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地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描述。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是一日之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示例)
注:由于南北纬66°34′是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所以南北纬66°34′称为南北极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示例)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即夏季为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为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为冬夏的过渡季节。
四季划分(以北半球为例)
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划分为五带。
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五带的划分
注: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拓展:
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 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情况相反。
(3)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4)赤道上全年昼夜 等长,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5)太阳直射的纬线或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后,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至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至极点周围出现极夜现象
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昼最长,夜最短;冬半年,昼长小于夜长,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北半球夏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冬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6。22时40°N的昼长=12。22时的夜长=14时51分;
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时各地的昼长=夏至日时该地的夜长,如:12。22时40°的昼长=6。22时的夜长=9时09分
同一天,南北纬纬度相同的地方,昼长相加=24小时,或某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如:6。22时20°N的昼长+20°S的夜长=24小时或20°N的昼长=20°S的夜长=13时13分
在某地,与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这一天昼夜长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大致相等。如:在摩尔曼斯克,4月21日与夏至相差约两个月,则夏至后的两个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与8月23日这两天的日出日落时间、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都大致相等。这两天约2点日出,22点日落,昼长20小时,夜长2小时。同理,在某地,与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与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昼夜长短、日出日落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大致相等。
极昼、极夜的纬度分布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的天数最多。南北极点除两分外,要么是极昼,要么是极夜。如:某日,太阳直射在10°N,则从70°N开始出现极昼,从70°S开始出现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地方,出现极昼现象。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则从66°34′S开始出现极夜现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阳高度为0°,则从80°S至90°S出现极昼现象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夜长
昼长=昼弧÷15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由直射点(此时太阳高度为90°)向四周呈同心圆状递减,至晨昏线上为0度。
(1)图中圆心O点为直射点,左侧弧CAD为晨线,右侧弧CBD为昏线,且左侧晨线的中点A点必在赤道上,地方时6时,右侧昏线的中点B点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时18时,OC或OD(视直射点O在哪个半球而定)地方时为12时
①若此时为两分,则A、O、B三点的连线为同一纬线,即赤道;C点为北极点,D点为南极点
②若此时非两分,则A、O、B三点不在同一纬线上
a、若O点在北半球,则沿OC线北极点在C点以南,图中没有南极点,且C点所在经线与OD所在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b、若O点在南半球,则沿OD线南极点在D点以北,图中没有北极点,且D点所在经线与OC所在经线也可组成一个经线圈
(2)沿着COD线,太阳高度与O点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E点与O点相差30°,则两分时,E点为30°S
夏至时,E点为30°—23°26′=6°34′S
冬至时,E点为30°+23°26′=53°26′S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由直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北半球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由23°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时,北回归线以及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时,南回归线以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则达到最小值
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纬度,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90°N的正午太阳高度=20°
当极点出现极昼时,在同一天,极点的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如,6。22时,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午夜的太阳高度也时23°26′,这一天,极点太阳高度终日不变,再如,某日太阳直射20°N,,则北极点在这一天的太阳高度始终为20°
某纬度出现极昼时,该地午夜的太阳高度=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2
=直射点的纬度—(90°—当地纬度)
=极点的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
如,6。22时,70°N的午夜太阳高度=43°26′—(90°—70°)×2=3°26′或=23°26′—(90°—70°)=3°26′
再如,某日太阳直射10°,则85°B的午夜太阳高度=15°—(90°—85°)×2 =5°或=10°—(90°—85°)=5°
日出日落时间分布规律
纬度变化规律:夏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冬半年,从低纬到高纬,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季节变化规律:夏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后日落;冬半年,日出时间先逐日变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后日出;日落时间先逐提早后逐日变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
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出时间=12—冬至日时该地的日出时间,如:6。22时20°N是5时23分30秒日出,则12。22时该地的日出时间=12—5:23′30″=6:36′30″
北半球夏至日时某地的日落时间=36—冬至日时该地的日落时间,如:6。22时60°N是21:14′30″日落,则12。22时该地的日落时间=36—21:14′30″=14:45′30″
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
某日某地的日出时间=该日夜长的一半
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赤道总是6:00日出,18:00日落
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判定
直射纬线的判定:(1)晨线(或昏线)与过晨线(或昏线)和赤道的交点的那条经线交角为多少度,则直射纬度就是多少度;
(2)与开始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纬度互余;
(3)与正午太阳高度或午夜太阳高度为0°的纬度互余;
直射经线的判定:(1)地方时为12的经线;(2)过切点的那条经线,大部是昼;(3)与0时经线正相对的那条经线;(4)昼半球的中央经线或平分昼半球的经线;(5)俯视图上,与太阳光线平行或重合的那条经线
季节的判定
1、从春分日到秋分日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2、只要直射点在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夏半年;只要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北半球进入冬半年
