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一个中文单词,发音为KàngzhēNg意味着对抗和斗争抗议和争论。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百年屈辱与抗争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百年屈辱与抗争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一天,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败而告结束.
岁月的脚步匆匆走过60年.黄河边上的硝烟已随风而散,历史仿佛已经远去.但是,从卢沟桥头卷起的那场战争留下的教训却是刻骨铭心的.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永远的国耻,永远的奋争,也是永远的追思.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将那段历史仅仅理解为灾难与愤怒,而不从中寻找其内在逻辑,理解其复杂性,则同样辜负了那些身经灾难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痛欲绝的哀伤、洗刷不尽的血泪、永志追思的英烈和伟岸壮阔的史诗,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战的期盼、强国富民的决心、和睦邻友邦的祝愿.
落后就要挨打
血色黄昏:偶然背后的必然.
68年前,一个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日子——1937年7月7日,枪炮声震惊了卢沟桥.日军以士兵失踪为借口,要强行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即枪炮相加,全面发动侵华战争.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也开始了长达8年的全民抗战.
“七七事变”仅仅是近代日本侵华野心的总爆发.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对中国这块富饶的土地相视已久.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就制定了以鲸吞中国为核心的所谓“大陆政策”,在之后的70多年里,日本曾发动了14次侵略战争,其中多次是对华战争.1894年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与澎湖列岛;10年后又在我国东北土地上发动日俄战争,强迫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势力范围.“进入大陆”的迷梦、畸形膨胀的野心,使得这个受中国传统文化恩惠最重的国家成为近代以来祸害中国最深的国家.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抛出了对华侵略总战略: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趾高气扬的日本,已掩饰不住要彻底征服中国的野心.
“9.18”这个国耻的日子也同时提醒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于国家和民族振兴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曾经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中华民族在经历了自1840年以来的屡次屈辱之后,无数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这一目标.但是,每当外敌入侵之时,也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最脆弱之时,各自称王,各霸一方,内部矛盾重重,这也给别人入侵创造了条件.由此观之,实现民族复兴,如果国家不统一,民族不团结,实现这一目标肯定是一句空话.“9.18”是一个历史的教训,如果你是一个中国人,这个日子你记住了吗?可是,记住了又能怎么样?笔者以为,不仅仅是记住,每一个中国人要的是从自己做起,你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了些什么?还打算怎么做?你最起码是一个爱国者,然后,你是一个建设者.爱你的国家,爱你的民族,为她添砖加瓦.国家统一强大,民族团结兴旺,看天下谁能敌?
国耻象大山一样压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压得几亿人民透不过气来,也在我们这些少年人心灵里灌注了铅一样沉重的忧愁和哀伤,中国,我们古老的中国,生我养我的中国,地大物博却遭人欺凌宰割的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挣断身上的屈辱锁链,铁骨铮铮地站起来啊!
整个八年抗战期间,侵略者的铁蹄践踏蹂躏祖国的胸脯,其中有几年在上海这个“国中之国”中,也看到英国,美国士兵耀武扬威地走在马路上,外国军舰在黄浦江上任意来去……只有尝尽失去自由和被压迫的滋味,才能深切地懂得“勿忘国耻”这四个字的含义.现在,每当唱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时就会联想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句古训.
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然而,我们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许多发面还处在落后地位,落后是现实,安于落后就是可耻了神州大地的一些角落里,权欲观念,愚昧思想,腐败堕落作风,惟利是图,崇洋媚外……种种可鄙的现象,更使正直的人感到可耻.也许这些可以算作新的“国耻”吧,这些有损国格,有损中华民族形象的“国耻”,我们一天也不能容忍!
回顾这段以人力和火力相拼的历史,我们除了对血肉拼搏的感动,更有对实力不济的无奈.在强大的物质力量面前,精神力量固然可贵,但总呈现出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壮.周总理曾对那场战争感慨: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实力政策,对付帝国主义却不能不讲实力.只有在国家总体实力包括军事实力方面能追赶上世界水平,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落后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强,发展需要安定.这,就是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最为深刻的启示.
