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工作范文>>工作总结范文>>[中国历史文选pdf]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论文

[中国历史文选pdf]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论文

标签:时间: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与教学已经走过了 60 多年的发展历程。回顾并总结这段历史,对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势,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文选教材建设,架构更符合高校教学实际、适应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体系,调配并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无裨益。于此,笔者基于自己平素收集的 50 余种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结合自己 30 年的教学体会,拟就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与教学略陈管见。

一、 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编纂及选用

  (一)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编纂

  中国历史文选(以下简称历史文选)是高校历史系开设的专业课程系列中的主干基础课(或称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历史(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文选"部分是文言文,故又有"语言课""语言工具课"之说。多数高校开设一学年,一般选择在第一学年开设。这门课程始创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始创者是当时任教于北大的陈垣先生。陈垣先生在给北大史学系新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五四"运动后,由于学校多改用白话文授课,学生不再习练文言文,致使进入史学系学习的青年学子在阅读古籍时感到困难。陈垣先生认为有必要添设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课程。他先后提议设置史学名着选读和历史名着评论两门课程,自编教材,亲自讲授。后又在北师大、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兼讲此课[1]275-276.

  白寿彝先生曾言:"历史文选这门课程的设置和要求,有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非常重视高校教育工作,专门召开高等师范教育会议讨论课程设置问题。就历史系课程设置,与会者对 50 年代初期前苏联教育专家波波夫在历史系设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教学计划予以否定,改为历史文选。与会者肯定了陈垣先生所开设的史学名着选读和历史名着评论两门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将其定为历史系学生的必修科目,易名为历史文选、历史要籍介绍。由于各高校师资力量有别,这两门课或分由不同教师讲授,或合二为一,名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由一位教师讲授(有的高校由数位教师分段讲授)。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陆续编纂的历史文选教材名称不一。大多命名为《中国历史文选》或《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其他名称有《中国历史文选讲授纲要》《中国古代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选简明教程》《新编中国历史文选教程》《中国历史要籍选读》《新编中国历史文选》《历史文选》等。亦有历史文选教材命名为《古代汉语》,此为特例。各类历史文选教材,其名虽殊,其实一也。

  1950 年,刘乃和先生编纂的"誊写印刷"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一册,内部使用,俗称"油印本",先在特制蜡纸上刻字或用打字机打字,然后用油墨印制)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历史文选教材。

  1955 年,郝建梁、班书阁二位先生合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公开出版的第一部历史文选教材。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与教学曾出现相对沉寂的局面。据田珏先生回忆:"到 1958 年,历史文选甚至被当做复古主义取消了。"60 年代初,周予同本面世,局面稍有改观。"文革"前期,历史文选教材编纂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在"文革"后期,有数部教材面世。"文革"结束后,高考制度恢复,高校建设与发展迎来灿烂的春天,历史文选教材编纂在 80 年代、90 年代相继出现高潮。1997 年 5 月,根据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方案,确定为人才培养基地的有关高校的历史文选教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上(国家教委高教司委托广西师大承办),针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展开大讨论,对教材编纂和教学改革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002 年 5月,第四届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与会者达成历史文选教材无需统一,但应积极创新之共识。基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数次教学改革研讨会之建议与共识,在 21 世纪前 10年,国内高校教材出现对原使用教材进行修订、完善、改版的热潮。

  概言之,经前辈、同仁 60 余年辛勤耕耘、推陈出新,面世的历史文选教材(包括公开出版的教材和内部使用的油印本)约为 70 种左右。这些教材各具特色,为培养历史(教育)学人才确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迄今,笔者已收集 50 余种历史文选教材,其中"油印本"约 20 余种。如: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由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1958 年更名)金景芳先生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面世(1955 年 8 月校内油印本);50 年代后期,吉林大学积极响应"教学改革运动",由历史系师生 7 人共同编写的《历史文选》面世(1958 年 9 月校内油印本)。"油印本"以 70年代末、80 年代初居多,因为那时高考制度刚恢复不久,高校通用历史文选教材极少,且一时间出版印刷跟不上,而历史文选课程基本上是从第一学期就开始设置,加上各高校专任教师对历史文选教材编纂体系、格局及"文选"篇数、广度、深度之理解不尽相同,故自编教材类型较以往有较大幅度增加。