3、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慢,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4、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线随纬度的增大而东偏,或昏线随纬度的增大而西偏,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则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则为北半球的冬半年。
《行星地球》——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周期是1个太阳日。昼夜交替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太阳日也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2。晨昏线(圈)
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早。
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4。时区和区时
时区划分:全球共可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
区时的换算: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5。国际日界线
为避免日期的紊乱,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其意义:“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产生原因:地球自转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移,赤道上没有偏转。
表现: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最为明显。
知识扩展
见教材P16图1。19昼半球和夜半球
“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有什么区别?
“昼夜现 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不同。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使得在同一时间里,地球只能被太阳照亮一半,即产生了昼夜现象。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现象”是静态现象,“昼夜交替”是动态现象。
晨昏线的特点、判定及应用
晨昏线的六个特点:
1、平分地球的一个大圆;
2、晨昏线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相切;
3、晨昏线平分赤道;
4、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变化范围为0°—23°26′,当春分、秋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当二至日时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为23°26′;
5、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夹角变化范围为66°34′—90°,只有在二至日才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由东向西以15°/小时的速度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
不同的图形中,晨昏线的表现不一,但都可以巧用概念来判断。晨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昏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
侧视图
地球侧视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赤道为一条居中直线,居中的一条经线也为直线,其余各条经线为弧线。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将任意一条纬线平分为昼弧、夜弧);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极圈的各一端,除赤道上昼夜平分外,其他各条纬线昼弧和夜弧都不相等。上图为北半球夏至日,AB为晨昏线。
极地投影俯视图
上图中心为极点,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北极;若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南极。二分日时,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通过极点。二至日时晨昏线为弧线,且与极圈相切(上图所示为南半球冬至日时北极投影俯视图,ab为昏线,bc为晨线。)
立体和变式图
这类图像一般首先确定地球的自传方向,再根据晨昏线的概念来判断晨昏线。
晨昏线的应用
(1)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图已知AB为昏线,BC为晨线,则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北极点;若AB为晨线,BC为昏线,则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中心为南极点。
(2)确定地方时
主要有四个隐含时间,如图AC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A所在经线AS地方时为6时,BC为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SB地方时为18时;昼半球的中央经线SE地方时为12时;夜半球的中央经线SF地方时为0时。
(3)确定日期
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相交,可判定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可判定这一天为6月22日。
晨昏线与南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可判定这一天为12月22日。
地方时差
1。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不是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2。时间的计算
(1)地方时的判断与计算
①依据:同一时刻地球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相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计算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区的经度差。
第二步:经度差和时间的换算,求时间差。
第三步:求地方时。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侧用“+”,西侧用“—”)。
(2)区时的判断与计算
第一步: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该地时区=(该地经度+7。5°)÷15°(余数舍去)或该地所在时区数
=该地经度÷15°(余数处理: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上一个时区),方向不变。
第二步: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附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 24小时,日期减一天。
3。国际日界线与自然日界线的区别与联系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各地时刻依次推进,日期也随之变更。为了避免日期混乱,国际上人为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也称为国际日界线。时间自然推进中0:00(或24:00)所在经线也是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其区别与联系如下表所示:
国际日界线日期范围
若地球上新一天开始于零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之后随零时经线西移,“今天”的范围逐渐扩大,“昨天”的范围逐渐缩小。零时经线和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区,如图所示:
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向。如下图所示
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3。1地球运动的特点【人教版】[1]
《行星地球》——地球运动的特点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自转
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
速度:
地球自转的速度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由于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小时=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15°/小时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2。地球公转
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周期: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恒星日。
速度:(如上图)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
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B。
规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文章摘要: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地球运动小节的知识点,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轨迹:
周期:太阳折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
知识扩展