第2篇: 百年屈辱与抗争
公元1860年十月六日至十九日,已身在苦海的中华民族又遭受了一次沉重的打击。举世瞩目的万国之园——圆明园,被残酷的侵略者洗劫并烧毁了。可以说,这场灾难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有人跟我开玩笑说:“现在去圆明园参观,看的就是它的那股凄凉劲。”
我说:“你说的不全对吧,还有中国近百年来所遭受的屈辱。”
我看过圆明园的复原图,果真是气魄雄浑,金碧辉煌。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倒影在镜子一样的水中。奇花异草、精美石雕、堂皇宫殿,令人眼花缭乱。难怪当年英法联军会这般的洗劫。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它,一根根汉白玉石雕孤零零的站着如同斑驳的巨人。前面是“大水法”的遗址,然而,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它当年的雄伟景象。据史料记载,倘若喷泉的口全部张开,它的声音可以传播几里远,声音好似山洪爆发。但现在的遗址上,却听不到水声,只看到初春的嫩草渐渐地将这一切掩盖掩盖。
有时我会想,假如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换回来了一切被掠夺的文物,而面对这些东西,我有时想砸碎它们,砸碎它们所代表着的历史。然而我知道,屈辱的历史是砸不碎,洗不掉的。那就把它们高高挂起,陈列在博物馆中。让每个参观的人都知道中国的屈辱史,让每个国人都愤慨的诅咒那些侵略者。然而这些都不是展览它们的目的。
雨果曾经说过:“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看来是野蛮人,但这就是文明对野蛮做出的事。”雨果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罪行,但我们也要在自身上找原因。多年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与外界交流,国力日渐衰弱,这才根本导致了圆明园的惨剧。
回忆屈辱的1860,面对这断壁残垣的圆明园,做为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第3篇: 百年屈辱与抗争
总论开篇,即发出了中国为何在近代落后于世界的叩问。作者给出了三个解释,一是“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二是“西洋已于十八世纪中年起始用机器生财打仗,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第三他认为,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当我们还软绵绵地趴在康乾盛世的余韵中时,欧洲已在战火的洗礼中变得愈为坚强和团结。在蒋先生看来,所有这些仅有一个指向,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仅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
从那里不难看出,作者将是否向西方学习并学有所成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衡量标准。这个观点在今日看来,的确有失偏颇。然试想一下,1938年距1840年可是百年,但风云突起,山河飘零,人间都不知已换了几回。而作者与大多数史学家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正深陷于历史的漩涡中,且迎面扑卷来的浪头一个高过一个。在他生活的年代,历史裹挟着刀光剑影,与现实掺合在一齐,一团乱麻纠葛难分。自鸦片战争炸开清王朝的大门,围绕皇城的数重城墙其实便已在照亮下关江面的熊熊火光中轰然倒塌,从此国无宁日。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来了又去了,日本人“姗姗来迟”,却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吉野号”,“嘭”一声,撞沉了“致远舰”。黄海海面的邓世昌和他的狗渐渐沉到不见光亮的海里去了,而这片毗邻中国黑吉辽三省的大海,也吞噬了李鸿章二十余年的心血。无论皇脉还是国运,都一同,在这愈为黑暗隐晦的深渊里,蜿蜒曲折,破碎支离。世纪之交,各国又欢欢喜喜结伴而来,于是古老的北京城被烧了个火光冲天;之后,大家在东交民巷也都有了各自的地产,却亻旧不免争执。如此十年浑浑噩噩,大清江山摇摇欲坠。金秋十月的好时节里,湖北新军在楚望台的一声军令,响彻了中华大地十余省,独立的大旗纷纷被立起。皇城里的小皇帝
终究保不住祖宗传下来的帝位,将一纸退位书,交到了袁世凯的手上。可是,即使是袁大总统筹划良久的“洪宪帝制”,也仅仅存在了83天,便在随后混战军阀的铁蹄下碾作飞灰与尘屑。这一阵扬起的尘暴,弥散在中国的土地上十数年,原应在北伐大军的行进中落定。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本人这次不仅仅开着船在海上游荡,更甚将陆军师驻扎在了华北平原。他们在原野上徘徊,在上海滩徘徊,这些来来去去的鬼影,纠缠在蒋廷黻的心头,搅得他不能入眠。此时此刻的他,迫切想弄明白,我民族何以就遇着这空前的难关呢?
他再次将目光投向1840年前后的那一段历史,越回想越觉得屈辱和悲愤。他用手指着隐藏在中华民族还未曾愈合的伤口下的民族惰性,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道伤口被一次次划开,是因为中国人的守旧性太重,因为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阶级饭碗的摇动。还因为“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
百年侮辱与战争小论文百年抗争感受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