  这些教材,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无一不是历史文选学界前辈、同仁尽其所学及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编成。兹仅举一例:20 世纪 60 至 80 年代,周予同先生主编的历史文选教材是名副其实的高校通用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一种历史文选教材,至今,该教材在多所高校仍具较强的影响力。教材分上、下两册,上、下册初版、再版、三版的时间并不一致。周予同先生的编纂态度可谓认真且严谨。1961 年夏完成上册初稿编纂并发行,1962 年暑期完成下册初稿编纂,初版于 1962 年 12 月,先作为试用教材全国发行。1962 年上册初版重印时,对初稿中"不当之处"做了"必要的改正".1964 年完成上册二版修订,1965 年修订下册,未完成。1977 年第三次修订上册,1978 年上册以第三版面世,仍作为高校通用教材。下册经周予同先生修订后,再版于 1980 年 11月。不久,教育部要求对下册再予修订以出新版,因周予同先生"健康欠佳",委托朱维铮先生执笔修订,下册三版于 1983 年,"只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略事订补".周予同先生主编的这套教材,一而再、再而三修订、完善,旨在使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合适教材".周予同先生学术之功力、严谨之态度、执着之精神,令人敬佩,堪称典范。

  (二)中国历史文选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历史文选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就普通高校而言,教师讲授历史文选,多依托某一种教材,同时参考其他数种教材。可见,选定一种主教材很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文选教材建设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材改革、修订、创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辅而行,倾注了一代又一代教者、编者的心血。目前,教材编纂仍呈多途发展之势。

  当下,高校历史文选课程设置多为 100 节左右,选定教材应考虑这 100 节能否消化教材中的内容。新世纪以来问世的几种教材,如北师大、北大等高校使用的教材不仅扩充了容量,扩展了文章选篇的范围,而且加大了文章选篇的深(难)度,增加了辅助知识内容。正如张家璠先生所言:"适合于重点高校的教材,未必适用于一般院校。"笔者颇有同感。比如:七八十万字的历史文选教材要想在课程设置的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且保证质量,绝非易事,更何况学生在中学练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也非同一水准。所以,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提倡教材编纂多元,扩大教材选用范围,以便于各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选定教材时有回旋余地。教材中的"要籍介绍"部分,要充分考虑到还会给学生开设中国史学史、版本目录学等课程,故应尽量避免知识重复(尽管由于课程体系的编排,这几门课程之间难免有重复之内容,但要把握好"度")。

  就"文选"内容而言,不必每部教材都依古籍原貌复制或扫描,再现其"形制".这或能引起学生兴趣,但效果未必最佳。可制作古籍(善本)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有直观印象;若学校条件允许,教师也可引领学生到古籍阅览室去翻阅古籍,趁机现场讲解一些最基本的古籍文献(学)常识。学生得以近距离接触古籍(善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无疑会更加深刻。就整部教材而言,应紧密联系历史文选教学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编纂或选择教本,应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二、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

  (一)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

  1.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目的。如果说,历史文选教材创始者陈垣先生是基于提升历史专业学生阅读文言文技能之目的创设此门课程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来问世的约 70 种各类型教材也未有偏离这一宗旨。正如刘乃和先生所言:"今天和今后青年人接触文言文机会越来越少,我们历史文选课就越来越需要。"已问世的各类历史文选教材,大多在"前言"部分就明确了编纂教材、开设课程之目的。

  1956 年,周予同先生受高等教育部委托起草《中国历史文选教学大纲》(草案),明确界定历史文选课教学之主要目的:"通过各种类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周予同先生在其主编的通用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第三版"前言"中,结合高校多年教学实践,充分肯定"这门课程对于引导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是有益的,因而也是必要的".很显然,周予同先生对历史文选教材的"效益"是满意的,高校多年教学实践印证了在历史专业开设这门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基于高校教材改革、课程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周予同先生对历史文选课程的价值取向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更高的标准与要求。为此,他不无忧虑地指出:"在长时间里,由于缺乏一部比较合适的教材,以致教和学双方都遇到颇多困难。"1958 年,吉林大学历史系编印的《历史文选》前言部分,明确其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典型史料了解古代汉语的一般规律,以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献的能力。"

  1999 年,北京师范大学刘乃和、汝企和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三册)面世,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其"前言"虽未明确提出课程教学目的,但我们仍可看出,编者认为大学历史文选课程"与中学的文言文课紧密相连",故将其定性为"历史系的语言工具课".旨在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课余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自学大量的文言文,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在学生"离开教师之后仍能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古汉语的水平".2007年,北京大学何晋在其编着的《新编中国历史文选》自序中,明确指出开设这门课程旨在"让本系同学通过一年的阅读和学习后,能够获得充分的阅读中国古代各类历史文献的实际经验,提高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并熟悉古书体例,掌握最基础的文献知识,为进一步阅读和利用古代文献史料打下坚实的语言和文献基础".

