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汉语单词,拼音是fāzhǎn。它意味着事物从出生起就是一个进步和变化的过程,是事物不断更新的过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从制约事业发展突出矛盾入手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从制约事业发展突出矛盾入手
xxx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王莉霞在2023年12月21日召开的自治区推进“一老一小”人口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中指出: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工作,是民生实事,民生大事,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准确把握x场需求,着力提升服务意识,积极回应社会关切,xxx统计局于12月下旬面向托育需求端开展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67份。调查结果显示,托育x场需求旺盛,产业发展仍存多重瓶颈。
一、托育产业调查问卷参与者基本结构
从年龄分布看,25-30岁之间的调查对象占比为22.6%,31-35岁之间的调查对象占比为24.8%,36-40岁之间的调查对象占比为19.6%,41-45岁之间的调查对象占比为13.4%,其他年龄段调查对象占比为19.6%。从收入分布看,家庭合计收入在3千元以下的调查对象为12.3%,3-5千元的调查对象为26.2%,5-8千元的调查对象为24.5%,8-12千元的调查对象为26.4%,超过12千元的调查对象占比为10.6%。
二、家长对托育产业需求基本情况
(一)良好的启蒙是家长最看重的托育价值
调查结果显示,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家长最看中的托育价值,67.9%的家长期望托育机构能为孩子提供更加多元和科学的教育;53.1%的家长期望托育机构能为孩子提供有玩伴的环境;50.4%的家长期望托育机构能够为孩子提供科学营养配比。时间精力等现实原因是构成托育需求的重要因素,36.2%的家长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个人发展上;32.4%的家长祖辈代养有限或是不想加重老人负担。教育理念和看护经验是构成托育需求的因素,14.4%的家长认为托育可以避免家庭成员在教育理念方面的矛盾冲突;8.7%的家长认为自己缺乏照看宝宝经验,托育机构更能够为孩子提供全面照顾。
(二)满1周岁婴幼儿送托需求较为旺盛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家长选择在孩子满1周岁时送托。其中,12.0%的家长在孩子1-1.5周岁送托,15.8%的家长选择1.5-2周岁送托,21.8%的家长选择在孩子2-2.5周岁送托,13.0%的家长选择在孩子2.5-3周岁送托。仅有4.4%的家长选择在孩子满3个月后就送托,33.0%的家长选择不送托。
在送托的班型里,48.0%的家长选择托育或早教,38.2%的家长选择幼儿园宝宝班或是延时班,另有13.9%的家长选择家庭式托育。
(三)大部分家长认为托班费用在3千元以下较为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92.9%的家长能够接受的托班费用在3千元以下。其中38.4%的家长认为托班费用在1-2千元更为合理;37.6%的家长认为托班费用低于1千元更能被接受;16.9%的家长可以接受托班费用在2-3千元的区间。仅有3.3%的家长能够接受3千元以上的托班费用。另有3.8%的家长认为只要托育质量足够好,愿意为托育花费更多的金钱。
(四)家长期望托育时间段能够较好覆盖自己上班时间段
调查结果显示,托育时间对工作时间恰好覆盖受到大部分家长欢迎。48.2%的家长认为最好的托育时间段为8:00-18:30,28.6%的家长认为较好的托育时间段为8:00-16:30,7.9%的家长认为最好的托育时间段为8:00-19:30,2.7%的家长认为最好的托育时间段为8:00-20:00。另有2.5%的家长有午晚托育需求,认为最好的托班时间段是16:00-20:30。此外,还有10.1%的家长对计时托育有需求。
(五)家长希望孩子在托育机构获得技能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在托育机构首要增强的是动手能力、身体素质和沟通能力。84.5%的家长希望孩子在托育机构动手能力增强;77.7%的家长希望孩子在托育机构运动能力和体质增强;63.8%的家长希望孩子在托育机构提升沟通交流技巧。
三、托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托育机构严重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托育机构供给严重不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3岁及以下婴幼儿人口为81.6万人,当前注册的托育机构仅有403家,每千人托育机构数仅为0.5个。托育x场需求旺盛,调查结果显示,59.7%的家长有意愿托育孩子,将近50万三岁以下婴幼儿有托育需求。供给少,需求大,供需矛盾突出,在当前托育产业存在的问题调查中,57.8%的家长认为当前托育机构太少,难以满足需求。
(二)托育费用高和服务质量不佳制约托育意愿
费用高制约托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52.9%的家长认为当前托育费用较高,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托育。服务质量不佳制约托育意愿,在托育产业服务质量的调查中,50.1%的家长认为托育服务质量一般,还有部分需求无法实现,21.3%的家长认为托育服务质量较差,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不会托育。
(三)产业链不健全和行业管理不规范问题显现
托育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不规范和专业技能人员短缺等问题制约行业发展。在托育产业存在的问题调查中,53.4%的家长认为托育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欠缺,对其是否拥有就业资质存疑。32.7%的家长认为托育机构仅能为孩子提供基础照顾,难以满足孩子成长需要,29.7%的家长认为托育产业链条不健全,各类儿童用品采购渠道是否符合标准仍然存在较大疑虑。
四、促进托育产业发展政策期待
(一)促进托育产业事业化进程
针对全区托育产业供给缺口大,托育费用高,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政府应从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入手,积极平衡供需差异。一是筹建公立托育机构,促进托育机构事业化进程,根据婴幼儿人口密度和托育需求筹建托育机构;二是通过国家政策性拨款补贴与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托育压力大的家庭给予费用减免,确保托育惠及全民;三是鼓励引导托育机构提升服务品质,通过经营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等方式满足多种需求。
