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那么你对于学习荀子的劝学有哪些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是学习劝学篇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学习劝学篇心得体会篇一
学习劝学篇心得体会的详细内容如下:
《劝学篇》强调“学不可以已(学无止境)”,因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木材经墨线量过就会直,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会锋利,君子广泛学习,天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而今一些人学风不正,最缺的就是省察自己,往往表里不一,言行脱节。在学习方法上,文章指出:“君子生(此处读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之能力超过常人,是因为善用外物(客观条件)好好学习;同时要注意积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才能学有所成。对此,我颇有体会。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学习必有成果。
· 与这篇文章相比:我的文章,内容上缺少厚度,常在记忆的仓库里觅旧货,未能跟上新时代的主旋律;对主题的开掘缺少新意,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依然未挣脱历史的精神桎梏;艺术上缺少表现力、感染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才疏学浅,笔力不足。别无他法,唯孜孜苦读,练笔不已。
我爱读古典名篇,《劝学篇》更为我钟爱,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写下这点读后感想与你分享,但愿你也读一读这两篇文章。
学习劝学篇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非常重视学习教育,并留下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教思想,其中含有许多积极的、合理的成分,具有超越时空界域的永恒性价值。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我重读荀子《劝学篇》,仔细推敲揣摩,在读书学习,修身处事上颇有收获,带给大家分享。
一、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要深刻、全面、到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两句话讲的是一个人要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人与人之间的资质本性并没有差别,只不过在于后天学习与否,用功与否。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知明而行”与“善假于物”,“明”不学何知?物不学焉能“善假”?这就需要在学习上下文章,换言之,学习即是为人、修身、处事的基础与凭借。
二、学习的态度要谦虚、端正、严肃认真。
首先,学习态度要谦虚,虚怀若谷。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至于先王遗言,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理解为先哲的至理名言更为恰当一些。“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说的也是这么个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身的修养有不足与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讳疾忌医,盲目自大。
其次,学习态度要端正、沉稳,摒弃浮华。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习浮躁,动辄沾沾自喜,是学习大敌。荀子讲到: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再次,学习要严肃认真,要严格要求。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真正的学者。我们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更要高要求,绝对不能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要拿出实实在在的绩效出来才行。
三、学无止境,因此学习的方法就要便捷高效,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这段话说的是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言简意赅,发人深剩《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要特别重视向身边的人学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平凡,要秉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胸襟与魄力,才能领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学习境界。
四、学习的最终归宿是造福人民,服务大众。
荀子看来,读书的最高境界为:“其致好之也,如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权利不能倾,群众不能移,天下不能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机关干部,再也不能浮浅的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放松了学习,思想落后于形势,就会丧失先进性,试精神世界陷于低级趣味,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胡-锦-涛同志也曾讲到:“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
学习劝学篇心得体会篇三
劝学,顾名思义,即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文章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
平常我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学习,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机智,不能妥善处理。当学完《荀子劝学篇》时,才有所悟,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劳,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学习,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当我们遇事时,要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学习别人的长处,增长自己的见识,丰富大脑,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要善于动脑,换一个角度思考,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学习积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弃,自身的能力会与时俱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点也不假,一篇文章能打开我多年的心结,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将是我奋斗的一大目标。“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学习,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态度。正如荀子如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然落到实处,有的人浅尝辄止,远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有的人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结果光阴搭上去,知识未获得,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
以上是学习劝学篇心得体会的全部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