  综上,60 余年来,开设历史文选课程之目的、意义与基本要求并无变化,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尤其是近年来人才培养模式有所改进,有了"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新要求,因而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有所调整,教材内容(包括辅助内容)上有所增加。较早的教材如周予同本,其"文选""解题"都是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学作品为对象。近年来改版教材如何晋本,其最大特点就是在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接近"历史文选"的"原貌";汝企和本"将近年科研成果转化为新教材内容",扩展了"历史文选"的广度并增加了辅助内容;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直接接触古籍,直面古籍原貌,藉此加深对古籍知识的印象。

  2.中国历史文选课时递减,授受维艰。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历史文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面世的大部分历史文选教材内容可谓丰富,尤其是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编纂、修订的教材,知识面更广,有的教材还辅以"导读".所以,要达到课程教学大纲既定目标与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设置需要 1.5 至2 学年。然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课程设置由最多的 2 学年减至 1.5 学年、1 学年,个别院校历史专业甚至降至 1 个学期。总课时由最高时的288 节减至 100 节左右,几乎减少了 2/3,有的甚至减至 60节、54 节、48 节。

  80 年代初,有将历史文选课程开设 2 学年的,每学期 72 节,总课时达 288 节,除开节假日,至少能保证 260 节左右。不过,多数高校将历史文选课程设置为 3 个学期,每学期 72 节,总课时 216 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算是比较多的。

  90 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公共课时量增加和专业选修课增多,历史文选课课时大幅减少,减至 1 学年,总课时约 140 节,除去节假日,实际课时约 120 节。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将本科四年专业课程基本压缩至 3年完成,由于公共课不能压缩,只得压缩专业课,故历史专业的历史文选课被压缩至 100 节左右,有的高校甚至压缩至 50 节左右。目前,部分高校(主要是二本院校)存在的历史文选课时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应该有所改观,历史文选课时至少应增至 100 节以上为宜。按照惯例,每学期的历史文选课,除"要籍介绍"需要 10 至 15 节外,真正用在"文章选读"部分的课时量不到 40 节,而一般每学期至少要选讲、选学 10 篇(不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阅读)。课时受限,不可能对 10 篇选文一一精讲,只能有所选择。因为这不是只把某篇选文的文字和语法给学生讲清楚、学生能翻译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授受"文选"的目的,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就选文内容提出1 至 2 个问题,尝试让学生依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回答。这种训练是为学生撰写学业小论文毕业论文和将来走上科研之路做准备,为学会如何利用原始文献史料做铺垫。

  课时不足,势必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对文本的讲授。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即便达到 100节,文本内容未必都能在课堂上从容讲授无遗。不仅是"选文",就连很多辅助内容,如文字学、训诂学、文献学常识也只能选重要的或临时需要的讲。

  如若只有 50 节左右,肯定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亦会受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课时量充足与否决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优劣。如果不能增加课时,就只能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若能增加课时,同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则其成效会更为理想。

  3.学生基础不扎实,功底参差不齐。从中学到大学是一个飞跃。中学语文、历史教材涉及具有史籍属性的古籍并不多,教师在课堂上对史籍的介绍相当简略(或不介绍),即便是好学、好奇的学生,对古代文史有兴趣的学生,对古籍的了解也是相当有限的。进入大学历史系的大多数新生,对古籍文献的认知基本上要从头开始。绝大多数的新生此前并没有接触过传统蒙学读物,传统意义上的"小学"功底并不厚实,对历史典故知之不多。学生对文本中的繁体字,少部分字形相近的尚可依据前后文猜测,但对"搬家"后的单个繁体字,认知率很低。基于这一实情,笔者以为,教材中的要籍介绍、选文、注释、附录(如古汉语语法知识、文化史常识等)最好全用繁体字。这方面,周予同本、汝企和本、何晋本、周国林本堪称模范,可效法之。整部教材全用繁体字,这在开始学习时会有些许认读难度,假以时日,对繁体字愈来愈熟悉后就会习惯。

  针对学生功底比较薄弱之实情,教师应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想办法。首先,应在历史文选课程"导论"部分重点强调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提升自信心;其次,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感受到古籍文献包罗万象、千姿百态的无穷魅力,适度补习蒙学读物,养成诵读古籍名篇习惯,体验古人历史作品中的文字表述之美、意境之美,进而激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二)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建议

