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一本名叫《梁家河》的薄册子。从未被什么轻易感动的我,却被书中所描述的艰苦奋斗的时期和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篇幅不长,却精准地阐述了一座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小村庄,在改革发展的巨大浪潮中种种变迁:昔日的贫困村,在一代代有着理想崇高、坚定理念的担当者的带领下,逐步改善物质条件,饱经风雨,砥砺前行,最终,“摘掉贫困帽”,成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这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也是祖国巨变的体现和最成功的写照。
文字细腻、生动朴实,情感真挚,情节动人,真实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变。
《梁家河》里有“大学问”,是一部百看不厌、诲人不倦的心灵启迪式教科书,讲得是如何能把“根”留住,“俯下身子 给人当牛马。”这些都是值得反复阅读,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绝对是当下人们深刻学习和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源泉。
全书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等四个部分。其中,第二篇章“窑洞里长满了故事”有着强烈的知青岁月代入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最艰难的年轻岁月,也是他奋斗不止,坚持不懈的青春年华。
曾经的年代是个撕裂的年代,“父亲遭批判关押,母亲被下放,姐姐去了内蒙古。”没有亲情的温暖,环境的陌生,周围全是“不信任的目光”,没有比这个更沉重的思想压力,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境地。一位少年,一位年仅15岁的少年,必须独自面对,冷静思考,正确承受。
少年第一次清晰地感知到孤独和苦闷。但他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努力着,快乐着,坚强地生活下去。
这位北京知青发奋图强,没有丝毫“架子”,迅速融入到贫瘠的陕北高原,完全适应当地的作息规律和习惯。与知青、乡亲们团结一致,平易近人,(他)“没有看得起谁,看不起谁,待人讲话,总是面带笑容,总是很和气。”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北京知青扎根土地,发奋图强,努力生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众多书籍里,汲取营养;在繁重劳动后,点起煤油灯,充实自己,时时不忘勉励自己。“读书是成为他的爱好之一,也成为他的生活方式。”
梁家河是众多农村小地方的一个体现,是无私哺育知青的力量源泉,是汲取营养养分的沃土。
在梁家河的七年,习近平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有两个: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自信心。
这些收获归结一点就是习近平的初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初心,才能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梁家河》是让人奋进的力量所在,为迷途者点亮一盏明灯,为感知不到方向,迷茫者指引了道路,为挫败者鼓舞了勇气,让其看到胜利的曙光,有了前进的动力和能量。
从此,不再无助或迷茫;
从此,无往而不胜。
七年的知青岁月,培养了习近平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披荆斩棘,走出苦难,走出阴霾,生活充实,带给民族复兴的希望。
人 天生是消费者,吃喝拉撒,人之本能。享受,消耗,人之欲望。欲望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停地变化。压制欲望,人会痛苦;放纵欲望,人会迷茫。
同时,人天生又是创造者。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勤劳双手创造。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不经努力,而唾手可得。遇到困难,解决困难。
人 年轻时,就应该俯下身子,弯下腰,学着并学会吃苦,吃的苦,受的累,遭的罪,当时看来是苦难,是历练。
回头再看,都是人生无比珍贵的财富,人生最好的历练。
其实,人任何时刻,请不要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些事情,为民众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读好、读懂《梁家河》,是强化自身的利器,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良药。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