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你知道我说的是谁。没错,就是那个头上有一撮永远上翘的黄头发,带着一条可爱的狗,与一帮朋友浪迹天涯、打抱不平的小英雄。丁丁的职业是一名记者,不过,他似乎不太像个记者,更像是一个侦探。
为什么丁丁的职业一开始会是记者,却干着侦探的活儿?这里面的故事就得从丁丁之父——埃尔热先生,一个温文尔雅,看上去腼腆害羞的绅士说起,他用了47年的时间创作了23册《丁丁历险记》,构建出了丁丁的历险世界。从丁丁诞生起,他就铆足了劲儿,不停地在全世界闯荡,非洲、亚洲、美洲、欧洲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
丁丁一开始不叫丁丁,身份也不是记者。早在1926年,19岁的埃尔热就发表了《冒失鬼巡逻队长托托尔》,被认为是丁丁的前身,奠定了丁丁日后的性格要素——侦探精神。对埃尔热来说,这是一次热身。1928年,服完兵役后,埃尔热受一位教士邀请去《二十世纪报》担任记者。记者工作干得一般,但他绘画的水平倒是引得了同仁的称赞。为了填充版面,主编鼓励他用连环画的形式,弄点有趣的图画故事,至于故事内容,他建议不妨设计一个记者,有颗正直的心,奔走世界各地,明察暗访,匡扶正义。
没过多久,1929年,记者丁丁历险作品出现了。丁丁的出现更像是一篇命题作文,丁丁的记者职业是主编定的,故事基调也是主编建议的,甚至连闯荡世界这个框架也是主编的提议.如果按照埃尔热的个人想法,他更愿意让丁丁就在欧洲历险,而不是跑遍全球。主编可能永远也想不到,他的这一做法竟然会造就未来庞大的丁丁世界。要是换成别人,也许这就是工作,但在埃尔热,这激发了他内心世界的倾诉欲,尤其是想象力。现实生活中他想干却干不成的事儿,都可以让丁丁去干一遍。
不过,埃尔热显然没有完全按照老板的想法。老板说丁丁是一个记者,但埃尔热没让他去写新闻稿,而是给了他一颗侦探的心,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丁丁系列不排除有取悦儿童读者的成分,但从埃尔热的性格来看,与埃尔热的内心世界有着抹不去的联系。埃尔热很低调,很少接受采访,也不愿意谈论自己。他看上去腼腆而又拘谨,像个害怕打碎瓷器的孩子,一副小心翼翼的模样。埃尔热对自己非常苛刻,甚至有点失望,为此他还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这与他笔下丁丁的性格完全相反,为什么?埃尔热在《丁丁与我》一书中说:丁丁是理想化的我,是我潜意识里渴望成为的一个英雄。
埃尔热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不满意,他清醒地意识到在现实生活里,永远成为不了像丁丁这样浪迹天涯的英雄。何况,童子军的经历给埃尔热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严格而又无趣的童年教育,使得他对童年的态度耐人寻味——憎恨。受宗教的影响,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他对纯洁充满了渴望。与其说丁丁是写给小朋友看的,不如说是埃尔热送给自己的礼物。在丁丁世界里,埃尔热找到了快乐,也找到了他自己。
二战期间,埃尔热在纳粹占领地区继续出版丁丁作品。埃尔热对此称保持中立,既不支持德国,也不支持英国,因为他个人力量微薄,无法让英国或德国加速取得胜利,他不带任何感情,保持做一个诚实的人,既不会高喊希特勒万岁,也不会自愿去当党卫军。看似中立,但这种态度还是让世人失望。世人喜欢丁丁,但对埃尔热颇有微词,尤其是对他的政治立场。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这一做法,那是因为不了解埃尔热的内心性格。因为他的自卑,觉得自己无足轻重,改变不了什么,这源于他对纯洁的向往和渴望——战争与他无关。
低调的埃尔热很少公开谈论他的感情和个人生活,就像丁丁没有家庭、没有爱情一样,只有一帮哥们,角色都是单性,脱离了家庭,没有父母和兄弟姐妹。以至于很多人称丁丁是同性恋。作者童年受过家庭虐待,与家人关系疏远,成年后婚姻生活也曲折多变,离过婚,爱上过上色师,加上因为医治皮下囊肿却意外失去了生育能力,没有后代。这些不幸不自觉地影响着埃尔热,不如干脆抛开这些亲情爱情的牵绊,何况做英雄是要学会放弃的,不可能在外拯救弱小时候还能享受安逸的家庭亲情。
对埃尔热而言,1934年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埃尔热决定让丁丁前往中国历险,但他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的情况知之甚少。传奇好友张充仁出现了,张充仁充当了埃尔热的文化导游,详细介绍了中国当时的状况,这不但改变了埃尔热作为欧洲人的偏见视角,更让丁丁具备了世界视角,以及历史事实的精确性。
尽管丁丁玩遍了全世界,但埃尔热可不是一个旅行家,他去过的地方屈指可数。他曾数度想来中国会见老友张充仁,但限于外交形势,只到过台湾,没能来大陆。一个不喜欢旅行的人,如何保持作品的真实性?从《蓝莲花》开始,他意识到了精确的历史事实和细节的重要性。后来,他认为创作中应技术指数的精确性同样重要。为此,他学会收集一切可能用得着的素材和资料,甚至建立了埃尔热工作室,身边聚集了一群各具特长的年轻艺术家,专门负责收集和验证各种数据。埃尔热与丁丁相互成全,一个名利双收,一个名满天下。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