  1.中国历史文选的课程设置。笔者已从事历史文选教学 30 年,从事中国史学史、古典文献学教学10 余年。以笔者之教学体会,一方面,我们要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大势,不断加强课程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内容的"授""受"效率;另一方面,在这几门课程内容不重复"授""受"的前提下,历史文选课时量不可少于 100 节。若不能保证 100 课时,必将无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基本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甚至会给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文献学等课程的教学带来种种不便,会加重这几门课程教与学的负担。另外,学生在课余至少还应花费与课时对等的自学、自练时间,以消化课堂所学,扩大文言文阅读量,夯实古籍知识。任课教师应该告知学生:历史文选的学习不能满足于课堂听讲、课余消化,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普通高校有条件的话,可为那些对中古史感兴趣的同学加开一学期的历史文选课,进一步提升其阅读和利用古籍文献史料的技能,为今后深造和科研打下更为厚重的基础。

  2.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身为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承接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后,不要轻易放弃。教好这门课程需要不断学习,尽可能地广泛涉猎与历史文选课有关的各类基础知识,如古代汉语、训诂学、音韵学、文献学、古代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这方面需要有自觉意识,并不断强化自觉意识。要积极主动接受"历史文选讲习班""历史文选教学教改研讨会"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借鉴他校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方式应将传统讲授法与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授课内容以文字、图表、影像等形式表现。

  任课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提升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积极从事与历史文选教学相关联的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检验所学,积累经验,将自己在科研环节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两方面获得更加多元、更为有效的收益。

  3".授之鱼",更应"授之以渔".现代语言基础教育,不再以传统蒙学读物作为启蒙教材,不再习诵"四书五经",即便是小学、中学语文课本中有部分古诗、古词、古文,除了极少数同学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能外,大多数同学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对高校历史专业学生而言,仅凭百余节甚至五六十节历史文选课程学习就想达成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几乎不可能。笔者以为,"授之鱼"(精讲选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因为课程设置时间是有限的,课余学习时间是无限的。所谓"授之以渔"就是把教师阅读文言文、运用历史文献史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传授给学生。田珏先生曾告诫":对一些名篇要精读、熟读、多练。"精读的目的在于读懂,求深求通,从文字训诂、篇章结构到人物事件、思想内容,完全通晓。要学会利用工具书、历史文献典籍查阅生字词、典故、制度等。通过精读,读通一些名篇,融会贯通字词含义,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熟读就是对老师精讲的名篇和自己学习的名篇最好能背诵。精读、熟读是就"文选"部分而言,多练则是课本之外、课堂之余应下的工夫[10].

  朱熹曾言读书总体原则是"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深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1].这也是教师"授之以渔"后希望学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刘乃和。历史文选课设置的回顾[M]// 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75-276.

  [2]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教研室。 中国历史文选: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序。

  [3] 田珏。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一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序。

  [4]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上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78:前言。

  [5] 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下册 [M].北京:中华书局,1980:再版重印附记。

  [6] 张家璠。加强学习 深化改革[M]// 汝企和。中国历史文选教学研究:第四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

想了解更多工作范文的资讯,请访问:工作总结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中国历史文选pdf]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建议论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爱学范文网 - 防汛工作总结范文】防汛工作事关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责任重大。下面是由爱学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区防汛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间过的飞快,马上和我们相处许久的孩子就要离开这里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20xx年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20xx年幼儿园大班工作总结幼儿园大班下学期作为幼儿园阶段的最后一学期已经不需要自

工会开展庆“五一”系列活动,旨在增强全县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2023工会五一活动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3工会五一活动总结  “五一”节前夕,xx

行政案件授权委托书被委托人在行使委托书上的合法权力时,被委托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在现在社会,很多事情都会用到委托书如何写一份恰当的委托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政案件授权委托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报告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公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镇2023年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的文章3篇,欢迎品鉴!【篇一】乡镇2023年林长制工作开展情况

简单劳动合同新版(3篇)简单劳动合同新版篇1劳动合同栏目为您提供《简单劳动合同最新版》最新范文,仅供大家参考!甲方:____乙方:____签订日期:__年__月__日甲方乙方文化程度性别法定代表人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客服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我的第一次作文3篇我的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修路协议书一方反悔篇一乙方:邵阳市金马矿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