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大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没头脑与不高兴》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短短的四十分钟,虽说隔着屏幕,但窦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令人强烈感受到了大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也深深地为窦老师课堂上的风采而折服。
一、折服于窦老师极强的语言表现力。
低年级的课堂,最追求的是一个“趣”字,因为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如果没有一个极其吸引孩子的课堂氛围,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在窦老师课堂上,没有丁点老师的架子,大师的威严,富有童趣的语言,极大的拉近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对学生的称呼最多的是“亲爱的同学们”,其中还出现了“宝宝”的称呼,孩子发言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窦老师说:“你和他说的好好不一样……”不时的,窦老师就会像孩子一样,小跑着,摇头晃脑的跑到发言的孩子面前;当那位孩子说应该叫任溶溶为老老爷爷时,窦老师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带动了在场的所有学生和老师,屏幕前的我也不禁笑出了声。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很多老师上课时总是会“端”着,课堂上程式化的语言,把小小的孩子搞得像个小大人,讲述的味道让本该妙趣横生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还有的老师课堂上语速过快,导致孩子们还没能弄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语言的表现力极为重要,窦老师就为我们做出了表率。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就像妈妈一样亲切,老师的神态就像身边的小伙伴一样可爱,这样的课堂还有谁不沉醉其中呢?
二、折服于窦老师精妙的课堂设计。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指导,经常会有一种困惑,整整一本书怎么指导?从哪些方面入手?窦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指出了方向。窦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故事猜猜看——故事放大镜——故事小剧场——故事万花筒四个环节,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效的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和指导。
在“故事猜猜看”环节,窦老师先让孩子们猜题目,看封面猜人物,看目录猜内容,这样设计极大的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猜正确的孩子更是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故事放大镜”环节,窦老师的设计更是让人为之赞叹。在学生默读之后,窦老师让孩子们汇报自己读到了什么。在汇报之后窦老师出示了这样四句话:
大前天没找到的橡皮,翻出来了。
前天半天没找到的毛笔,翻出来了。
昨天半天没找到的笔盒,翻出来了。
今天早晨半天没找到的算盘,翻出来了。
随后让孩子们“猜”还有哪些可能?出示了这样的补充句子训练:
没找到的,翻出来了。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更是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孩子们迫切读书的愿望。这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窦老师又设计了这样的补充练习:
妈妈会对他说:
听了妈妈这么说,没头脑此刻会说:
学生兴趣高涨,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补充,随后,窦老师又安排了师生接读。这样的设计,就是我们的课内阅读教学中也未必落实的如此充分到位。
三、折服于窦老师准确的学情把握。
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切的设计都源于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没有对学情的准确把握,课堂上的一切设计只能是雾中花,镜中月,看起来美妙绝伦,实际上收效甚微。窦老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对默读训练:课堂上,窦老师把对默读的要求出示在课件上,请一个孩子站起来读,并且告诉孩子们,这是进入二年级以来的新要求,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跳读。
二、对批注的落实。二年级的孩子,阅读中进行批注,在我们看来一定是拔高要求了。但在课堂上,窦老师这样说:“阅读中看你有什么发现?动动笔墨把它批在旁边,那就是你的发现。”没有我们课堂上生硬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也没有要写完整的话的高标准,只是写写我的发现。这样的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让孩子们有所触动而自然而然做以批注,让批注不再遥不可及,也为高年级的批注阅读感受打下基础。
三、对表演的设计。在故事小剧场环节,窦老师在引导孩子们画出描写武松和老虎动作的词之后,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进行表演,并且告诉孩子们读后面的章节也可以像这样想象故事的情节,表演出来。二年级的孩子有着极强的想象力,对表演有着无比的热情,安排孩子们走一个来回,读书画动词——表演动作——回到书里去,让读书不再枯燥,让读书和孩子们的生活无缝对接,读书的乐趣也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了。
大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就那样轻松活泼,在师生快乐的笑声中结束,看似简单,其背后蕴含着丰富无比的教育智慧,为之折服的同时,向大师学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