(二)明确托育产业规范化管理
针对托育产业服务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政府应促进托育产业规范化管理。一是明确托育产业管理规范化要求,对托育机构需要达到的各项标准出台细化的实施方案。二是明确托育机构采购的相关婴幼儿产品标准。三是用法律保护婴幼儿合法权益,对不易察觉、界限模糊的妨害婴幼儿成长的行为确定违法情形和量罪标准。四是建立妇幼保健类医院与托育机构之间的指导、帮扶关系,保证婴幼儿身心健康和成长安全。
(三)加强托育人才技能培育
针对托育机构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从业资质欠缺等问题,政府应促进托育人才培育。一是开设专业技术考试,要求托育机构从业人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二是完善职称评定机制,将职级与工资挂钩,吸引有从业经验的托育人员;三是在专业技术学校开设托育相关课程,解决好托育行业人才与托育机构衔接问题。四是分流一部分医护人员专门从事托育机构婴幼儿护理和照顾服务,应对突发状况,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四)扶持培育托育产业链条
针对托育产业链条不完善、上下游产品缺失等问题,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端协调联动。一是充分发挥儿童玩具等各类产品的消费需求,鼓励部分优质企业专业化进程,实现婴幼儿产品特供。二是促进婴幼儿玩具、衣服、座椅等产品共享和回收利用,婴幼儿身体成长迅速,回收利用有助于节约资源和减少家庭支出。
五、托育产业发展前景
随着全面三孩政策的出台和女性在职场中作用的不断提升,托育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托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会更加显现。同时,托育产业的不断完善也将推动人口出生率不断提升,女性不必在家庭和职场二选一,年轻人不想生、不敢生的困境将得到有效缓解。托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未来社会中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升人民幸福感的作用将充分显现。
第2篇: 从制约事业发展突出矛盾入手
我们在调研中深切感到,中部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优势,特别是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科技教育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但也存在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
问题,主要是工业化、城x化、x场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不足。
一、“三农”问题仍很突出
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农业人口最集中、“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
1、粮食生产问题。“为政之要,首在足食”。2004年,中部六省粮食总量1.48亿吨,占全国的32.6%,全国粮食增产的56%来自中部,中部担负着中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去年中央政府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加上粮价上涨,中部地区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多,2005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扬,粮食价格又呈下降趋势,农民进一步增收有困难。此外,粮食亏损挂账不堪重负。
2、县乡村债务负担沉重。据统计,目前中部地区乡镇一级平均负债500-700万元左右,村级负债20-50万元左右。截止2003年底,安徽县级债务278亿元,县均负债1.74亿元,乡均负债828万元,村均负债22.2万元。xxx乡村两级债务达到418亿元,乡均负债1010万元,村均负债近40万元。xxx仅村级负债就达177.93亿元,村均债务64.03万元。xxx共青城负债达29亿多元,人均负债5万元。县乡村沉重的债务,使很多基层政权组织成为“空壳”。
3、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严重。六省普遍反映,新的水利工程发展缓慢,老的工程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存在大量病险隐患。江西有各类水库9286座,其中病险水库就达3428座,占水库总数的37.6%;河南带病运行的水库795个,占全省水库总数的33.9%;湖南13000座水库中,病险水库高达40%。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河流堤坝、水塘塘坝及其田间渠道已被损毁,很多地方滑坡、裂缝、渗漏,溢洪道冲毁、垮塌,农田水利设施问题十分突出。
4、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目前中部地区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26%,相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的31%。这些人口多集中在革命老区、山区、库区、湖区、淮河两岸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大部分是“一方水土难以养一方人”的地方。湖北500多万贫困人口中,110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鄂西地区、大别山区、幕阜山区和神农架;山西146万绝对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太行山、吕梁山区;安徽142万绝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深山区;江西90万绝对贫困人口中,有25万人住在库区和湖区;湖南湘西地区22个贫困县,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均在60%左右。值得重视的是,在过去已脱贫的人口中,一部分因病、因子女上学、因遭受灾害等原因重新返贫,其中因病返贫的比重达40-60%。
二、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尚未突破
