分子的家庭,身体健康、面容清秀、聪明活泼,才艺、运动样样精通,在学校是女生仰慕的对象,再后来碰到了自己喜欢的女生,然后不费一丝功夫就和女生在一起了。就单从感情的视角来说,正如作者所言,“没有挫折,没有坎坷,没有望眼欲穿的企盼,没有撕心裂肺的煎熬,没有痛不欲生的痴癫与疯狂,没有万死不悔的追求与等待,当成功到来之时你会有感慨万端的喜悦吗?在成功到来之时还会不会有刻骨铭心的幸福,或者,这喜悦能到什么程度?这幸福能被珍惜多久?会不会因为顺利而冲淡其魅力?会不会因为圆满而阻塞渴望,而限制了想象,而丧失了激情,地球如此方便如此称心地把月亮搂进自己的怀中,没有阴晴圆缺,没有潮汐潮落,没有距离变没有路程,没有斥力便没有引力,那是什么呢?很明白,那是死亡”。
我是一个追寻简单的人,曾经我就在想感情之事为何要弄得如此复杂,两个相互吸引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好好在一起不就行了嘛,现在看来其实不然,人就是一种如此奇特的生物,太容易给与的东西无法纳入其心,太简单的故事情节不应该是自己人生的片段,可能上帝在创造人类时就想,这样跌宕起伏、富于曲折的人生经历才能使人类去珍惜当下的种种。
同时前面说到,将其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中,作者认为“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生在贵府名门,又有骄狂愚妄之险,生在一个介于此二者之间的位置是合适的,既知晓人类文明的丰富璀璨,又懂得生命路途的坎坷艰难;既了解达官显贵奢华而畏惧的生活,又体会平明百姓清贫而深情的岁月;既有博览群书并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到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有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
作为一名小镇青年在地域是稍低于作者的标准,也并非生在知识分子的家庭,但些许幸运的是,作者所阐述的顺境与逆境或多或少都有经历,人生确实应是如此,社会的两端你都要涉入,世间的冷暖你都需自知,如此,在平淡且平凡的生活里才能塑造属于你自己的伟大,但经历过这些也是需要一些时日的,“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之言也是确有其道理,有的人四十不惑、有的人五十不惑,不紧不慢,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坚持继续往前生活的步伐的即可。
关于故乡的感悟
离家之后才知道恋家,中学时代,大学时代都是在离家不超过200公里的地方生活,没有所谓的异地感,还有一种“大故乡”的感觉,“同一个湖南,同一个故乡”,到青海来读书感觉就不一样啦,虽然也有一些归属感,但那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作者在文章所言其实是挺有的共鸣的。“人的故乡,并不是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于我而言,故乡确实是湘鄂赣交界上土地承载的那一个属于我们记忆的小镇时光,那里有儿时的玩伴、有各种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景观元素(哪里有河流、哪里有青山、哪里有街道)、当然更重要的是有家人,有父母和哥哥。“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了的世界叫故乡”,故乡确实是一个渐行渐远的世界,即使你身临其境,但是她确是在时刻变化的,可能与你儿时表象相差甚远,拥挤的街道、破坏的生态、陌生的脸庞等等,但她又是没变的,她从根本属性上来说,依旧是你故乡-----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代际的更替促使发生了些许变化,她依然也在随你也随着时光一起亦步亦趋的朝前走。
就起故乡这个深层含义而言,家是其核心元素,正如所言,“父母在,尚有去处,父母不在,没有归途”,年龄愈大越能感受家存在的意义。母亲的关爱、父亲的人生指引、长兄的温暖都是人生中无法割舍也无法忘却的。
作者在叙述自己母亲说,“有知识不是有文凭,你的母亲可以没有用文凭。有知识不是被知识霸占,你的母亲不是知识的奴隶。有知识不能是只有对物的知识。一个幸运者的母亲必然是一个幸运的母亲,一个明智的母亲,一个天才的母亲,她自打当了母亲她就得了灵感,她教育你的方法不是来自教育学,而是来自她对一切生灵乃至天地万物由衷的爱,由衷的颤栗与祈祷,由衷的镇定和激情。在你幼小的时候她只是带着你走,走在家里,走在街上,走到市场,走到郊外,她难得给你什么命令,从不有目的地给你一个方向,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走啊走啊,你就会爱她所爱的这个世界。等你长大了,她就放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去,她深信你会爱这个世界,至于其他她不管,至于其他那是你的自由你自己负责,她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你能常常回来,你能有时候回来一下。”
出生在我们这个年代的,父辈文化程度大多不高,但作者在论述其父母对其培育时,是一种浑然天成内化于心的教育,这一点我与作者是有很深的感受的,她不见得是拥有如何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养育知识、不见得是具有多么扎实的人文底蕴、也不见得是拥有如何附之目的的行动,没有,她仅仅是凭着自己由衷的且不失热烈的爱,凭借着其浅薄的知识、凭借着她自身的秉性将你培育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你会看到是原始氏族社会质朴与现代社会外形的结合。
时至二十多岁的我,一路走来,我很感谢我的父母并没有如荆棘般阻挡和困住我迈向世界的脚步,而是能够坚信我能够积极乐观追寻我自己想要的生活,并助力走的更稳更远。
也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