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角速度的分布规律是除两极点外任何两点的角速度都相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地球公转速度:随距离太阳的远近而不同,近日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大,远日点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小。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黄赤交角的形成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行星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框架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太阳辐射
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能量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1、自然:太阳辐射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直接: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都离不开太阳。
间接: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2、人文:太阳辐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能量来源。
直接:提供了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举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太阳灶等。
间接:象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又叫“储存着的太阳能”。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其中,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是光球层。
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太阳活动概况
(1)概念:太阳大气经常发生的大规模的运动。
(2)主要类型
太阳活动的整体性:太阳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耀斑爆发也频繁;黑子所在区域之外也是耀斑出现最多的地方。即耀斑和黑子变化同步起落。
太阳活动的规律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甚至到达地球表面,给地球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电磁波扰乱大气层→干扰无线电短波 通信,甚至使其中断。
(2)高能带电粒子流扰乱磁场→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
(3)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高空大气碰撞→出现极光。
(4)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地震、水旱灾害等。
知识扩展
在宇宙中太阳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但对于地球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恒星。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达6000K。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即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2)太阳辐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是不相同的。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结合图示可以得出: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为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是纬度。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除受纬度的影响外,还受大气状况、季节、地面状况等的影响。
《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整章知识框架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框架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概念: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①天体类型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中距太阳由近及远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① 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有适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上有液态水——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从而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知识扩展: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是指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运动,与其他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1)都是本身不发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状的天体。
(2)运动特征方面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等特征。
(3)在质量、体积、密度、自转和公转周期、平均密度等结构特征方面与其相邻的行星相似。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 体。地球具备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这与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密切关系,具体如下:
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
自身条件主要指合适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如下表所示:
用简图表示如下:
《居民与聚落》——人口与人种
知识框架
知识点汇总
1、世界人口的增长
①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的。
②出生率是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自然增长率小于0,表示人口减少。
用公式表示为:
出生率=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一般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快。
2、世界人口的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稠密可用人口稠密度来表示。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单位: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的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40%,集中了人口的70%;原因是自然条件优越,工业发展较早,经济发达。
人口分布的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
3、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快,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000万人→问题:
①衣——需求量大;②食——粮食紧缺;③住——住房紧张;④行——交通拥挤;⑤上学、就业、看病难
人口少→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城市化问题:乡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迁移→城市人口的无计划膨胀,产生或加剧一系列问题。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不同的人种
不同人种类型:根据肤色、发形、面部特征、体毛等外部体质特征,人类可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三个主要人种,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平等的。
不同人种分布:既有大范围的集中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零星分布。
中考知识扩展
如何计算一些人口统计指标
注:①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用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二是用自然增长人口除以总人口(总人口应是增长前的人口数),具体用哪种计算方法要根据题目而定;
②计算人口密度要注意单位:人/平方千米及万、亿等数量词的转换,另外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世界三大人种特征及分布地区
如何巧计人口与人种
自然优越经济兴,人口稠密要记清;恶劣自然人稀少,世人分布不均匀。三色都浅白种人,高高鼻梁薄嘴唇;肤黄发黑黄种人,体毛中等面庞平;皮黑发卷黑种人,体毛较少厚嘴唇。欧北大洋多白人,非大美国有黑人;东亚分布黄人种,世界各地多华人。人种没有优劣分,各个人种应平等。《居民与聚落》——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知识点汇总
1、世界的语言
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主要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其中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
三大宗教的对比
注: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被称作“清真教”或“回教”;藏族和蒙古族等信仰喇嘛教(属于佛教)。
查看全文
false