1、产业结构畸轻畸重。超重型、原料型、初级型是中部一些省份工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如山西10年前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为78:22,目前的比重为92:8,在重工业中煤炭占80%以上。河南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低端产品占74%,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占70%以上。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也感到本省的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和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缺乏带动力强、产业链延伸度大的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产品与最终消费品,工业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
2、工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江西钨矿、稀土、金矿、煤等矿山中,小型矿山高达99%。湖南每万元工业产值耗用钢材、水泥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5-8倍和10-30倍。山西单位GDP综合耗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6倍,矿产资源平均回采率为44%,3368个乡镇小煤矿回采率仅为10-15%。每年因采煤白白排放的煤层气高达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输气量的50%。河南矿山总数5188个,小型矿山也占96%。铝土矿回采率不足40%。
3、一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江西11个黑钨矿山,已有8个列入关闭破产计划。安徽x矿资源已经基本枯竭,x业生产80-85%以上矿石主要靠进口。湖南32个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其中25个几近资源枯竭。山西预计2005-2023年16年间,年衰减生产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
4、资源型城x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河南的郑州、洛阳、开封、平顶山、焦作,安徽的淮南、淮北、马鞍山、xx,江西的南昌、萍乡、景德镇、鹰潭,湖北的武汉、黄石、襄樊、十堰、宜昌、荆州,湖南的株洲、湘潭等,都是国家过去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镇,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或培育替代产业,而这些城x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仅解决采掘沉陷区问题凭地方财力就无法承受。如山西采空区面积5000平方公里,涉及1900个自然村220万人,且塌陷面积还以每年94平方公里速度增加。江西各类矿山坍塌点1366处,坍塌面积达35187公顷。安徽xxxxxx60-70%是采空区,近3000户居民住在塌陷区。
三、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1、水污染十分普遍。山西受污染河流长达3753公里,其中超五类污染河道占67.2%,主要是煤矸石和矿井废水造成的。河南全省几大水系受严重污染河段达2938公里,占36.9%。江西年均排放酸性废水5900万吨。城x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0.3%,约50%建制镇未建成符合规范要求的供水设施,污水处理率仅为10%。湖南枯水期严重污染的四五类劣质水占40%。湖北主要湖泊水库受污染的三类以上水体近70%。在三峡库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到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7%,各支流沿江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基本未作处理。淮河近几年治污下了很大气力,但污染仍然十分严重。黄淮海地区也几乎有河皆污。
2、城x和矿区空气污染严重。山西13个城x被列入全国30个空气污染严重的城x。河南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居全国第一位,每千美元GDP排放污染物的二氧化硫是发达国家的7倍多,是江苏、广东、浙江的1倍多。湖南城x酸雨频率高达76.4%,除一个城x外所有城x都受到酸雨污染。江西赣州、鹰潭、抚州、上饶、景德镇等城x,酸雨频率也达60-80%。
3、水土流失或土壤破坏。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很多江河湖泊泥沙淤积,洞庭湖泥沙沉积率高达74%,“八百里洞庭”只剩500多公里,湖泊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350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625公里,减少了近40%。xxx1993-2003年10年间因煤炭开采,使40余万亩水浇地变成旱地。xxx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xxx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累计堆积废石量12.85亿吨,尾砂11.53亿吨,土地和植被破坏面积达9.4万公顷。
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1、教育问题。中部农村基础教育条件仍很落后。一是教育投入不足。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由于大部分县是“吃饭”财政,县级可用财力用于基础教育的经费占了30%以上,有的县甚至在50%以上。据反映,实行“一费制”后,学校的收费不够维持教学的基本费用。二是改善办学条件任务艰巨。湖北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比例达30%,去年底全省中小学校舍危房面积还有401万平方米。安徽现有615万平方米危房未改造,占校舍总面积的21%,每年还将增加100万平方米。河南近两年虽已改造了216平方米中小学危房,尚有459万平方米亟待改造。三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总量超编,但局部地区还存在较大缺口,能上讲台的教师不足,年轻教师不足,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和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
2、医疗卫生问题。农村的医疗卫生更为困难,医疗资源从硬件到软件都很差。一是医疗资源严重不足。xxx农村平均1600人拥有1张乡卫生院的床位,1200人拥有1名卫生技术人员。在2500个乡镇卫生院中,救护车、B超机、X光机、检查床等基本医疗设备,每个乡镇卫生院平均不足1台、件。xxx乡镇卫生院中,2/3勉强维持甚或生存下去都困难。二是农村医生文化和专业水平低。大量医务技术骨干严重流失,乡(镇)卫生院人员数量和质量下降。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农村医疗队伍中,本科生仅占1%左右,专科生仅占10-20%,其余为中专以下水平。三是艾滋病、血吸虫、结核病、乙型肝炎等疾病患者仍在增加。河南是艾滋病的高发区,湖南、江西血吸虫病死灰复燃。xxx现有钉螺面积118.4万亩,仍有20个县(x、区)的197个乡镇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中部六省农村人均期望寿命较城x低近6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是城x的3倍。
3、社会保障问题。主要问题是社会保障覆盖面过窄,参保人数增加缓慢甚至下降。参保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参保比重较低。据六省反映,基本医疗保险、工伤、生育保险等参保人数都有所减少。养老保险历史形成的债务和个人账户“空转”运行,已成为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五、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
中部六省处在南北、东西运输大通道、欧亚大陆桥、长江黄金航道的“大十字架”上,铁路占全国的22.8%,公路占24.4%,货运占23.1%,客运占23.7%,中部通则全国通。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这几年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力度很大,但仍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有:
1、一些公路通而不达。一是中部省际之间、中部省份与
长三角等经济区域之间的高速公路通而不达。各省省际之间早有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但始终没有建设。已经修建的道路之间有很多断头路。如江西的赣粤高速公路,江西段已经通车,但广东段仍未打通;九江至武汉的高速公路也没有打通。长三角地区有9条辐射状公路通向安徽、江西,但都有断头尚没有连接起来。二是很多县以下公路通而不达。调查显示,在六个省的行政村中,50-70%的村庄下雨后出行困难,60-80%的乡村道路还没有铺上油路面。xxx需改造的农村公路总规模达7.5万公里以上。
2、水运开发受到严重制约。长江全长6300公里,自古就是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但目前长江干线航道连续性差、通达性差和航运设施落后,不同河段水运利用程度仅为30-70%。长江总体上呈“两头深(上下游)、中部浅(中游);两头通、中部堵”的状况。上游的西部地区对水运依赖性最强,但航道等级低;中部枯水期万吨船队不能满载运行,水运的潜力也开发不出来。目前长江上共有75座桥梁,桥梁高度也成为制约长江水运发展的瓶颈。如37年前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其桥高仅为24米,万吨轮船根本无法通过。除了主航道水运运能利用问题外,长江与支流及其他水系的连通和利用也未引起关注。另外,三峡水库设计通过能力2030年达到5000万吨,目前实际通过运力需求已达4030万吨。大量汽车得翻坝转运,在宜昌的码头几上几下滚装船,加上通过五级船闸等待时间,每辆车通过时间比原来约多花10个小时还要多花码头费和转运费。
3、对各类运输方式、各种运力缺少整体规划设计,难以形成资源配置合理的现代物流体系。机场的空运、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运如何配置,现代物流节点如何分布,各种物流方式如何实现无缝链接,城x群与城x群之间道路如何对接,中部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及有密切经济联系区域的道路如何通达,还都缺少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第3篇: 从制约事业发展突出矛盾入手
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
在思想观念上,科学发展的理念不牢。有些官员信奉“数字出官”,不重实绩重数字,为了彰显政绩,不经过科学论证,不切合本地实际,乱拍脑袋乱定指标;一些地方政府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招商引资极力取媚于客商,不惜牺牲法律尊严,给予客商“法外治权”;有的领导干部存在“先发展、后科学”的模糊认识,在“大干快上”心理的推动下,对于违规违法项目,或是未批先建,或是越权审批,或是违反“三同时”制度,或是被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后继续建设和运行;有些地方“擅长”于“一手硬、一手软”,而不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往往是“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生活,重人治、轻法治,重开发,轻环境。”
在发展方式上,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表现在需求结构方面,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较低。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x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表现在要素投入方面,不少地方依旧较多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换取高增长,科技、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
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干扰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的领导干部精神状态不振,思想解放不够;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作风不良、为政不廉;有的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浮夸、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近期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山西“9·8”尾矿溃坝重大责任事故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
在体制机制上,一些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十分突出。进入新阶段以来,一些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开始凸现。比如,表现在经济体制方面,改革攻坚乏力,制度创新明显不足;表现在行政体制方面,政府自身定位角色不清,常常出现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表现在干部考核体制方面,干部考核体系科学性不够、操作性不强、用人导向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甚至相违背,等等。
上述问题如不及时解决,我们就无法应对新形势下党所面临的新挑战,就难以肩负起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崇高使命。为此,我们必须把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找准并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着力改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认识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发展观必然导致错误的决策和行动,错误的决策和行动又势必会影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扭转错误的思想观念。一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进一步推动党员干部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认真查找思想上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问题,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制约发展难题的自觉性。二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解放思想,自觉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观念;破除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三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正确把握发展观与政绩观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正确的政绩观,创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环境的问题。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要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道路上要根本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老路子,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要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着力推进干部作风转变。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一切工作都要求真务实,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把作风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要将作风建设与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结合起来,防微杜渐,从具体事情抓起,坚决纠正各种不廉洁行为;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使领导干部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模范实践者。二是切实改进党政机关作风,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认真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的规定;严格控制公务消费,规范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逐步完善并认真执行住房、医疗、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和秘书配备等方面的规定;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学风和文风。三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这就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大力度纠正教育收费、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着力解决好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方面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纠正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
要着力消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各个方面的工作,关键的一条,还是要完善制度、体制和机制。一些体制机制之所以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障碍,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力度不够,要破除这些障碍,也必须靠深化改革来解决,这就要着力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深化价格体制和财税金融投资体制等改革。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衡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和付出的代价;建立科学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等内容,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之中。同时,还要完善监督体系,特别是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